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這是好事啊。”周赫煊道。
蔡元培、李石曾搞的教育改革雖然失敗,但也有些亮點。比如南京的中央研究院,以及北平的北平研究院,這兩所研究院互相競爭、互相發展,是民國時期中國最頂尖的研究機構。
地位嘛,大概相當於後來的社科院和中科院,也是培養了許多人才的。
比如中央研究院的第六任院長吳大猷先生,在西南聯大時就帶過兩個助理,名字分別叫李政道和楊振寧。比如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就是中央研究院的第一屆院士。又比如李四光和竺可楨先生,乃是北平研究院的會員(相當於院士)。
就拿中央研究院來說,直至抗戰爭後,外國專家有如此評價:“中研院的生物組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數理組與世界頂尖水平不相上下,人文組幾乎達到世界一
水平。”雖然這個評價有些過於吹捧,但也不算太離譜。
李書華興致昂揚地說:“周先生,這次北平研究院的設立,我們是經過細緻規劃的。已經跟北平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北平天然博物館、北平地質調查所、中法大學研究院、巴斯德學院等中外學術機關取得合作。而且研究經費也得到了保證,中央承諾每月撥款5萬元。周先生你是國際史學權威,不如也來加入史學研究所吧,副所長的職務虛位以待。”
“別,我加入史學研究所可以,但副所長就不必了。”周赫煊連忙表態。
北平研究院裡管事的,都是一幫留法派,皆為李石曾的親信。
周赫煊就算能在研究院裡當官,也不過是空架子,意見有分歧時,他是絕對爭不過別人的。
李書華高興道:“周先生能加入就太好了!”李書華能不高興嗎?
周赫煊在歷史領域的成就,連歐洲的歷史學家都推崇不已,算得上是一尊大神。
有周赫煊在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坐鎮,那就相當於一面旗幟,說不定以後還有外國同行慕名來。
最最最要緊的是,如今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雖然還在籌備期間,但兩邊的競爭已經非常烈了,搶人才搶得飛起。如果北平研究院不趕快聘請周赫煊,說不定再過幾天,南京那邊就要派專人過來邀請。
周赫煊笑道:“我倒是有個建議,北平研究院每年可挑選數名學術大才,頒受其院士頭銜。院士代表著此人在相關領域的崇高地位,代表著巨大的榮譽,可以勵更多同行努力奮進。”
“這倒是個好主意,”李書華認可道,“我會向石曾先生彙報的。”歷史上,中研院和北研院成立多年以後,才開始授予學者以院士(會員)頭銜。
談完史學研究所的事情,周赫煊說到正題:“幾位先生,我這次過來,是為小女求名字的。我絞盡腦汁想了十幾個名字,但都覺得不滿意。”
“哈哈哈哈,”陳寅恪大笑,“想不到名滿天下的周先生,竟在給女兒取名字的時候無計可施。”王國維問:“明誠對女兒有什麼期望?”周赫煊說:“沒什麼期望。我也不圖她以後有什麼出息,只要能快快樂樂、平平安安、幸福美滿過完一生即可。”陳寅恪吐槽道:“你這還叫沒什麼期望?不管男子、女子,誰不想擁有那樣的人生?”
“倒也是。”周赫煊笑言。
王國維磋磨片刻,問道:“靈均如何?”周赫煊猛然一喜,拍手道:“此名大妙,就叫周靈均!”
“靈均”是屈原的字,本意是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也可理解為靈善而均調。善良、靈動、平正、和諧……
第306章【無休無止的學】屈原,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一般稱為“屈原”或“屈平”。
為什麼又說他字“靈均”呢?
因為屈原在《離騷》當中寫道: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於是人們歷來把“正則”和“靈均”視為屈原的名和字,但這並非他真正的名、字,只是一種詩意的美化而已。
就好像尼采說:“我就是太陽!”然而“太陽”並不是尼采的真名。
周赫煊的女兒叫周靈均,也無所謂搶先賢的名字,更不怕犯了屈原自殺的忌諱。
由於時間太晚,周赫煊懶得趕回天津,他跟李書華共同前往北大,打算在北大那邊住一宿。
等離開清華園後,周赫煊才說:“北平研究院的合作單位和研究經費,恐怕都還沒有確定下來吧?”大話被戳穿,李書華的表情有些尷尬,勉強笑道:“雖然還沒確定,但也八九不離十了。每月五萬的經費撥款,教育部承諾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負擔。”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負擔?
這特麼就是扯淡。
南北邊就快要打仗了,你讓北平和南京共同出錢辦研究院?
周赫煊無奈搖頭,這年頭想做點正事真難啊。不過他不打算摻和,歷史上李石曾靠著自己的努力,把北平研究院辦得風風火火,本用不著周赫煊來
心。
北平研究院,就是未來中科院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