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遺址之謎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鑑於昨夜所見到的情形,我和張路凌晨4點不到就跑去招待會現場佔位子,而當手表的指針越過5點時,整個現場已經人滿為患了。招待會的時間是上午9點——盤腿在沙地上坐等四個小時並不是件令人愉快的經歷,然而沒有人隨意走動——大家都生怕一走開,自己辛苦佔據的有利地形就被同僚搶去了。像我和張路這樣的“搭檔”還算是幸運的,我們其中一人想去方便時可以有人幫你看著位子。

40平方米左右的現場坐了一大堆人等天亮,若是少了那些昂貴的專業採訪設備,這裡倒像是個靜坐示威的現場。

(3)沒人像昨晚那樣大聲喧譁,大家都只是小聲地談,越臨近招待會開始的時間,氣氛就越緊張,當氣溫足以令我的汗水浸溼汗衫的時候,招待會終於開始了。

發佈消息和接受採訪的是考古隊的負責人吳人傑教授——一個曬得黑黑的、其貌不揚的老頭——說他是個“老頭”其實並不確切,我的“課前作業”中所蒐集的資料顯示,他只是五十出頭而已,不過任何一個人要是從事考古工作30年,那他看上去必定會比實際年齡要老一些。

“…這裡的泥地沙化現象相當嚴重,給考古發掘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往往我們第一天挖出的坑,第二天就又給風沙埋住了。你們一定想不到,在八千多年前,這裡是魚草肥美的地方。”老吳手裡拿著一塊陶器的殘片,我坐得比較靠前,藉助眼鏡可以依稀看見陶片上所繪的魚紋。

“…如果你們的中學歷史課還沒全忘光的話,那應該知道,八千多年前,那應該是新石器時代。但如你們所知,我們在這個應該處於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有一些驚人的發現,那也是你們大家不遠千里到這裡來的目的——”說到這裡,他的語調開始變得有些興奮“我們在這裡,發現了一些被懷疑在當時被當做工具使用的,鐵器…”人群在這時開始了第一次騷動。…作為一個序曲,考古發掘的總體情況介紹很快就結束了,接下去是自由提問時間,忍受了四個多小時靜坐的記者們立即就像暴動的群眾一般像前面湧去,我也在第一時間竄到了教授面前。

這個典型的考古學者——身穿藍布工作服,戴著麻線手套,皮膚黝黑,臉上皺紋縱橫,頭髮蓬亂,沾滿灰塵,由於長年與挖掘打道,他皮膚中滲出的泥土味令他聞上去像個農民——在他近30年默默無聞的考古生涯中,怕是從來沒經歷過這樣的混亂場面,雖然身前有保安人員竭力維持秩序,他還是有些驚惶失措,不過一個上了年紀的學者的素養在此時發揮了作用,他很快就從這種失措中恢復了過來,伸出雙手示意大家安靜:“請安靜一下,不要動,大家的問題我都會一一回答的。”

“請問這個遺蹟是怎樣被發現的?”

“請問是誰首先發現了這個遺蹟,又是誰首先發現了鐵器?”

“請問在這樣一個遺蹟中發現鐵器的意義是什麼?人類的歷史會被改寫嗎?”

“世界考古界有沒有類似的先例,這會不會只是人類進化史中的一個旁支?”

“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的柴達木盆地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一連串的問題絲毫不給教授以息的機會,甚至連“請介紹一下當時人類的狀況與道德狀況”這樣離譜的問題都有人問,其間,教授順便介紹了新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狀況——那時的人類才剛剛開始群居生活並建造極其簡陋的屋舍,至於冶金,如我前文所提的,那是幾千年後的事兒——然而真正不可思議的是,這個部落除了使用鐵器之外,生活狀態與其他的石器時代的部落毫無二致,在發掘現場也只是找到少量燧石,而冶金用的火窯本就不見蹤影——這些鐵器就像是憑空冒出來的一樣。

“他們大部分時間還是使用石器,並用燧石引火、鑽木取火等原始的手段來取得火,這與製造鐵器的技術有很大的矛盾,目前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究還沒有什麼進展。”教授道。

“您認為這裡的地質環境是否有可能天然生成大塊的鐵呢?”

“我們也諮詢過地質專家,他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最高富集度的鐵礦也不可能達到這樣的純度。”

“那您認為這是否是一種超自然現象呢?它是否是地外文明的傑作呢?”——問題終於被引到這個大家都興趣的話題上來了。

“我不這樣認為,現在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有地外文明的存在,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來探究這一切的原由,而不是遇到無法解釋的現象就歸於‘地外文明’了事——那是不負責任的態度。”(4)“那您認為離這裡不遠的白公山上的‘外星人基地’是怎麼回事?遺蹟和‘外星人基地’是否會有聯繫?”

“抱歉,我從沒聽說過您所說的‘外星人基地’。”

在熱烈的氣氛中三個半小時很快就過去了,不斷有新的記者趕來,現場被擠得水洩不通,誰都沒有要去吃飯的意思。而吳教授的興致也變得相當高,他只是隨便啃了幾口麵包,喝了點白開水,就帶著記者們參觀他們的發掘現場——他大概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了吧。

“一號坑與二號坑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大概每一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都會有類似的發現,關鍵在於三號和四號坑。”教授一邊小心地繞過遺址的發掘坑,一邊說道。記者們在他身後排成二到三人並列的長龍。

在編號為三號的坑的邊上,我見到了一堆黑乎乎的東西,表面看上去除了像一堆骯髒的垃圾之外並沒有什麼特異。吳教授示意大家可以觸摸一下那堆東西,我蹲下身,碰了碰,然後捻了捻手上沾上的黑微粒,又放到鼻子前聞了聞,果然是鐵鏽的味道。

由於我在隊伍最前面,拍照、提問都很方便。

“這就是他們當時使用的鐵器?它們能派什麼用場呢?”

據它們的形狀,我們初步判斷大概是類似犁和鏟的東西。”我對著這些鏽蝕、糾結的黑鐵塊不斷地按動快門,將這些醜陋卻足以引起轟動的東西一一記錄在我的數碼相機裡,一邊拍攝,一邊問:“就只有這些嗎?”

“這些都是從這個遺蹟中發掘出來的,其他幾個坑還有一些,經過多次斷代測定,它們,”他說到這裡,頓了頓,特別加重了語氣“與這個古村落遺蹟,是同一時代的產物。”

“不可思議!鐵器出現在石器時代!真不可思議!”我由衷地讚歎道。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