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804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记住【小狐看書】:WWW.XIAOHUKS.COM

他曾對那蕃民大戶做出承諾,因而極看重水洛城的修建,對陸辭所引領的那場反駁風,他有所耳聞,當然不會掉以輕心。

在反覆盤算後,鄭戩實在擔憂一旦沒了自己在此處坐鎮,陸辭一黨便要橫一手,強行阻撓城水洛。

於是,他偷偷命人將已然作廢的陝西四路都部署司文牒,送至董士廉處。

擔心走漏風聲,鄭戩未隨此牒附去隻言片語,但未言之意,卻是一目瞭然的:令董士廉嚴防他人橫一手,必要時‘酌情’行事。

對鄭戩此舉所賦予的權力,以及其所象徵的偌大信任,負責主持此事的董士廉與劉滬驚訝之餘,頓覺涕零。

在築造水洛城時,不由愈發賣力,以報此提攜之恩。

佈置好這最後一手後,鄭戩不聲不響地動身回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準備聯合京中好友,針對王韶‘擅離職守’這一再趁手不過的把柄,發起了烈的彈劾。

單從結果看來,王韶此舉充滿前瞻,對戰局的掌控更是妙到讓人叫絕。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來,作為一路領軍的王韶身居要職,卻枉顧自身職事,擅自領兵離境,陷渭州於守備空虛的險境。

這一點,也是毋庸置疑的。

鄭戩傾力發難王韶,既有要挫其銳氣、至少令其顯得過大於功、妨礙其升遷的圖謀,更存在蓄意報復。

——不僅要報復王韶昔對他的命令的拒不服從,也是要警告站王韶身後、為其提供底氣的陸辭一黨。

自打得知了王韶曾為陸辭麾下屬官,數次得其大力提拔後,鄭戩便毫不猶豫地在對方身上打下了陸辭‘朋黨’的烙印。

說是隔山打牛也罷,略作警告也好,陸辭膽敢授意諸友、對他城水洛之事群起攻擊,顯是難以化解的仇怨。

然而鄭戩萬萬沒有料到的是,待他心備好彈劾王韶的奏摺、開始逐個聯繫昔友人時,卻是處處遭受冷遇。

第三百九十二章吃了好幾回閉門羹後,暫未被委派任何職事、賦閒在家的鄭戩,才漸漸想明白了自己被調回京中的真相。

——看似恩寵,實為冷落。

鄭戩雖琢磨出了這點,卻全然不能理解:為何同樣是戰地築城,以陸辭為首的那幾人便倍得嘉獎,落到自己頭上,卻需受此惡懲了?

他捫心自問,單在修城一事上,確有幾分拾其牙慧之嫌。

可他不厭其煩地派人前去蕃民處,招撫來那數萬蕃兵的功績,卻是實打實的。

僅需付出建一城、予數虛銜的代價,便可得蕃兵數萬,這筆哪怕在商賈看來也是穩賺不賠的買賣,竟就成了他受冷落的緣由!

鄭戩越想越是憤怒。

恐怕是官家太過偏愛‘小夫子’,愛屋及烏下,不論陸辭有何舉措,都將一昧說好!

就在這時,鄭戩一位好友實在不忍再度拒絕其邀約,擇一休沐來到鄭宅,有意寬他幾句。

鄭戩憤憤不平道:“我知那陸辭勢頭正盛,本有意避之。然同奉皇令,他做他那路的招撫使,本該與我素不相干,緣何刻意指使舊部,予我處處下絆腳?”那位與他處處作對的‘舊部’,自然是在指王韶了。

好友見他一時鑽了牛角尖,正在氣頭上,很是為難著不知從何勸氣。

鄭戩看向略顯侷促的對方,酸溜溜道:“你今肯來看望,我已是不盡,自不會提出令你為難之請。”陸辭此時正是風光無限,他當時都想著暫避鋒芒,不願得罪,又如何能指望非親非故的諸友與他一道發起彈劾呢?

“你啊。”好友嘆了一聲。

以他與對方情,如何聽不出鄭戩此刻的怨懟?

在起身離去前,他猶豫再三,還是委婉提醒道:“你可曾想過,此事許是辦得不夠周全?”常處汴京的朝官們,對邊關之事不甚瞭解,完全聽信他的奏章後做出錯誤判斷,還算情有可原。

但鄭戩任四路總使已有大半年的功夫了,怎還會思慮不周?

官家會毫不猶豫地採信陸辭一派所說,或還能歸於‘偏愛’二字。

然而,不管是政事堂中的宰執們,還是每殿中議事的朝官中,都不乏不睦陸辭者。

連他們都在斟酌過後,選擇贊同陸辭等人所言——如此足以證明,鄭戩所言看似美妙,卻不過是空中樓閣,並不瞭解邊民詳況。

只是建一座城而已?

那可是勞民傷財,徒增變數!

鄭戩心不在焉地點了點頭。

友人見他本沒聽進去,無奈一笑,也不好多勸,告辭歸家去了。

接下來的數裡,鄭宅前堪稱門可羅雀,正顯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鄭戩怨恨於陸辭勢力如中天、無人敢出頭其鋒芒,卻不知闕中早已是暗湧動。

哪怕缺了鄭戩那份,御史們彈劾王韶未得詔令即私自調兵的奏章,早已在官家案上堆積成山了。

小皇帝卻是厚顏無恥地使出了萬能的“拖”字訣——口中嗯嗯啊啊,卻全都壓下,暫不處理。

不論是陸辭還是寇準,即便明知王韶所為過於衝動,但更能由此看出其為不可多得的將帥之才:既可準地判斷、掌握戰機,還擁有為大局不惜置己身於險地的魄力,更有速戰速決的本領。

真要說來,當初陸辭尚在秦州時,也曾在未得軍令的情況下親赴險境,憑少量兵馬牽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