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夢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做夢大約每個人都有,要是沒有就是有病,好在這樣的人不多。記得小時候做夢,五彩斑斕但總壓抑,每天遇見一個個大炕,炕裡吐著火焰,像是火山,小小的,密密麻麻。也有過綺麗悽婉的美夢,好似夜裡的戀愛,沉沉睡去,第二天起來,心裡
漫
懷又略有失落,想著自己愛人,雖不覺有愧,但未必就很愉快。
一位同事,看起來總很健康,一去醫院體檢卻查出白血病,且還是異
,很快就轉到省協和醫院,美好生活一夜轉入下坡。不久即見他的訃告,短短時間,正在壯年的一個人早早離去。近時,一位網友忽作飛鳥遠逝,青
還沒展開,滿腔的渴望和層層憧憬,俱都飛翔遠去,那是何其悵然!人生如夢,一時
慨。
人生如夢,我想沒這思慮的人很少。過去有豪氣沖天的大漢,江洋大盜或冥頑不化,被五花大綁了,在菜市口立定,面對燦白似雪的刀刃,勇武地也會喊一句“老子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暗含的意思,未必就沒有這樣的懷。秦相李斯因趙構陷害被夷三族,臨刑對兒子說:“吾
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寥寥數語,慘痛酷烈,何嘗不是人生如夢的
懷?
也有參透生死,將人生直抵做夢的人。那位將《廣陵散》當千古絕唱的嵇康,臨刑前張著寬闊的袖袍,彈著一曲獨步天下的古箏,在餘音嫋嫋中超脫自己的靈。那份沉靜灑脫、漫不在乎,沒有人生如夢的氣度,大概不會這樣從容。
當錚錚雅雅的琴韻在法場上渾然響起,四周便被一干人群緊緊圍攏,像是聳擁智識的靈魂。這些京師的太學生,大約就是現在的高校學子,三千學子,幼稚的同學們不願一代宗師就此離去,去向司馬昭請願,希望將名士挽留下來,卻不知司馬昭對嵇康的不恭早就嫉恨,加上鍾會譖言,結局自可預料。
嵇康參透生死,是因社會的黑暗使他了無生趣,對未來不復做想。但嵇康卻沒參透兒子的生死,臨刑前要兒子投奔好友山濤,說他斷然不會坐視旁觀。甚至對兒子說到上官家中不能獨行,假如獨行,一定不要最後一個出門,萬一最後出來,一定不要耽擱,以免被小人詆譭中傷,諸種細節不一而足。
陶淵明也是做過夢的人,只是他醒了,憤懣無計,一腔理想全都寄居南山。悠然南山、採菊東籬,不過是說得好聽罷了,中國文人向來兼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夢,豈能如此輕易沉寂?不過是懷著這憤懣,又不願為此低頭,只好做此無奈之舉了。陶淵明倒是給後來的儒雅文人探來一條散漫路子,宛然又是一個逃避的夢境。
揚州八怪中的鄭板橋也做過兩任縣令,眼見著社會黑暗,他雖不能同合汙,但中
砥柱也無濟於事,只好獨善其身,掛冠歸隱。最後頓悟,留得“難得糊塗”的一句至理名言,似是大夢初醒。不過,我還是想,不要全都從夢中醒來,任何時候,讓自己保持一點夢想總不是壞事,像阿q既夢想過吳媽,也奢望過自己十八年後還是一條好漢。即使悵惘的去死,何曾是沒有理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