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閲讀299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收藏小狐看書,防止丢失阅读进度】

吳起這時才知道中了公叔的圈套,但已不是可以用口舌解釋的了。他只好逃亡,逃到楚王國。國王囗疑誠意地歡他,並任用他當楚王國的宰相。楚王國自從上上世紀(前六)伍子胥鞭屍之後,已二百年之久,不能恢復昔的威勢,囗疑把希望寄託在吳起身上,給他大權。

吳起對這個龐大古老、內部已腐爛不堪的王國,先從整理法律規章着手,使它簡明切實,然後嚴格執行,把一些政治垃圾——只發議論不做事和貪污腐敗的官員,以及花花公子型的貴族,全部免職,逐出政府,任用有才幹的幹部,提高行政效率,把節省下來的經費,用到武裝部隊上。吳起身為總司令,但他經常跟最低級的士兵生活在一起。只幾年工夫,楚王國驟然強盛。影響力向南直到百越(廣東、廣西、福建三省及湖南、江西二省南部)向北則阻止新興的魏、韓兩國南下,向西攻擊秦國,深入漢水上游(陝西南部)國際間都覺到問鼎中原的古老災難又要重演。

然而,那些失去官位權勢和失去貪污機會的政治垃圾,跟附在他們身上的寄生分子,寧願國家衰亡,也不願自己的既得利益喪失,於是一個很明顯的現象發生,那就是怨聲載道。紀元前三八一年,囗疑逝世,吳起失去了保護人,憤怒的垃圾迫不及待地羣起向吳起攻打——箭如雨下。吳起的謀略到底高人一等,他逃到囗疑停屍的所在,躲在屍體底下,亂箭固然死了吳起,但也中了囗疑的屍體。等到囗疑的兒子囗臧即位,下令逮捕死吳起和中老王屍體的叛徒,七十餘家被屠殺。

吳起對楚王國的貢獻是一個奇蹟,可借不過六年的短短時間,不能作更大的發揮,基礎也不穩固,吳起一死,光芒又熄。

但吳起不過就原有規模認真的加以整頓而已,二十年後,更大的一個奇蹟在秦國出現。

三歷史上最大的魔術——秦國變法歷史發展到現在,本世紀(前四)已過去三十餘年,位於西方蠻荒的秦國還默默無聞,沒有人看出這個落後而貧窮的小國有什麼前途,能維持現狀,不被魏國併,已算上等運氣了。

兩位偉大的政治家使歷史改觀,一位是秦國國君贏渠梁,一位是吳起的同鄉、祖籍衞國的法家學派鉅子公孫鞅。贏渠梁主持的雖然是一個貧窮的小國,但他雄心地想恢復三百年前紀元前七世紀時他祖先贏任好的霸業。他在即位的明年(前三六一年)就發出徵求賢能人才的文告,歡能使秦國富強的知識分子光臨秦國。在那個時代,各國延攬政治人才,猶如二十世紀各國延攬科學人才一樣。贏渠梁確認,人才決定國家的命運。

公孫鞅雖是衞國人,但衞國太小,不能作為憑藉。所以很早就到魏國,在魏國宰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很瞭解他,正要向魏國國君魏囗推薦他,而公叔痤一病不起。魏囗親自前往探望,向他詢問後事。公叔痤説:“公孫鞅的才幹,高我十倍,我死之後,請把國政給他。魏國前途,在他身上。”魏囗不大吃一驚。遲了一會,公叔痤又説:“大王如果不能用公孫鞅那麼請把他殺掉,不要讓他出境。一旦被別的國家延攬,將成為魏國第一大患。”魏囗告辭出門後,對左右説:“公叔痤病勢沉重,已經語無倫次了,竟然教我把國家大權給公孫鞅。而且一會工夫,又教我殺了他。”大臣魏昂深知公孫鞅的才能,也向魏囗推薦,魏囗一笑置之,魏囗只是一個普通的庸才,不是一個革命人物。

公孫鞅在魏國亦徹底絕望,他適時地前往秦國。

贏渠梁跟公孫秧促膝長談,這是姜小白跟管仲促膝長談歷史鏡頭的重演,贏渠梁對公孫鞅相見恨晚。公孫鞅告訴贏渠梁説:“對一項學問懷疑,絕對不能成功。對一件措施懷疑,也絕不能成功。一個有真知灼見的人,必被世人排斥。不可跟愚昧的人討論進泉創,只可使他們看到豐富的收穫。高度智慧的見解,跟世俗不同。成大功的人只跟少數人相謀,不去徵求多數人的意見。要國家強盛,只有徹底地改革。”於是這塊魏國扔掉的石頭,成了秦國牆角的磐石。贏渠梁把大權給這個素不相識的客卿,命他依照他的計劃和步驟,進行徹底改革——當時的術語稱為“變法”公孫鞅在頒佈變法令之前,先把一十米長的木立在首府櫟陽(陝西臨潼)南門,下令説,“把它拿到北門的人,賞十兩黃金。”當大家驚疑不定時,他又提高賞金為五十兩。一個好奇的青年姑妄把它拿過去,竟然如數的得到賞金。這是公孫鞅的第一步,他先要人民信任並尊重政府,政府在得到人民信任尊重之後,才能有所作為。

