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这事干得漂亮!”

“勾引别人老婆还漂亮?你什么人啊!”

“像溥仪这种大汉,就该离子散。别说勾引他老婆,就算杀他全家我都要鼓掌叫好。”

“说得对!我虽然不周赫煊的人品,但他勾引婉容这件事,实在是太解气了!”

“诶,你说前清皇后睡起来是什么滋味?肯定跟普通女人不一样。”

“龌龊下!”

“嘿,你骂我干嘛?”

“……”向哲浚无奈的摇头苦笑,为周赫煊到深深的悲哀。一个利国利民的大学者,不应该受到如此对待。

回到家中,儿子正在乖乖看书,未婚周芳系着围裙出来,微笑接道:“一哥回来啦,快去洗手,马上要吃饭了。”向哲浚也是民国吊丝逆袭的典范,他出生在湖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成为留美博士,现在还做了上海法院的检察长。他虽然丧偶,且有一子,但未婚却是白富美,未来岳父更是国元老、民政委员周振麟。

吃饭的时候,周芳看出向哲浚有心事,关切地问:“一哥,遇到棘手的案子了?”向哲浚终究没有忍住,倾吐道:“芳妹,你看这几天的报纸了吗?关于周明诚的。”

“当然看了,现在所有报纸都有他的新闻。”周芳说道。

“他是被人故意抹黑的,而且我知道是谁在搞事。”向哲浚说。

周芳虽然受过高等教育,还担任着小学教务主任之职,但她也是女人,女人天生八卦,连忙兴致地追问:“是谁在背后诋毁啊?”

“我的顶头上司杨肇熉,”向哲浚说,“我亲耳听到杨肇熉跟周佛海通电话,两人商量着如何搞臭周明诚,他们甚至还提到了汪兆铭。”周芳倒一口凉气:“嘶,原来是汪兆铭,难怪《中央报》也发表了相关社评。”向哲浚询问着未婚的意见:“芳妹,你说我该不该去找周明诚,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他?”

“当然要去啊,周先生是个好人!”周芳不假思索道。

向哲浚突然笑了,握着周芳的手说:“得一贤惠,此生不复求。芳妹说得对,我不该顾忌太多,这种事憋在心里的话,一辈子都良心不安。至于什么杨肇熉,什么汪兆铭,管他那么多!”第612章【三线决战论】就在向哲浚前来拜访之际,周赫煊在家中见到了蒋百里。

蒋百里前两年因唐生智案得罪老蒋,刚开始被关在监狱,后来又被囚于西湖蒋庄。长期的牢狱和幽生涯,使得蒋百里的身体状况严重恶化,甚至生出了许多白头发。

周赫煊突然想起两个月前见到的钱学森,那是蒋百里的未来女婿啊。蒋家和钱家是世,由于钱家没有女儿,蒋百里很早就把女儿蒋英寄养在钱家,蒋英甚至一度叫做“钱学英”。

所以说,钱学森、蒋英夫妇属于青梅竹马的“兄妹”,钱学森经常戏称蒋英是他的“童养媳”。

“明诚,你这阵子够风光的啊。”蒋百里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

周赫煊苦笑道:“不知得罪了哪路宵小,我现在头疼着呢。”蒋百里突然说出一个名字:“汪兆铭。”

“汪兆铭?”周赫煊愕然。

蒋百里点头道:“《中央报》的社长程中行,是我的晚辈。我打电话问了一下,批评你的那篇社论,是汪兆铭的秘书指示的。”周赫煊皱眉说:“我跟汪兆铭之间,好像没有过不去的恩怨吧?”

“和与战的分歧,”蒋百里分析说,“我仔细翻阅了最近的报纸,公开写文章诋毁你的那些文人,超过八成属于‘主和派’。你的《非攻》杂志每期销量超过15万份,还是中国唯一能够合法发行的主战刊物,影响力实在太大了。汪兆铭是‘主和派’的领袖,他对你的恨意,甚至超过了对共的恨。”

“原来如此。”周赫煊气得发笑。

汪兆铭可是公器私用的老手,通过《中央报》来批评周赫煊太正常了。

你看蒋介石被《申报》骂了多少回,都不敢直接下令查封《申报》,害怕引起更加负面的社会舆论。

老蒋还是很惜羽的,他再怎么独裁,也要装出一副民主的样子。

而汪兆铭呢?

