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使軍不能棉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加上於謹通過長期對南朝的瞭解和歷次作戰的經驗,使他料定,南朝方面決不可能使用上述兩種作戰方略。
一切正如於謹所料,此次作戰,陳軍的中書舍人蔡景歷就提出過北上之策,而大將軍陳可尚則提出過南下之策,而陳文帝皆因此二策過於冒險而沒有采納。
但是兩軍相持,不利理還是周梁聯合北軍,因為湘州方面,陳軍在數量和將領的質量方面都已經超過了周梁聯軍,並且陳軍可以魯山為據點,隨時打擊周梁聯軍預渡長江而增援湘州的部隊。
然而於謹不愧名將,深知在此時作為一軍的主帥透出緊張情緒會給北軍帶來的惡果,於是便在陣中成
與梁帝飲酒敍舊,好象
本都沒發生過戰爭一樣,不時的派出數百弓騎兵沿曲水騷擾陳軍。使陳軍疲憊不堪。
反觀陳軍軍中,近些子湘州的軍報不時傳來,依然是那些在湘州的陳軍取得決定
戰果的戰報,主力軍大營又常常受到北軍小股部隊襲擾。兵將的士氣和
力方面已經開始下降,此時陳軍軍中又
傳着“周援軍正在趕往江陵。”的謠言。
以徵西大將軍章昭達為首一些陳軍宿將都開始着急起來,紛紛要求速戰速決。害怕徜若北周軍一旦到達,屆時陳軍後果將不堪設想。又過了兩,陳文帝再次召開軍事會議。
徵西大將軍章昭達首先提出了與於謹的北軍決一死戰的計劃,但很快遭到眾將的否決,而陳文帝更希望用謀的方針來取勝,此時中書舍人蔡景歷和大將軍陳可尚依舊提出了北上和南下二策,陳文帝還是沒有采用。
這時謀士徐陵建言道:“此地正值初夏,曲水附近連來下了幾場大雨,因此黎明前後這一個多的時辰有薄霧出現,如果一將領領二萬兵用薄霧出營,在大營東南十五離處渡曲水。
然後過烏林,經彝陵,待通過華容後,向東北行三四里到達科倉山,便繞到競林背後。明午時之後,大軍先從正面進攻,然後突襲部隊由後面夾擊。必然可以大獲全勝。”徐陵獻上的前後夾擊之計策略,很快的得到陳文帝的首肯。會議結果,決定採用徐陵的計策,以壯武將軍徐因風為主將,驍武將軍任忠為副將領兵二萬,在黎明前乘着薄霧出發,秘密地開往科倉山。
第二天早晨,霧氣已經散去,於謹像往常一樣,帶領數千騎悄悄的來到敵陣前不遠處觀察敵情,站在一個小山頭上,於謹遙望對岸的陳軍大營時發現陳軍軍中的炊煙似乎比平常少了許多,於謹回想起今早黎明時有探子報告,陳軍大營有異動。
但由於有薄霧,探子無法看清陳軍大營真正情況。當時於謹只是認為陳軍要乘霧天來偷襲北軍。所以下令北軍戒備,但是良久之後,並沒有發現陳軍有進攻跡象。
通過今早的觀察和黎明時探子的報告,於謹從而預到陳軍的部分部隊已經出陣,於謹為了瞭解陳軍真正行動意圖,立即下令加派探子在競林周圍方圓三十里內偵察。
回到大營後一個多時辰之後,於謹接到探子的回報説約有兩萬陳軍在競林城東南十五里的烏林地帶,正向彝陵而去,於謹立刻翻開地圖,觀看陳軍的行軍路線,於謹估計便陳軍此舉有兩個可能,第一個是偷襲江陵,第二個是前後夾擊戰法駐紮在競林城地北軍。
現在江陵有北軍一萬五千人,又有名將楊雲仲和梁國謀士蔡寶業。偷襲江陵是自尋死路。所以陳軍偷襲江陵不太可能。那麼陳軍派出分遣突襲部隊只可能就是第二種。運用前後夾擊戰法攻擊北軍主力。
已看破陳軍戰法的於謹命令宇文直率一萬士兵與梁帝蕭正德一起留守競林,自己則與大將田弘立刻領軍五萬出發,大軍先向江陵方向以惑陳軍,在半道上即刻前往華容。準備伏擊陳軍,而在陳營,陳文帝起初聽聞北軍有動作,十分不安,想叫人騎快馬追回徐因風。
但後來聽説北軍是往江陵方向時,緊張的心情才有所放鬆。取消了召回突襲部隊命令。不久於謹在華容三面設伏大敗陳突襲軍,二萬陳軍幾乎全軍覆沒,主將徐因風戰死、副將任忠拼死衝殺,才率三千殘部衝出重圍。
突襲部隊的全軍覆沒,令陳軍主力上下皆恐,謀士徐陵想以死謝罪,但被陳文帝制止。陳文帝再度召開御前軍事會議,會議上,有將領提出堅守,但是人反人認為此刻湘州方面戰局不明朗,一旦北周援軍正在趕往江陵,屆時陳軍後果將不堪設想。
