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兵工集團2求收藏推薦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记住【小狐看書】:WWW.XIAOHUKS.COM
首先是發動機功率,歷史上一戰飛機發動機最大功率只有169馬力,而“殲-1”卻達到了218馬力;第二是速度,一戰飛機最快為200公里/小時,但“殲-1”能達到240公里/小時;第三是武器,一戰飛機只能裝備7。7mm機槍1或2
,但“殲-1”卻可以裝備12。7mm重機槍1
,這火力明顯有所不同;第四是載彈,如果拆掉機槍改裝成轟炸機,載彈量可達500公斤;第五是升限可達6800米的高度;第六是作戰半徑可達500公里…此外“殲-1”在靈活
、穩定
方面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除了這一款用於空中格鬥兼轟炸的“殲-1”外,陳華還準備配套生產一款“殲-11”型教練機,用於培訓空戰隊伍。至於其他的什麼偵察機、轟炸機、強擊機等,陳華不會研發和生產一戰時期這些簡陋的東西的。
西元1912年1月6,華夏民族復興黨成立大會閉幕第二天,陳華讓馮仁帶上相關資料,在一小隊獵豹士兵的護送下,啟程前往廣東。
馮仁前往廣東,是去請一尊大神,這尊大神就是被尊為“華夏航空之父”的馮如。由馮仁去請馮如,都是姓馮的本家,很好說話。
馮如,1884年生於廣東恩平,12歲隨父到美謀生,工作之餘善於鑽研,白天當勤雜工,晚上讀機械學,苦心鑽研數年,通36種機械原理,發明了
水機、打樁機,製成了
能優良的無線電收發報機。
1903年,當得知美國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後,馮如決心要依靠中國人的力量來製造飛機。他得到當地華僑的贊助,於1907年在舊金山以東的奧克蘭設立飛機制造廠,1909年正式成立廣東飛行器公司,馮如任總工程師。#本章節隨風手打shouda#公司於當年便投入製造飛機。
1910年7月,馮如據寇蒂斯“金箭”和萊特兄弟的“飛行者一號”製作了第二架飛機,10月至12月,馮如駕駛它在奧克蘭進行飛行表演大獲成功。1911年2月,馮如謝絕美國多方的聘任,帶著助手及飛機回到中國。辛亥革命後,馮如被廣東革命軍政府委任為飛行隊長。1912年8月25
,馮如在廣州燕塘飛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犧牲。
當然,陳華去請馮如,最主要的想法是希望這位華夏民族的英雄不要夭折在飛行表演之中,而不是看中了馮如的技術。
因為陳華在將次元兵工廠升級到1930年代(四級)時,系統再次給他派了一個智能機器人,其專業就是飛行教官兼飛機設計師,這個被陳華取名為“陳飛”的智能機器人,所掌握的飛機設計技術比馮如至少要領先20年。
經過近一個半月的旅行,馮如一行輾轉來到了廣州。在當地小鷹的帶領下,馮仁很快就見到了馮如。
陳華知道,對於馮如這樣的人,所謂高官厚祿未必能將其打動,要想請來馮如,惟一的就是將其“征服”展示出遠超馮如水平的飛機設計圖紙。
“這只是我們設計的第一款機型,此後,還將有更先進的‘殲-2’、‘殲-3’以至‘殲-20’,不知馮如大哥有沒有興趣到四川去?”馮仁據陳華的教導,直接開門見山。搞技術的人,最喜歡直來直去。
“我…我的工廠還欠著外債呢。”馮如有些心動,但現實是殘酷的。
“這是華夏實業集團簽發的5萬美元支票,不知夠不夠?”馮仁早就有所準備。
“我…工廠裡還有助手,還有很多工人…”馮如是一個記情的人。
“都可以去四川,而且,都督說了,他們的薪水將是在廣州的兩倍。”這些,都是陳華早就待好了的。
其實,作為搞技術出身的馮如,對於四川早就有所耳聞了,他用的很多用品,都是四川的華夏實業集團生產的;包括他工廠裡的一些機器設備,也是四川生產的。馮如只是沒想到,這個叫陳華的都督手下,設計出的飛機竟然會這麼先進。
“那…飛機和工廠怎麼辦?”馮仁給馮如的5萬美元,除了還債還完全可以買下馮如的飛機制造廠,而這些東西現在就屬於四川方面的了,也因此馮如才有一問。
“工廠的設備,我們四川都有。至於飛機,就留給我的助手來處理吧。”馮仁現在也是家大業大,上位者的氣質顯無遺。
“行。那我明天去大元帥府辭行。”馮如如釋重負地說道。
“那是應該的。”馮仁沒表現出任何異議。
南方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雖然也如歷史上一樣,任命馮如為飛行隊長,但是,他們壓就不明白飛機在未來的戰略地位,所以,對於馮如,一方面他們在用,而另一方面並未對馮如的工廠作過任何投入。飛行隊長,其實就是飛行表演的隊長,是為臨時政府賺吆喝的類似於“賣藝”的角
。
當馮如一行70餘人在馮仁的護送下從廣州啟程乘船經上海回四川時,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個月,佔地面積達1500畝的黃田壩飛機制造公司已經差不多建好了。
除了飛機項目外,兵工集團的其他項目均設在重慶周邊山區,這些項目包括:坦克製造廠、火炮製造廠、槍械製造廠、彈藥製造廠、特種彈藥製造廠及造船廠。
坦克製造。陳華直接上馬的是與二戰前期坦克水平相當的輕型坦克,這種取材於蘇聯的“t-26”但又優於“t-26”的輕型坦克,陳華連名字都難得改,直接叫“t-1型”坦克。戰鬥全重16。8噸;時速:40公里;武器:57mm坦克炮1門,7。62mm機槍1;乘員:4人。
在歷史上,輕型坦克在一戰、二戰前期大放光芒,只有到了二戰後期,隨著重型坦克的投入使用,輕型坦克的發展才受到冷落,至於本在二戰時期的豆戰車,戰鬥全重不到10噸,
本就不是“t-1型”坦克的對手。
坦克技術的難度在於火力、防護力、速度三者的統一。火力強大,必然要求重量增加,當然防護力也得到提升,但速度下降。這個矛盾可以通過提升發動機功率來解決,但發動機功率提高,人們很自然地會增加坦克的重量,將輕型坦克變成中型或重型坦克。
ps:特別謝abctao書友的評價票,千殤讓你破費了。千殤今天決定加一更,就有書友評價(比打賞還貴),真是太高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