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3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賈亮生喊:“考生進場。”縣丞領命,上前一步,喊出考生的名字。他每次喊的都是五個考生,五個考生一起答到,走出考生行列,互相瞧一眼,確認其餘四人沒錯。縣丞再喊:“何人作保。”這時便有一個有功名的秀才上前,喊出自己的名字,說明是某縣某人作保。

這便是古代科舉的五人連保體制。

考試前,要找到五個考生,一起聯名互相擔保。這五人再一起找個秀才,請這位秀才幫自己作保:保證考生是本人,身家清白,三代無罪人。這五人和擔保的秀才一旦有人作弊,其餘五人全部取消考試資格、功名,押入大牢受審。

縣丞高喊:“孫嶽、李進……唐慎!”唐慎走上前,與孫嶽四人互相確認對方身份。再由一個秀才做擔保,他們這一組便算過了。

縣丞確認所有考生互相作保完畢,由吳縣主簿上前。他每次喊出兩名考生的名字,這兩名考生各自走向一扇偏門。

姑蘇府是富庶地方,也是科考重地,人才學子眾多。每個考生拎著一個長耳考籃走到偏門前,將自己的面貌冊遞給官差。官差審查後,便可放行進入考場。

“姑蘇府,唐慎!”唐慎走到左邊的偏門前,一個官差拿了他的考籃,檢查裡面是否有不該帶的東西。另一個官差拿著他的面貌冊,對著他的臉觀察。

面貌冊上寫著:唐慎,高而略瘦,無須無胎痣,面白貌佳。

“過!”搜完身,唐慎拎著考籃進入考場。

等到所有考生全部進場後,他們聚集在考場前方的空地上,吳縣縣令賈亮生走了進來,下令封閉考場大門,三扇門立刻被關上。等賈亮生檢查完畢,每個人按自己發到的號牌入座。

考場一共有一百二十個座位,十列十二排,按天干地支排序。唐慎的位置是丁未,也就是第四列第八排。

這考場與去年梁誦帶唐慎來看時,已經大不一樣。考場中除了多出一百二十張桌椅外,還搭了一個頂棚,防止考卷被曬雨淋。然而哪怕衙門準備得再好,當一百二十個人坐滿後,很快,考棚裡便顯得悶燥起來,也多了一些氣味。

唐慎嘆了口氣,已經十分知足了。

姑蘇府是科舉重地,官家重視科舉,且有條件為考生配套一百多張桌椅,搭建頂棚。放在一些窮困偏僻的地方,別說搭頂棚了,考生連桌椅都要自己準備,扛著帶進考場。有時候寒門子弟家中找不到一張桌子,連飯館茶樓的桌椅都要搶著借走,作為考試時的桌椅。

所有學生坐定,官差開始分發考卷和答題紙。

只聽一道清脆的鑼響,唐慎翻開考卷,看清了題目。

第一題:“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唐慎一愣。

這題目竟如此簡單!

縣考是科舉所有考試中,縣令唯一可以自主命題的一場考試。很多縣令為了展現自己的博學多才,會出一些稀奇古怪,比如傳聞中的截搭題。唐慎想了想,便明白,吳縣縣令賈亮生今年才二十六歲,去歲才到吳縣任職。他在姑蘇府並無基,也不是那種老派的老縣令,沒有為難考生的意思。

這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出自《中庸·第二十四章》,原句是“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意思是,國家將要興盛時,會有吉祥徵兆出現;國家將要滅亡時,會有妖怪作祟。

考得不偏,題意也十分明朗。

題目簡單,讓學生不容易出錯。但題目簡單,也讓想得高分、拿到好名次變得更難。

老師曾經說過,他最大的優點,就是看得比這個時代的人更遠,想得比這個時代的人更開放。

思索良久,唐慎睜開眼,在草稿紙上寫下第一句話。

“人有開泰之期,則天有休徵之應。天人應,機甚不,謂天休滋至,而非人事之兆,吾不信也。”寫完這一句後,唐慎認真審視。他這一次破題破得非常冒進,一步錯,則步步錯。但是這便是他想說的:吾不信也!

破題之後,唐慎有文章,下筆如有神,很快入手,再至起股、中股、後股、束股,一氣呵成。

寫完後他仔細檢查,確認沒有錯字後,再提筆謄抄到考卷上。草稿紙上可以隨意塗寫,但考卷上不可有任何汙跡。如果有修改塗抹痕跡,在後世最多扣個卷面分,在這個時代卻是可以直接讓一篇優秀的文章變成廢品。

用館閣體謄抄完畢後,唐慎已經滿頭大汗。

他再看第二題。這第二題倒也不難,題目為“君娶於吳”,出自《論語·述而》,原句為“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娶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而君知禮,孰不知禮?”講的是陳司敗批評孔子的一段話。

陳司敗問孔子,魯昭公是不是一個懂禮節的人。孔子說是。等孔子走後,他與巫馬期說,我聽說君子(孔子)從不袒護別人,君子也會袒護別人嗎?魯昭公娶了一個吳國人,這人也姓姬,他就讓對方改名叫吳孟子。魯昭公也算懂禮節?

這一題唐慎不打算再冒險,保守起見,他以“魯君娶同姓而諱之,不知禮甚矣”破題,很快寫了一篇規規整整的制藝。

寫完第二篇八股文時,已經是中午,有考生拿出乾糧吃了起來。

唐慎仔細地把草稿紙上的文章抄錄到考卷上。他要趁現在身體還不錯,考場環境也還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