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0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海量小说,在【小狐看書】
在了鳳翔府。
抵達鳳翔府,也就意味著,距離秦州僅有兩之遙了。
離開封府越遠,目所及處便越是荒涼,沿途偶還見到修建到半途,尚未竣工,就因先帝的臨時撤令,而荒廢在那的道觀寺廟。
只是此時此刻,裡面可不再供奉著虛無縹緲的天書,而是起到了簡陋房舍的作用。
王欽若在船頭往岸上眺望,只略一掃,就能看到其中一間裡頭,起碼歇了十幾名明顯是拖家帶口地趕路,臨時在這歇腳的
民了。
因自身曾經主持‘天書下凡’事務,在目睹道觀廟宇徹底荒廢,竟成民棲息之所時,王欽若不
蹙了蹙眉。
尤其越往西去,見到的類似情況便越發密集,他終是忍不住問了:“現無旱無澇,亦不聞蝗害,怎會有這麼多民?”一路沉默寡言的艄公聽他問起,便據實相告道:“不瞞這位老丈,在我看啊,那些人可不是逃難去的
民,而多半是投靠親屬去了。”王欽若錯愕道:“投靠親屬?”艄公只知王欽若是京官,卻是既不知其名姓,也無從得知官職大小,且他在這渭水上來來往往多年,達官貴人也載過不少,自然有著底氣。
見王欽若甚是意外,他便笑著解釋道:“這位老丈有所不知,那位知秦州的陸三元,可在安置秦州兵的家眷上下了不少功夫。”起初去的人並不多:畢竟難離故土,即便再思念從軍的郎君,也漸漸就淡了。除非是子當真熬不下去了,才在兒子三催四請的書信下,勉強舉家遷去。
誰又會想到,到秦州後,不但能住上官署提前修建的簡單房舍,還被分配了田地、種子和農具,還有人帶著,教他們種起茶樹來了?
起初還需兒子的餉錢來貼補家用,再到後來,一家人的子真正過起來後,就有閒錢調過頭來,給召他們來此的兒郎買這買那了。
而只要一家人過得紅火,自然就會去信給家鄉的親戚,講述這比做夢還好的子……漸漸的,舉家遷來秦州的人口,也就越來越多了。
橫豎秦州兵的子越過越好,雖頂著個廂軍的名頭,軍餉卻是朝著
軍的看齊的。
如此一來,即使家裡老弱居多,勞作不得,單靠兒郎得的餉錢,只要稍節儉些,也能好好度了。
說著說著,艄公面上都難掩羨慕:“可惜我家那小子體弱,否則我也想給他送去了。哎!”王欽若嘴角,眼底滿是不以為然。
秦州於他而言雖是完全陌生的,但同他好的人中,亦不乏曾於西北赴任者。
秦州雖為軍事重陲,西北防線,在民計上,卻絕對當得起貧瘠二字。
哪兒值得這麼多民前赴後繼,前去投奔?
不過憑此倒能看出,陸辭不僅善於逢聖意,在愚
黎庶的手段上也頗為高明。
第二百三十六章越近秦州,王欽若牴觸之心便越盛。
眼看著再有半,所乘船隻便要抵達秦州城門了,他心念一動,索
令艄公即刻靠岸。
正逢冬末初,乍暖還寒的時候,又是正午時分,他走陸路過去,不僅比坐在船上暖和,還能順道看看那據聞是
得風生水起的
民安置,究竟是真是假。
見他臨了又來個心血來,因剛剛被調任做秦州治下某地知縣,而與他一路同船的甲科進士包拯,著實看不下去了。
這一路上,王欽若的強烈排斥心,他看得清清楚楚之餘,對此亦是百思不得其解。
既不願來,當初又為何要當庭請令?
此時,看王欽若不管不顧地下船,包拯不假思索地跟了上去,凝眉道:“王尚書,請留步。”王欽若漠然看他一眼,明知故問道:“何事?”就包拯這種初出茅廬的新科進士,血氣方剛下,會說出什麼話來,王欽若自是心知肚明的。
果不其然,將人喊住後,包拯便一板一眼道:“王尚書身負急務,當以公事為重,不宜在途中過久逗留。”雖話語平直,不含絲毫暗諷,但包拯赫然擺出的這副以天下為己任的清高模樣,還是令王欽若於心中嗤之以鼻。
一不入的小官吏,也敢在他跟前大放厥詞了?
王欽若輕哼一聲:“憑你方才之言,便足見目光之狹隘!”包拯不卑不亢道:“還請尚書指點津。”王欽若隨口道:“官家指派我等前來,主為查證榷場稅賦、賬簿之事,卻也是為了民生理念,體恤疾苦。沿途你亦見到前來投奔秦州兵者眾多,然秦州一地,素來貧瘠,自給尚且難足,又何來餘力安置更多
民?恐有貓膩。”見包拯目光凝肅,王欽若微微一哂,義正辭嚴道:“若當真是陸秦州打理有方,自是皆大歡喜;若是他為收買人心,枉顧民間疾苦,你我亦有責權上報天聽,以供嚴厲核查。”聽完王欽若所言,包拯若有所思地頷首,旋即正兒八經地拱手致謝道:“王尚書教訓的是,是下官思慮不周了。”這麼快就服軟了?
王欽若挑了挑眉,並無意探究一無足輕重的人的真實想法,遂瀟灑一擺手,沿大路往秦州城去了。
包拯望著他的背影遲疑片刻,到底沒跟上去,而是回到了船上。
同樣走在大路上的,還有不少扛著大包小包、顯然是要投奔秦州城裡的親人去的百姓。
因常年勞作,他們或多或少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