公孫鞅所作的改革,可歸納為下列十一個主要的具體項目:一強迫人民學習最低程度的禮儀。父子兄弟姐妹,不準同睡一個炕上,必須分室而居(炕,用土坯或磚砌成的大牀,設有灶門,冬天可以在其中燃火。北方冬天嚴寒,一家老幼全睡在上面取暖)二統一度量衡制度。強迫全國使用同一標準的尺寸、升斗、斤兩。

三建立地方政府系統。若干村組成一鄉,若干鄉組成一縣,縣直屬中央政府。

四建立社會基層組織。十家編為一組,互相勉勵生產和監督行動,一家犯法,其他九家有檢舉的義務。而檢舉本組以外的其他犯罪,跟殺敵的功勳一樣,有重賞;藏匿犯人,跟藏匿敵人一樣,有重罰。

五強迫每一個國民都要有正當職業,遊手好閒的人,包括世襲貴族和富商子弟,如果不能從事正當職業,一律當作奴隸,送到邊疆墾荒。

六用優厚的條件招請移民。不分國籍,凡到秦國從事墾荒的,九年不收田賦。以求人口迅速增加,而人口就是兵源。

七鼓勵生產。人民耕田織布特別好的,積存糧食特別多的,免除他的賦税和勞役。

八一家有兩個成年男子,強迫分居(這是增加生產和增加人口的手段)九人際間爭執,必須訴諸法庭裁判,不準私人決鬥。私人決鬥的人,不論有理無理,一律處罰。

十對敵作戰是第一等功勳,受第一等賞賜。

十一必須作戰有功才能升遷。貴族的地位雖高,商人的財富雖多,如果沒有戰功,不能擔任政府官職。

從這十一個項目,可看出秦國那時還處在半野蠻狀態,落後、窮困、腐敗和一片混亂。也可看出變法意義不僅是單純的改變法令規章,不僅是單純的只改變上層建築,而是徹底地改變,軍事改變,政治改變,政府組織和社會結構、風俗習慣改變,甚至道德價值標準和人生觀念都要改變。

“變法”是人類智慧所能做的最驚心動魄的魔術,它能把一個侏儒變成一個巨人,把一個沒落的民族變成一個蓬奮發的民族,把一個弱小的國家變成一個強大的國家。

只用了十九年時間,秦國繼魏國之後,崛起為超級強國之一,但它比魏國的實力雄厚百倍。——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輝煌變法,只有在大黃金時代户才會有這種偉大的成就,但公孫鞅也付出跟吳起所付出的一樣使人沮喪的代價。喪失既得利益的既得利益階層,永遠把改革恨入骨髓。紀元前三三八年,贏渠梁逝世,他的兒子贏駟繼位,怨聲載道的憤怒垃圾羣,包括贏駟的皇家教師公孫賈和贏虔,他們乘機反撲,指控公孫鞅謀反,公孫鞅遂受車裂的酷刑處決。儒家學派一直用這個悲慘結局,告誡後世的政治家,萬萬不可變法。——二千二百年後,本帝國效法公孫鞅,實行變法,即著名的“明治維新”使一個跟當初秦國同樣落後的古老本,也魔術般地崛起。歷史已顯示一個定律,處在鉅變的時代,有能力徹底改變的國家強,改變而不徹底的國家亂,拒絕改變的國家則繼續沒落,只有滅亡。

四合縱對抗與連橫和解紀元前三五o年,公孫鞅把秦國的首府從櫟陽(陝西臨潼)遷到咸陽(陝西咸陽)紀元前三四o年,即魏國馬陵道大敗的次年,公孫鞅率領大軍,作變法後最重要的一次武力展示,向瘡痍未復的魏國進攻,魏軍再度大敗,魏國總司令魏昂被公孫鞅俘虜。魏國國君魏囗捶打跌説;“我懊悔不聽公孫痤的話。”以魏囗的平庸和當時對公孫鞅的痛恨,他不可能懊悔失去這個人才,恐怕是懊悔沒有殺掉他。魏國這次受的打擊十分沉重,把吳起辛苦開闢的河西疆土(陝西北部)全部喪失給秦國。首府安邑(山西夏縣)跟秦國只隔一條黃河,失去安全保障,只好向東遷到三百公里外的重鎮大梁(河南開封)這一戰距公孫鞅紀元前三五九年開始變法,只十九年,秦國已強大到迫使超級強權的魏國一蹶不振,割地遷都,這種聲勢立即引起各國的震恐。

國際上從此出現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長期緊張局面,舊傳統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知識都不能應付這個雷霆萬鈞的壓力。於是以秦國為對象,產生了兩種嶄新的但也恰恰針鋒相對的戰略思想和外政策。一是合縱對抗政策,即圍堵政策,主張從北到南,各國締結軍事同盟,共同抵禦秦國的侵略,秦國如對某一國發動侵略,即等於向所有的盟國侵略,各國同時出兵作戰。另一是連橫和解政策,即和平共存政策,主張從西到東,各國同時跟秦國簽訂友好條約,保持雙邊的和平關係。

