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25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收藏小狐看書,防止丢失阅读进度】
君實話實說:【我剛剛說的需要改,其實是在說這待臣之茶,太次了。】就不說什麼新茶不新茶的,好歹泡些名品啊,拿街頭巷尾隨便就可以買到的散茶糊誰呢?
池寧並沒有多少憂國憂民的高潔品,他覺得他能管好自己這一畝三分地就不錯了。在其位謀其政,也就是說,有多大權力就做多大的事,什麼體制啊未來的,那都是皇帝需要去考慮的,又與他有何關係?新帝眼瞅著是指望不上了,只希望未來的聞宸殿下能一力挑起重任。
當然,要是聞宸殿下實在做不好,也沒有關係,老老實實當個不搞事的皇帝,其實已經很難能可貴了。好比新帝就不懂。
新帝終於到了,眾人起身恭,長呼萬歲。
“諸位卿家都各抒己見,說說對汪全一案的想法吧。”新帝召集人手來議事,態度已經很明顯了,他打定了主意不會讓這件事高高舉起,卻草草收尾。
但朝臣們的主想法卻與新帝正相反,汪全只是一介白身,他父親也不是什麼重臣,只是個媚君的小官,這人的案子著實不應該驚動這麼多的人。大家都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再繼續攀扯,畢竟並沒有人真的動手直接殺死汪全,不是嗎?
老尚書真正直言,判決應儘量從輕,壓下整個案子,不要給後人提供作犯科的新思路。
新帝卻是冷笑了一聲。汪全確實不重要,但他的死太特別了,之前從未有過。新帝覺得這也許會成為後世判案的一個經典案例,會留在歷史之中,應該謹慎對待。
馬太監唯新帝馬首是瞻,見新帝面不虞,立刻出列拱手,他覺得應該從重處理,以儆效尤。
三司的另外兩位大人也不幹了,聯合老尚書一起,對馬太監群起而攻之,暗示他心理陰暗,為人過於刻薄。倒不是三司的大人們都和牽扯進案子裡的人有什麼牽扯,或者被人怎麼請託,他們只是有一種兔死狐悲的擔憂與憤怒。新帝待下越來越嚴,他已經失控,必須要壓一壓了。
一個小小的案件,莫名其妙就變成了君臣之間的拉鋸博弈。
池寧從始至終都沒怎麼發表什麼屬於他自己的意見,他現在表現出來的是中立派立場,或者也可以說是“牆頭草”。一會兒幫幫這個,一會兒點點那個,不讓任何一方坐大,目的就是讓兩邊能夠勢均力敵、長長久久地吵下去。
為免這麼吵著吵著變成無頭公案,池寧還要時刻注意新帝,把他拉入戰局,保持新帝的參與度與積極。
最終,當然是沒吵出個具體的結果的。
但新帝已經怒了,他格執拗又頭鐵,不肯對群臣低頭,反而是騷
作不斷。他一錘定音,讓六個衙門同時上書,各給出一個他們覺得合理的審判結果。
簡單來說就是,我懶得聽你們吵了,但我意已決,這事必須重視,你們直接上書給結果吧,我看著挑。
“這、這……”刑部的老尚書都快七十了,歷經三朝,經常說的口頭禪是,什麼大風大我沒見過?這一回如此荒唐的聖意,他還真就沒有見過。大家還沒有個統一意見,就著急忙慌的上奏審判,說自己的結果?那最後還不是你新帝從中挑個你想要的,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嗎?那讓他們來討論又有什麼意義呢?
新帝不再廢話,只是強硬地留下了一個期限,然後就甩袖走人了。池寧讚歎地看著新帝,在他覺得他已經夠能坑新帝的時候,他往往會發現,新帝比他還能坑自己。
佩服,佩服。
要不是場合不對,池寧都情不自想給新帝鼓個掌了。
總之,結果正是池寧最想要的那種,他既可以參與其中,掌握著一定的決定權,卻又不至於變成他說了就算的一言堂。
而大眾對這事的理解,也是傾向於新帝肯定不會真的只看自己想看的,應該還是會少數服從多數地屈服於大多數人的意見。
一共六道摺子,三司捆綁,西廠跟著陛下,池寧所代表的東廠與錦衣衛也就變成了最為關鍵的兩票,可以改變整個風向的那種。這是小孩子都會算的算術題,無論如何都要拉到池寧手上的兩票,三司拉到了就會贏,西廠拉到了至少可以勢均力敵,加上一些場外因素,也是可以贏的。
那一和池寧一起拜過神木的四個兒子,首先來恭喜了池寧,馬上就可以如願以償。
其他沒有參拜,但也陸陸續續從蘇輅口中聽聞了的故事的兒子們,雖然還不能百分百相信神木這個東西吧,但也莫名地對池寧有了更多的信心。
池寧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空著奏摺,待價而沽了,看看別人準備付出多少,來幫他把這奏摺填滿。
等待的子最是清閒不過,池寧不是在家裡閒著,就是去東宮看看聞宸殿下。
太后其實也覺得總讓聞宸住在他生母自殺的宮殿裡不好,只是之前一直不得不忍耐,立太子之事一成,她就馬不停蹄地安排聞宸搬到了東宮。既能換環境,又能彰顯地位。
而東宮就在東廠的旁邊,只隔著一道東華門,十分之近,串門比過去可是方便了不少。
池寧這天給聞宸帶去了一個鞦韆。
小孩子嘛,不能總是押著他學習,還是要勞逸結合,在適當的時候獎勵一些玩具的。池寧其實也不知道小男孩會喜歡什麼樣的玩具,只能據自己印象裡的來。而對於池寧來說,最讓他童年念念不忘的,就是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