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遺址之謎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1)這一天的下午,由於我前一天晚上玩遊戲玩到凌晨四點的緣故,雖然早上十點起神還是很不好。好在沒什麼採訪,在單位上了會兒網,就趴在桌子上休息一會兒。在這樣的記者辦公室,就算是打打遊戲也沒什麼不可以的,睡睡覺更是小意思,就這點而言,比尋常的公司可要舒服多了。

腦子裡糊糊正一片混沌的時候,被人拍醒了。

“喂,那多。”我勉強睜開眼,心裡咬牙切齒,最恨的就是睡覺的時候有人吵我。可映入眼簾的,是副主編張克的一張老臉。

雖然其實沒什麼要緊,不過睡覺時被大領導叫醒,總有些尷尬。我連忙努力睜大眼睛,堆起笑臉。

“張老師啊,有事嗎?”

“不好意思,吵到你了,有個採訪,你來一下。”張克倒很客氣。

我跟著張克走進他的辦公室,心裡明白,一定又有重大采訪了,張克出馬,說不定還要出上海。因為出差的費用,新聞部的主任還沒權批。

半個小時之後,我從張克的辦公室裡出來,神抖擻,直奔航空售票處。

之所以前後的神狀態有這樣的改變,除了碰到重大采訪我都自然會有良好的狀態外,另一個原因,是這一次的新聞不但重大,而且奇怪,非常奇怪。

之前我已經說了,通常我們報社的採訪,都不出上海,因為我們的主要發行地區在上海,全國各地的新聞,由新華社提供就可以了,沒有必要花費人力物力。可是近一段時間來,為了提升所謂的“報格”報社裡新出臺一條規定,就是如果國內發生了新聞領域內非常重要,並且讀者極其關注的事件,再遠也要派記者採訪。而這一次的領域,是考古,事件,是一個古村落遺址的發掘。

這個考古的重要,不但震動了整個中國的考古界,而且聽說,許多國外的媒體也聞風而動,正派出專人,往當地——中國青海省德令哈市急趕。因為這個發現,很可能將改寫整個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文明史。更或許,連“新石器時代”這樣一個被寫進考古史,就算是小學生都耳能詳的名詞,也可能要改變。

因為,在新石器時代的一個村落,竟然被證實已經在使用鐵器。而且,這個村落,在當地,即青海德令哈地區,存在的時間,很可能遠早於新石器時代。

使用鐵器,儘管那些被挖出來的鐵器非常簡單,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原始之極,可是相對於同時期的全地球其他人類而言,這一支的人類,不知道要先進了多少,其間的差距,用時間來衡量的話,至少數千年。你可以想像一下,5003年時的人類,和2003年時的人類,會有多大差距。

現在,全國只要是稍微大一點的媒體,都派出了記者往那裡趕。只是上海,東方電視臺、上海電視臺、東廣、上廣、解放報、新民晚報、文匯報、勞動報、新聞晨報、晨星報及其他十幾家媒體,現在都已經派出記者。相信我在明天的飛機上可以碰到許多人。

晚上,我很早就上睡覺,明天的飛機是一早的,睡著前,我想起曾有個生於青海的朋友對我說,她出生的地方經常會地震,所有的動物都從森林中逃竄到平原上,恰是狩獵的好時機,有時會下碗口大的冰雹,這時千萬不可以出門,被砸到的話連命都會送掉…如果我在這個時候曾經看過那個關於白公山的新聞的話,我一定會想起來,原來白公山,也是在德令哈地區的。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飛行後,我於上午10時20分到達了西寧機場。不出我所料,我在機上碰到了新聞晨報的記者張路,還有幾個不太的小報記者,不過意外的是沒見到兩家電視臺和三大報社的記者,看來他們大概是因為這一班飛機太早,所以坐了下一班中午到的過來。

我的目的地德令哈尚在四百公里之外。

西寧比我想像中更繁華一些,然而我無暇顧及這裡的音像店是否能讓我在睡著之前的生活不至於那麼無所事事,也沒有初次踏上青海這片原本遙遠得似乎僅存在於電視頻道中的地方的動,我和張路他們拿著烙餅與地圖穿越這個城市,必須去買最快的去德令哈的火車票。

(2)時間相當緊迫,要知道作為一個記者,就絕不能比其他記者晚發回去報道。晚一天的報道,哪怕你寫得再好,再文情並茂再有藝術價值,也一樣什麼都不是。這是新聞的鐵律:時間!

