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閲讀444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瑋軍中衝出了100名騎兵,正面直奔吐蕃主將。臨近目標,突然散開,最後面的一位騎士張弓搭箭,一箭正中目標。歷史記住了他的名字,是驍將李超。之後曹瑋驅兵大進,吐蕃人全面崩潰,敗退20裏,一路死傷萬餘人。此戰之後,吐蕃人終北宋一朝都不敢侵犯漢地,近百年的和平,是曹瑋血戰的功勞。(《如果這是宋史3》)2.步卒穿的一領步人甲(《畫説中國曆代甲冑》)第二百零九章不過眨眼功夫,一派面無表情的狄青,指間翎光凌厲,箭矢疾出,又將幾名位於隊列最前的吐蕃兵落馬下。

弓如霹靂弦驚,竟是百發百中,箭無虛發。

哪怕因吐蕃騎兵足有三萬之眾,落的僅是九牛一,折損區區數人,本嚇不停聽從軍令,繼續前衝的吐蕃兵……

也瞬間讓原以為他不過是力氣大些、主要還是仗着運氣好才連中最初兩人的城頭將士,都難以自抑地到了自慚形穢。

狄青來到兵營隨他們訓練,才有多久?

在狄青連中開頭那兩人時,就有兵士瞧得眼熱,也像模像樣地拉開弓身,往吐蕃軍的方向去。

畢竟他們原認為,狄青平表現再優異,身手再漂亮,真臨戰場時,作為一名新兵蛋子,也難免嚇成軟腳蝦。

不拖後腿已經不錯了,本不能指望他能派上什麼用場。

更何況吐蕃軍兵力強盛,來勢洶洶,連訓練有素,隨曹瑋多次征戰的秦州軍士都到膽寒,更沒人會對狄青寄以什麼期許。

現見狄青大放異彩,他們在驚詫之餘,不免產生了‘這許是不難’的錯覺。

連個都沒長齊、嬌生慣養的小郎君都能做到的事,他們怎麼可能不行!

然而抱有大展身手,壓下狄青風頭的那幾名兵卒的幻想,很快徹徹底底地擊碎了——他們懷着要表現的澎湃熱血,雖勉強拉開了弓,也將箭了出去,卻尷尬地在飛到了半路時,就因沒了力道推動,歪歪斜斜地掉了下來。

連地方都到不了,就更別説殺敵的準頭了。

最讓他們眼疼的是,剛見到自己的箭矢半途墜地,再望一眼狄青,就似不知疲倦般,將一道道箭矢出,又輕輕巧巧地取了幾人命。……這可真是活見鬼了!虛歲也才十五的小郎君,雖長了一身瘦的腱子,但怎麼比不上成人的魁梧壯實。

哪兒來的那身古怪神力,又怎麼可能短短數月就練出來那樣的準頭!

他們百思不得其解之餘,又忍不住羞得面紅耳赤。

託這盆冷水,他們原本被狄青帶得亢奮輕率的那點苗頭也滅了,只老老實實地手持弓箭,宛若剛才無事發生一般,同其他同袍一起,耐心等待敵軍進入程之內。

——別看煙塵漫天,馬蹄起的土灰滾滾,鬧得聲勢很是浩大。

之所以能讓狄青一枝獨秀到現在,本緣由,便是吐蕃軍仍未進入秦州城頭衞軍的一之地。

至於留意到這份攀比炫技的小心思、卻因有着自知之明、在掂量過自己實力後,選擇默默欽佩的其他將士……

要不是形勢實在嚴峻,光是欣賞到他們雷聲大雨點小,最後落得灰溜溜的小模樣,怕都忍不住‘同情’地笑出聲來。

沒那金剛鑽,瞎攬什麼瓷器活?

好不容易憋住笑後,他們再看狄青,又忍不住犯起了嘀咕。

剛才動靜雖不大,不至於引起軍尉的不滿,好歹也算場小曲。

作為這場小波瀾的核心的狄青,卻完全沒留意到這頭的動靜,自始至終,都只全神貫注地目視前方。

細心的人還發現,他出箭矢的速度,甚至還因越發嫺而越變越快。

當距三百步之遙時,姑且未曾落空,更何況是敵軍愈發近的現在了——狄青但凡出手,就一一個準的。

最讓人到不可思議的,還是他宛若久經錘鍊的平穩和冷靜。

哪兒有尋常兵士初上沙場時,要麼手忙腳亂,要麼不敢見血,非得狠下心自己一的生澀緊張?

眾人咂舌之餘,卻不知曉,他們對於狄青的認知,一開始就存在着老大的誤會。

他哪兒會是什麼養尊處優、錦衣玉食、只知舞文墨的公子哥。

同歲孩童尚在蹣跚學步時,狄青不但天生力大,還敢漫山遍野跑,等再打一些,就已自己琢磨出一把小弓,對着野物

跟狡猾地擅長利用地貌掩藏身形、一旦發現不妥,就會飛竄逃跑的獵物相比,這些不會被他的箭嚇跑,而是會鍥而不捨地繼續往前衝的吐蕃兵,活像是一個個再簡單不過的活靶子。

狄青一箭一個,好不自如。

哪怕偶爾準頭歪了些,未中要害,但也足夠讓對方受傷落馬。

接着就連慘叫都發不出,便被接踵而來的後頭騎兵踩成血模糊的一團。

即使如此,狄青蹙起的眉頭也不曾有過半點放鬆,更沒有絲毫的沾沾自喜。

他縱得再準,再狠、一次也只能殺一敵。

城中縱因公祖的命令,趕製了許多箭矢,數量終究有限。

且等真正接近後,吐蕃兵定會架起防盾,專心攻牆,斷不可能蠢得站在低處,同居高臨下的他們纏鬥太久。

三百步、二百步、一百步、八十、六十……

“愣着作甚!速速放箭!”在狄青那叫人歎為觀止的神跟前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