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06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又報開封知府”,很快一大隊潛火兵趕到狄府,才知道原來是一場誤會。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汴梁消防系統的反應之快。】狄青又出場了!別說他沒出場啦!
宋朝的“潛火隊”配備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消防裝備,“如防虞器具、桶索、旗號、斧鋸、燈籠、火背心等器具,俱是官司給支官錢措置,一一俱備”。還有幾種比較“現代化”的設備:雲梯,“以大木為,下施六輪,上立二梯,各長丈餘,中施轉軸”,可以用於高層建築的救火;唧筒,“用長竹,下開竅,以絮裹水杆,自竅唧水”,這大概是最早的消防泵;水囊,“如囊,以豬牛胞盛水。敵若積薪城下順風發火,則以囊置火中”;水袋,“以馬牛雜畜皮渾脫為袋,貯水三四石,以大竹一丈,去節縛於袋口。若火焚樓棚,則以壯士三五人持袋口,向火蹙水注之”。
宋朝的消防作業已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制度。當火災發生後,“潛火隊”趕往現場救火時,享有一些特權,比如路遇高官,可不必避路讓道,“諸應避路者,遇有急切事,謂救火之類,不容久待者,許橫絕馳過”。在古代,路上相遇,有民讓官、賤讓貴先行之禮,但“潛火隊”可不受這一禮法約束;“潛火兵”救災,不允許半點違慢,“如有違誤,定行軍法治之”;如果“潛火兵”在救火過程中受傷,則由政府負責治療並給予獎賞,“若救火軍卒重傷者,所司差官相視傷處,支給犒賞,差醫診治”[註釋];“潛火兵”享有比較豐厚的薪水,所有的消防器材也由官府購置、保養。(《宋:現代的拂曉時辰》)第九十三章集賢院中值夜一職,素來由三位校理輪換。
這一晚,就剛好輪到了陸辭。
宋綬念陸辭平
體貼,總不忘捎帶吃食予他,這晚也未在自己宅邸裡待著,而是也去了飯店一趟,叫了些外帶的吃食,以作犒勞。
陸辭原只打算熱一熱昨天送來的御膳的剩菜,得此驚喜,自是從善如。
就在來探班送食的宋綬,與陸辭有說有笑地挑了張乾淨案桌,面對面坐下時,忽聽外頭譁聲一片。
——“榮王府失火了!”因已入夜,不遠處熊熊燃燒、焰幾沖天的大火,就變得尤其醒目,直將周圍映照如白晝一般。
更不幸的是,此時風勢頗強,帶來濃煙滾滾的同時,也讓大火以難以阻擋的強勢迅速蔓延開來。
而位於榮王趙元儼的府邸附近的,除了左藏庫、內藏庫和朝元門外,還有相連的崇文院和秘閣!
看到那沖天火光步步近,眾多官吏驚喊喧天,惶惶奔走。
有的未四散逃開,而是六神無主地守在原地;還有的開始手忙腳亂地搶救財物,無奈過於緊張,效率甚低;還有的大聲呼喊,警示旁人。
然而明眼人都能看出,這場火勢能蔓延如此之快,顯然是作為起火源頭的榮王府上撲救無效,才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往外燒去的。
宋綬在館閣中安安逸逸地呆了那麼多年,還是頭回遇到這類突發事件,當場愣住了。
陸辭則在極快地錯愕後,暴躁地罵了句“臥槽”。
不等宋綬反應過來,他已倏然起身,揚聲喝住在院中慌忙走來走去,不知所措的吏人:“慌什麼!速隨我來!”當人處於極度的緊張和混亂中時,就會不知不覺地聽取最響亮的那道聲音的指示。
陸辭就是充分利用這點,成功喝住了一群不管心裡服不服他,這會兒都下意識地聽令於他的吏人。
“火勢尚未蔓延至此,不必慌張!”他毫不猶豫地發號施令:“且不說現集賢院中尚有十人值守,即便只有四人,也絕對來得及!”
“將巾帕用水浸溼,遮掩口鼻,避免入過多煙霧。”
“兩人一組,分為四組,二樓三樓的書雕版尚在,統統不用去管,只將一樓的書架挨個推出,往宮外方向去便是!”
“子元也別愣著了,”陸辭在還看得一愣一愣的宋綬肩上用力一排,催促道:“你與我一組!”宋綬定了定神,毫不遲疑地應道:“好!”四周兵荒馬亂,唯有陸辭的聲音清晰瞭然,一道道指示簡短有力,有條不紊地安排了下去。
讓原還滿頭大汗的吏人們,也不知不覺地受到幾分染,冷靜了許多,只按陸辭的命令行事。
而之前心裡暗暗過質疑過陸辭做法的他們,直到此時此刻才意識到,不論是陸辭叫人更換的那批裝了滾輪、極易推動的書架也好,還是三令五申叫人保持通暢的通道也罷……無一不派上了極大的用場。
若非如此,他們不可能只花這麼一小會兒功夫,就成功把集賢院底樓的所有藏書給搬運出去。
當他們真的一鼓作氣,將書架全推到出大火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輕易燒到、又有潛火隊不斷進入的宮門處時,還有些難以置信。
“做得好!”陸辭卻沒那麼快放鬆,只清脆地擊了下掌,將他們渙散的注意力又拉了回來:“現尚有閒暇,都別愣著,快去幫另外兩館收書去!”史館和昭文館中,藏書雖不如集賢院的多,但也有不少。
更何況,他們既沒有帶容易推動的滾輪的特製書架;也沒有一個似陸辭一般的人物,願頂著所有人質疑的眼神將所藏書籍,按照是否有雕版留存而進行分門別類,把絕版書全挪到容易搬運的一層去;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