一小時後,我們坐上了開往柴達木盆地腹地的火車,我要在這個綠的鐵皮傢伙中待上差不多五個小時。

當列車進入戈壁灘的時候,晚霞將這個世界鑲上一圈紅邊,令這裡形狀奇怪,疏密有秩的山丘看上去像某種食草獸的牙齒。

到達德令哈市的時候,已經快到吃晚飯的時候了,我們在這裡發生了分歧。除了張路外,其他的記者都想在德令哈好好吃一頓有當地風味的盛餐,再往我們的目的地——克魯克湖旁的古村落考古現場趕。但我和張路堅持立刻趕去。雙方都沒有必要一定讓對方同意自己的立場,所以立刻就分成了兩隊。

我知道張路這麼急著趕去的原因一定和我一樣,那就是希望在今天能先寫一篇簡單的報道發回去。既然已經到了這兒,那麼就像我前面所說的,對新聞記者來說,時間就是一切。當然,許多毫無職業守的小報記者可以不顧這些。

我們叫了一輛當地的出租車,雖然車況不太好,但居然是上海產的桑塔納。據說桑塔納的底盤高,走起顛簸的路不容易開壞。

在我們把乾硬的烙餅啃完後的一個多小時,我們終於顛到了考古現場。由於平時沒人會來這裡,所以我們的司機,一個三十多歲的當地漢子還走錯了路,不過最後他很快地只收了我們一半的車錢。其實這對我們無所謂,反正回去有的報銷。

竟然已經有很多記者到了,我大概看了一下,多數是北京的媒體,看來靠近中央就是不一樣。照這樣看來,他們今天一定已經把稿子發回去了,我慶幸之前的決策,現在補工還趕得及,否則明天被報社質問起來,就糗了。我倒是暗暗擔心坐下一班飛機來的記者們,不知道他們要怎樣差,多半會被領導在電話裡罵得狗血噴頭吧。

考古隊原本沒想到會來這麼多的記者,臨時準備的帳篷,眼看就快不夠了,就還剩最後幾個,再往後來的記者,最後沒辦法,那就只好住回德令哈去,來回三四個小時,時間都得耽誤在路上。可是我很快就發現在這方面其實沒什麼區別,因為這裡沒有合適的通信工具寫完了文章拍完了照,還得再坐考古隊的車回德令哈去上網發回報社,看來一天顛三四個小時是逃不掉的了。

只要是記者,無論是哪一路的,都不是安分守己的傢伙。當天晚上,考古隊的營地裡就變得人頭攢動,令這裡看上去有些像個集市。大隊的記者除了互相打招呼和彼此介紹之外,都無一例外地準備起了“功課”考古隊負責人辦公的帳篷雖然比別的帳篷要大一半有餘,還是擁擠得像下班高峰時的公共汽車一般,而此次新聞的“焦點”——那些仍舊處於入狀態,要到次記者招待會時才解的發掘現場周圍,也不斷有人晃來晃去,鎂光燈猛閃,那些想提前入內的記者,令負責保衛的保安與考古隊員應接不暇。

我和張路都不算是會鑽營的人,而人擠人的地方也恰是我最厭惡的地方之一。我們兩個只是簡單地記述了現場的情形,採訪了幾個無關緊要的考古隊員,蒐集了一些情報,寫了篇兩百字的簡要報道之外,其餘就只是窩在自己的帳篷裡認真地準備明天要問的問題。

這一夜整個營地都沒有安寧過。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