就在两个月前,成舍我的《民生报》刊发一条新闻,揭汪兆铭的下属彭学沛收受贿赂、私盖别墅。

这件事搞得汪兆铭灰头土脸,但他还是忍了。直到几天前,《民生报》又刊发了一条关于军事的新闻,同时得罪蒋介石和汪兆铭。汪兆铭立即逮到机会,跑去老蒋那里告了一状,然后指使宪兵逮捕成舍我。

成舍我比周赫煊还倒霉,此时仍关在监狱里。

汪兆铭已经派人去监狱传话,直接威胁说:“一个新闻记者,要和一个行政院长碰,结果无疑是头破血,你自己看着办吧。”成舍我的回答是:“我可以做一辈子新闻记者,汪先生不可能做一辈子行政院长。”《民生报》现在已经被迫停刊,汪兆铭依旧不愿放人,他向成舍我提出了一个条件:想要出狱可以,但不许再办《民生报》。

周赫煊郁闷得想吐血,他再怎么牛,也肯定搞不过汪兆铭。

顶多,也就搞一搞汪兆铭的心腹走狗。

“算了,不谈这些烦心事,”周赫煊丧气地转开话题,“听说百里先生刚从本回来?”蒋百里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他说:“我正是为了此事而来!这几个月,我拜访了许多本的军政界人物,还考察了本社会和工商界的情况。情况非常危急!本从上到下,从民间到内阁,都在叫嚣着并中国。更可怕的是,他们已经开始做准备了,大量的工厂转向军工生产,许多企业悄悄囤积相关原材料,本政府也在加紧向美国进口战略物资。我猜测,不出五年,不,最多三年,本就要开始全面侵华!”

“预料之中的事,”周赫煊摇头慨,“可叹国内居然还有那么多‘主和派’,呼吁什么中友好,一厢情愿得有些过分了。”蒋百里拿出一沓稿件,说道:“明诚,这是我写的应对策略,你看看有什么需要纠正和补充的。”周赫煊立即翻开,蒋百里的这套应对策略,叫做“三线决战论”。

“三线”即连接洛、襄、衡而划出的一条线,蒋百里认为,中国地广而弱,本地狭而强,这是中两国最关键的国情。中两国一旦开战,“彼利急,我利缓;彼利合,我利分;彼以攻,我以守”,说白了就是要打持久战、消耗战、全面战,用空间换时间,把本活活拖死。

因此,蒋百里把洛、襄和衡画成一条线,这是关乎中国生死存亡的国防线。这条线以东的地区,中国应利用空间换时间,消耗和疲惫敌人,同时积蓄自身力量,加强战略后方。这条线以西的地区,资源丰富,幅员辽阔,中国必须借此来进行持久抗战。

蒋百里还认为,一旦两国爆发战争,沿海一带首当其中,应该早点把那些地方的工业内迁。如果打起仗来临时搬迁,肯定是来不及的,而且搬迁过去一时半会儿也无法恢复生产力。中国的工业应该提早布局,要着眼于后方山岳地带,以利于防空和长期抗战。

蒋百里还认为,湖南是中国抗战的关键,这里是中国的心脏,这里粮产量丰富,这里地形复杂,这里人力资源充足,必须提早大力开发和建设湖南。

国士啊!

周赫煊惊讶地看着蒋百里,对这位先生的战略眼光佩服之极。

历史的走向完全就在蒋百里的预料当中,军对于中国的占领,打得最胶着的正是湖南地区,光是长沙会战就打了好几次。

事实上,蒋百里的“三线决战论”,对老蒋的影响非常大,几乎就是国民政府在中后期抗战的指导思想。

“有三点。”周赫煊伸出三指头。

蒋百里道:“请讲。”周赫煊说:“第一,现在就工业内迁,恐怕只能是说说而已。内陆地区通不发达,基础设施也落后,不利于工商业发展,所以那些资本家、企业主们不可能听话。没有切肤之痛,本人不兵临城下,是没有人愿意把产业内迁的。即便是蒋委员长亲自下令,也无法指挥那些资本家。所以,你的这份应对策略,应该改为建议政府把新的军工产业设在内陆。”

“有道理。”蒋百里点头说。

“第二,”周赫煊继续道,“你忽略了内陆地区的通情况,内陆地区铁路稀少,战时难以支撑兵力和物资运输任务。而且中国急需国际支援,所以还要尽快增修西南地区的铁路和公路。”蒋百里想了想说:“是我疏忽了。”周赫煊又说:“第三,你忽视了四川,我认为四川才是真正的大后方……唉,这个不提也罢,等南京政府平定了四川军阀再说。”蒋百里笑道:“幸好来找了明诚,你的建议我会写进策略当中。”第613章【人脉很重要】蒋百里的军事代表作是《国防论》,此书包含了他半生的研究心血,要到1937年才集结出版。

后世许多公知造谣说,太祖的《论持久战》抄袭了《国防论》,还明目张胆地叫嚣着:“把抄袭的东西还给人家!”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显然是没有读过《国防论》的。这书完全跟抗扯不上半点关系,而是蒋百里对一战以来诸国列强的总结,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再收西方新的军事理论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来阐明自己对中国国防建设的一种构想。

至于“持久战”思想,也并非太祖独创,他在《论持久战》开篇第一段里就说:“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呢……很多人都说持久战。”可见,当时“持久战”已经成为一种主观点。

全面战争爆发以后,国人的思想非常复杂。有说要打“持久战”的,呼吁抗战到底;也有不少认为中国必亡的,即“亡国论”;还有坚信“速胜伦”的,觉得中国可以快速战胜本。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