分卷閱讀70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收藏小狐看書,防止丢失阅读进度】
合、卻在情理之中不同的是,陸辭先是代友人向官家致歉,道此事必然令官家難為了;再是直白地承認,倘若滕宗諒當初所面臨的抉擇發生在他的身上,他是寧願讓農家多愁苦幾天,也不肯留下偌大後患的。
陸辭大方自嘲道,於憫農之心上,他不如滕宗諒;於自保之道上,滕宗諒則遠不及他。
不論最終調令為何,滕宗諒既是問心無愧,也可算得其所,哪怕被放至嶺南等區域,以其之豪邁
快,也會欣然前往。
而絕不會似旁人一般視那調令作洪水猛獸、就此心存怨懟的。
將陸辭的奏疏讀完後,趙禎久久未能回過神來,只覺中百味雜陳,一時間,也不知說什麼好。
所謂父母官,自當愛民如子。而若真將苦求上門來的百姓當自家子孫看待,又哪有哪家父母,會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受苦受罪呢?
趙禎並不相信,小夫子會是他自言的‘以循規蹈矩為先,而以百姓訴求為後’者。
而在他們眼裡輕慢規則、惹下禍事的滕宗諒,則更先一步做出了選擇:哪怕真需擔那罪責,即便是自毀前程,也要以黎庶為先。
因這份並無藏私的光明磊落,不論遭人攻詰,被迫淪落至何等境地,也是無怨無悔。
不自覺地將滕宗諒的境界無限拔高的趙禎,並不知此時此刻的滕宗諒,正愁眉苦臉地算著自己欠下友人們的債務。
在搞明白具體欠下多少,以他的俸祿,又得多久才能還完時,面對這龐大數額,他可謂追悔莫及,簡直要恨極了自己當時的莽撞舉動了。
第三百四十章經再三權衡,趙禎在五後的早朝之上,向還對此事爭論不休的文武百官宣告了處分。
——滕宗諒錯使公用錢,按理當嚴懲,以正刑典;然法理之外仍當有人情,滕宗諒為秦州父母官,不忍見百姓受連年備戰之擾,農者無從耕種,方因一時思慮欠周,重情而輕序,挪用公用錢購入農種發放,並無私藏。其情可憫亦可原,因而應當從輕發落,奪一官,改徒知蘇州,即啟程。
聽到官家這一決定後,以寇準為首的說情派們,率先安靜了下來。
眾所周知的是,這所謂降一級官階的懲處,除了俸祿上有輕微削減外,本是無關痛癢的。
畢竟最為要緊的,還是實掌官職——空有寄祿而無實際職事、對空缺翹首以盼者,這世間可有數百近千。
而把原知邊陲秦州的滕宗諒,調到要較秦州而言、要富饒祥和不少的蘇州去……
這是哪門子的懲處啊,分明是明降暗升,紮紮實實地給了個稱得上肥缺的新職!
對這一比預期還要理想得多的結果,他們自是心滿意足,當然不會去做得了便宜還炫耀的欠揍事。
然而即便他們如此自覺,以為這回終於捏著切實把柄,該讓陸辭折一臂膀、友人離心的王欽若等人,卻是全然無法接受官家這暗作擢升的‘酌情減罪’的,當場炸開了鍋。
一直老神在在,只讓韓絳在前衝鋒陷陣的王欽若,這下再不能做袖手旁觀之姿了。
遭陸辭跟官家那回的聯手算計後,他被困在西夏,忍辱負重了這麼長時,才艱難回到故土,可不是為了繼續看著陸辭有多風光,甚至連他身邊人,都跟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
眼看著官家過度偏袒,回想這年餘受到的苦楚,王欽若既是難以置信,又是氣得渾身發抖。
受這憤怒驅使,他頭個跳了出來,強烈反對的同時,更是把矛頭直指從頭到尾都不曾在此事中面、卻在明眼人心裡存在
十足的陸辭:“此事幹國體,不敢緘默。臣伏睹陸辭優樣之恩,歷年來無有其比……然官爵者,天下之公器,設官分職,當循序漸進,選賢任能,不宜復加崇寵、愛屋及烏,過授寵渥,使忠臣義士無所
勸,心灰意懶,也令臺官監察一事名存實亡,形同虛設,甚至淪為笑柄……如今滕宗諒初為知州,竟已知越規逾矩,視國法於無物,其底氣究竟源自有所恃持,還是受人攛掇,便是不言而喻……”聽他字字誅心,就差沒指著官家的鼻子罵,道官家過度恩寵陸辭、才連帶著陸辭的友人也受到恩惠了,百官都忍不住在心裡倒
一口涼氣。
就連還未來得及開口的韓絳都傻了眼,當場啞了,不知說什麼好。
說實在的,小官家繼位也有好些年了,比起不時心血來,折騰一出天書下凡、廣建廟宇的先帝,趙禎完全稱得上兢兢業業,寬和仁厚,待臣子們更是憐恤有加。
在所有人的印象之中,小官家動怒的次數,著實寥寥無幾,卻大多都與那位歷來頗受恩寵的陸三元有著干係。
然官家畢竟不是真正的聖賢,內心有所偏倚,也在所難免——這麼多年下來,從最初的酸溜溜,到後來見得多了,朝中文武也都漸漸平靜下來,對此見多不怪。
加上陸辭一向行事穩妥,政績紮實且時有亮眼,除此之外,為人雖友廣泛,卻甚為低調,絕非晏然恃賴、僥求覬望之輩。
別的不說,單是陸辭在外任職之所,無一非偏遠貧瘠之地;而在任期滿後,不說百姓依依不捨,牢記其名,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出任地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份決心和能耐,才真正註定了他的平步青雲。
一眨眼十年過去,與小官家之間,儼然有了幾分‘君臣相得不相負’佳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