這兩種政策,由兩個平民出身的學人蘇秦、張儀提出。

蘇秦是周王國人,家庭貧苦,他曾向秦國國君贏駟推銷過統一中國的策略。贏駟剛剛殺了公孫鞅,正在討厭所有的外國人,蘇秦碰了一鼻子灰,把旅費耗盡,幾乎是乞討着回到故鄉。正在織布的子看見久別的丈夫落魄歸來,連身子都沒有移動。蘇秦向他正在煮飯的嫂嫂索飯充飢,他嫂嫂好像沒有聽見。蘇秦慚愧之餘,改變主張,提出對秦國採取合縱對抗政策。再下功夫研究國際局勢跟着主們的心理,疲倦的時候,他用鐵錐猛刺自己的雙腿,血遍地。紀元前三三三年,他再度出發,先去見燕國國君姬文公,這一次他獲得突破的成功。姬文公介紹他去見趙國國君趙語,趙語萬分高興這個建議,於是連鎖介紹,蘇秦一連到了韓國、魏國、齊國,最後再到楚王國。六國完全同意簽署這個盟約,並一致任命蘇秦為他們的宰相,使他擔任“縱約長”——南北合縱對抗盟約組織的秘書長,圍堵政策完成。——最戲劇的一件事接着發生,當蘇秦從楚王國返回趙國報命時,經過洛陽,周王國的國王姬扁,誠惶誠恐地隆重接待他,沿途掃除街道,準備官舍。蘇秦已不是上次回家那種可憐兮兮的模樣了,他以六國宰相之尊,鮮衣怒馬,隨從如雲,他的祖國同胞真是又敬又羨。那位使他捱餓的嫂嫂,也匍匐路旁。連頭都不敢抬。蘇秦問她:“你從前怎麼那樣輕視我?而今天又怎麼如此恭敬?”那位嫂嫂老老實實説:“只因為你今天位尊而多金。”這位嫂嫂在紀元前四世紀就一語道破一個屬於人上的秘密,想得到別人的尊敬;尤其是想得到這種嫂嫂型勢利眼的尊敬,其他什麼都不需要,只要地位高而又有錢就夠了。

張儀是魏國人,蘇秦的同學好友,也是一位貧窮的學人。當他在楚王國遊説時,曾因為太窮的緣故,被認定偷了東西,幾乎被毆死。後來到了秦國,推銷他的連橫和解政策,秦國國君贏駟正在懊悔失去了蘇秦,以致國際上被蘇秦孤立。一旦得到張儀,就像得到了珍寶一樣。張儀的謀略是,把參加合縱對抗盟約的盟國,各個擊破,使他們個別的跟秦國和解。——站在當時東方各國的立場,合縱對抗政策是唯一的生存之路。可是,只有大政治家才能看到十年之後,只有歷史學家才能看到三十年之後。各國有各國眼皮底下的現實利益,他們不但不能團結,反而互相殘殺。

第一次合縱對抗盟約,於紀元前三三三年簽訂。秦國立即採取反應。明年(前三三二)秦國向魏國表示讓步,願把從前侵佔魏國的襄陵(山西襄汾)地區七個城市歸還。那七個城市距魏國前首府安邑(山西夏縣)八十公里,是防務上最需要的屏障,如果能把它們收回,安邑就可安枕。魏國不能抵抗這個誘惑,於是同意離合縱。而且為了擴張土地,還向趙國發動攻擊。齊國在秦國的鼓勵下,認為可以從趙國瓜分到土地,就也參加魏國這一邊。兩國軍隊雖然被趙國擊退,但第一次合縱對抗盟約,只維持一年便告瓦解二蘇秦在趙國無法解釋魏齊兩國的叛盟的行動,只好前往燕國,專任燕國宰相。秦國等到合縱對抗盟約瓦解了之後,卻拒絕歸還襄陵七城,魏國在大怒下攻擊秦國,又被秦國擊敗。

合縱對抗盟約固然瓦解,但這種觀念仍被認為是正確的指導原則。所以十五年後的紀元前三一八年,這時各封國都已改製為獨立王國,魏、楚、韓、趙、燕五個王國痛恨秦王國乘着盟約瓦解,不斷向東擴張,於是再締結第二次合縱對抗盟約,推舉楚王華槐擔任縱約長,集結五國聯軍,進攻秦王國東方邊界重鎮函谷關(河南靈寶東北)這是一次聲勢浩大的軍事行動,人人都預料將爆發一場大戰。可是,秦王國守關大將樗裏疾大開關門,出兵戰。五國聯軍震於秦軍的聲威,竟面面相覷,誰都不敢先行攻擊。僵持了幾天之後,楚兵團糧道被秦王國切斷,在驚恐中第一個撤退。其他五國軍隊也跟着倉惶拔營回國,合縱對抗盟約又一次瓦解。

楚王國雖然失去吳起,因之也失去當超級強國的機會,但它仍是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