有人提出撤出烏林,全軍返回建康,但也有不少反對的人,反對的人認為如果一旦撤退,此次攻略將前功盡棄。
而且主力一旦撤離,於謹如果在後面追擊,那麼陳軍必將全軍覆沒,最後有人提出主力渡過曲水,然後與周軍背水一戰,這樣尚還有可能取得勝利。
但反對的人認為這樣過於冒險,而且於謹可不是泛泛之輩。眾人爭論不休,直到散會,也沒有達成統一的建議。第二天升帳陳文帝將經過一夜的思考候的決定告知大家,即渡過曲水,與周軍背水一戰。
命令下達後,各將領回營準備,一個時辰後大軍準備完畢,就在大軍即將離營出發前一刻,這時何策馬向前,來到皇帝的御架附近高聲説道:“聖上萬不可渡河背水一戰。”陳文帝一聽有人阻止自己渡河決定,於是拿住繮繩,回頭一看,是陳可尚的義子何
,由於何
的軍職太低,所以昨晚的御前軍事會議他不能參加,而自己渡河背水一戰決定恐怕是他的義父今早告訴他的。陳文帝笑道:“何校尉阻止寡人渡河,莫非自己有什麼高見。”何
言道:“陛下渡河,
背水一戰,恐有三大敗。”聽聞此言,陳文帝臉上的笑容頓時散去,沉聲追問道:“那三大敗?”何
大膽説道:“今
的形式與漢初井陘之戰時頗有相似,但是卻有本質上的區別。
昔,漢大將軍韓信,以萬人在綿蔓水東岸列背水陣。最終擊敗趙國。靠的韓信奇正並用,背水列陣,拔幟易幟,靈活用兵,出奇制勝,速戰速決,最終以少勝多。”
“當年韓信運用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的戰術之所以能成功,因為正是韓信代漢軍征戰從無敗績,士氣高昂。所以韓信兵少師疲依然能夠取勝,而我軍昨華容慘敗後,損兵折將,士氣低糜,而北軍真好相反。此一敗也。”
“曲水西岸多平原,而我軍以水軍為主,其次步兵,而騎兵只有五千餘人。反觀北軍多為北方善騎之士。如果我軍貿然渡河決戰西岸,豈不是揚短避長呼。此二敗也。
““競林城雖非高大堅固之城池,但以六萬士卒守之,仍然綽綽有餘。我若為於謹,待我軍西渡,堅守城池,不與我軍決戰,那時我軍必為攻堅之戰,如若久攻不下,師疲將乏,必備於謹所乘。此三敗也。”
“由此三敗,陛下若執意西渡,必備於謹所敗,到時大軍覆沒,陛下一旦被北兵所虜,那南朝危矣,社稷亡矣。陛下必將成為南朝千古罪人…”
“大膽逆子還不住口。”這時陳可尚打斷越説越動的何
,陳可尚泛起怒容大聲斥責道:“逆子,你以為讀了幾天的兵書和幾篇《史記》就可以在陛下面前,目無君上的胡言亂語嗎?
在陣前的諸位大人都可以稱得上久經沙場之士,難道他們作戰還用你這一豎子教嘛。”何意識到剛才自己的話語確實有冒犯皇帝之處,嚇得忙下馬向皇帝請罪。
陳文帝聽完何勸言,手捻鬍鬚想了一想覺得確實有幾分道理,於是赦免何
無心的欺君之罪,然後轉過頭對陳可尚説道:“大將軍,令公子的話可有道理。”陳可尚立馬言道:“犬子雖是胡言亂語。
但卻有幾分道理。”接着陳文帝又問羣臣,諸將皆説説何之言有理。於是文帝低頭看了一眼何
説道:“何校尉,鄭恕你無罪,起來吧?”何
站起身,上了戰馬後,文帝又問道:“既然何校尉不同意我軍西渡,那麼愛卿有何良策呢?”何
不慌不忙言道:“我軍還是應該拔營起寨。
不過不是西渡,而是向東後撤一里,這樣我軍便有三益。”眾人聽後均疑惑不解,文帝連忙問何其原由。何
言道:“我軍營離曲水只有半里之遙,北兵的弓騎兵常常在對岸襲擾我軍,使我軍也不能棉,飯不能食。
對我軍將士的力有很大影響。今後撤一里,便可以避開敵弓弩的
程。此為一益也。”
“我軍後撤一里,便可以留出半里之地,可以讓於謹排兵佈陣。”一説道這裏,眾人頓時驚愕不已,因為戰場上最為忌諱的是己方主動給敵人留下施展戰術的立足空間。
何看了看眾人的表情,微微一笑頓了頓繼續説道:“於謹看到對岸有立足之地,便會率軍渡河攻擊我軍,到時我軍乘敵軍渡河立足未穩時攻擊敵軍,此為二益也。”聽到這裏不少的將領都
出不屑一顧神情,因為何
的這一計説的簡單,但做起來並不是容易,何況對手又是老
巨猾的於謹,這時謀士徐陵冷冷説道:“何校尉此計雖妙,但於公未必會上當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