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只不过,当“淞沪会战”结束以后,浇灭了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嚣张气焰。胡适、张君劢等人因此得以重获信心,积极主张抵抗到底,而汪兆铭、周佛海等人则做了汉

陶希圣此时翻阅着新出炉的《非攻》杂志,不屑地说:“这种刊物误国误民,会把中国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早该掉了!”梅思平叹息说:“也不知周赫煊给委员长灌了什么魂汤,居然忍耐他至今。国贼不除,中国必亡!”

“哈哈,周明诚这次可惨了,必然名声丧尽,”周佛海笑道,“还要多亏了肇熉兄。”杨肇熉谦虚道:“我只是顺手而为,当不起周兄谬赞。”杨肇熉,政坛女强人郑毓秀的姐夫,靠裙带关系才做了上海地方法院院长。此人的人品很有些问题,胡适已经跟他绝了,要知道胡适可是个好好先生,他是不会轻易跟人绝的。

顺便一提,杨肇熉的连襟(郑毓秀之夫)魏道明也是“主和派”,魏道明后来还做了台湾第一任省主席。

周赫煊这次被上海法院飞快发传票,就是杨肇熉搞的鬼。法院那边收到阮民的起诉书,本来拿不准是否该立案,结果杨肇熉正好知道此事,立即亲自过问,督促属下尽快发传票开庭。

周赫煊和杨肇熉有过节吗?

没有。

周赫煊甚至跟杨肇熉的小姨子郑毓秀见过一面,当时大家共同参加洋人太太的沙龙——就是有宋美龄现身那次。虽然关系不,但彼此印象甚佳,周赫煊与郑毓秀都比较敬佩对方。

那杨肇熉为什么要坑害周赫煊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周赫煊及其《非攻》杂志,已经成为中国“主战派”的一面旗帜,进的“主和派”们必须把他打倒!

包括周佛海、杨肇熉、陶希圣、梅思平在内的许多“主和派”,都觉得自己是为国为民,而周赫煊则是把中国引向深渊的国贼。他们认为中国输不起,中之战不能打,就算要打也越晚越好。

所以,他们想要搞臭周赫煊的名声,让国人知道周赫煊的丑陋嘴脸,从而降低《非攻》杂志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说一千道一万,立场和理念不同。

这比私人仇怨更可怕,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一旦碰到机会绝不放过。

梅思平说:“周先生,报社那边还要加把劲啊,许多大报都不想得罪周赫煊,甚至就连《中央报》都没有介入。”周佛海笑道:“放心吧,汪院长(汪兆铭)那边已经沟通好了。最早明天,《中央报》就要刊发社论,严厉批评周赫煊的低劣品德。”

“不仅要搞倒周赫煊,我们还要创立自己核心刊物,”陶希圣说,“胡适创办了《独立评论》,周赫煊创立了《非攻》杂志。前者的政论文章还算客观,后者竟一味鼓吹抗,这如何能忍?我们也要创办一个刊物,宣传我们的主张,让那些叫嚣抗的莽夫们冷静冷静!只有隐忍,中国才有出头之。勾践能够卧薪尝胆十年,现在的中国又怎能急于一时?”周佛海皱眉道:“可现在的主舆论就是鼓吹抗,我们要是办一个主张和平的刊物,恐怕会面临千夫所指。”陶希圣说:“我们不要直接反对抗,可以讨论中国文化,讨论委员长的新生活运动,将我们的救国思想慢慢的渗透在其中。”

“这主意好!”梅思平拍手大赞。

陶希圣和梅思平属于不打不相识的冤家,两人曾经打笔仗互怼好几年,现在却因同样的政治主张走到一起。

历史上,陶希圣主办的《文化建设》杂志,还有两个月就要创刊。他在杂志中声称:中华民族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已经失去存在的依据。因此,要使中国在文化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有中国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这个观点并不算错误,只是陶希圣太过保守了,属于坚定的守旧派。他后来又跟周佛海创办“艺文研究会”,专门分析讨论国际和抗问题,讨论来、分析去,思想越来越悲观,于是两人都做了汉

不管是陶希圣,还是周佛海,他们现在并非一心卖国,反而认为自己是在救国。而救国,就必须隐忍,不能本,所以积极主战的周赫煊必须打倒!

要打倒周赫煊这种享誉国际的大学者,只能选择从私德下手,最好一次搞臭,让大家都知道周赫煊是个伪君子。

周佛海再次举起酒杯,语气热诚的高呼:“来,让我们为了中国的未来,让我们为了民族的崛起,共饮此杯!”

“干杯!”第611章【发酵】七月底。

中国的主报纸突然变成了两派,一派以《中央报》为首,狠狠谴责周赫煊的私德问题;一派以《大公报》、《申报》为首,挪举出大量关于阮民的丑闻。

《大公报》自然是要帮老板说话的,从阮民如何败尽家产、如何哄骗妹妹阮玲玉的财产,再到他如何贩卖鸦片入狱,添油加醋写得极为详实生动。

大量跟周赫煊关系亲近的报纸,纷纷联合起来批评阮民,批评他丧心病狂,伤害自己的妹妹,使得舆论风向瞬间反转。阮玲玉成为了被亲情背叛的受害者,阮民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败家子、没良心。阮民在风波过后,却就此失去踪影,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而从此以后,阮玲玉再也没见过自己这个无数次伤害自己的哥哥,当然,这是后话。

《中央报》则逮着周赫煊的私德不松口,在社论中如此写道:“蒋委员长发起新生活运动,是为扭转社会风气,提高国民素质。新生活不唯生活习惯之新,更包含道德品质之新。旧的陋俗一概要铲除,例如代表着封建旧习的一夫多。环视世界各大列强,其婚俗礼制皆为一夫一,未见有一夫多而跻身列强者。我国法律虽然废除了纳妾制,但实则未有太大改变,民间蓄姨太太、外室者不计其数……周赫煊先生身为国际知名学者,深受西方先进思想教育,然则他脑后的辫子仍未剪掉……”《中央报》只是批评了周赫煊的私德有亏,上海《民国报》就更狠,直接点名列举孟小冬、婉容和费雯丽,说周赫煊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私底下妾成群。

还有一些花边小报,甚至编出各种故事。比如有人说,周赫煊在给褚玉璞做秘书时,曾勾搭褚玉璞的姨太太,连笫之事都描述得细节生动。也有人说,周赫煊曾骗女读者,致使女读者怀孕堕胎,最后不堪受辱投河自尽。

更有甚者,说周赫煊当初捐粮赈灾只为邀名,而且虚报了捐赠数额,他事实上只捐赠了两万吨玉米。周赫煊创立的希望小学,骗取了募捐者无数善款,这些善款只有一部分用来办学,其余全都进了周赫煊自己的包。

另外,一份叫做《东方学报》的学术小报,突然刊登周赫煊学术造假的文章。该报引用汤因比的论文,再对比周赫煊的相关文章,得出周赫煊抄袭汤因比的结论。

学术造假、虚假赈灾、侵善款、下……周赫煊的私德被全方位攻击。

一时间,周赫煊、阮玲玉的绯闻传得沸沸扬扬,周赫煊的自私虚伪也尽人皆知。

周赫煊对此毫无防备,被整得有些懵了,三人成虎、积毁销骨,任凭《大公报》、《申报》如何解释也说不清楚。

同时,周赫煊也回过神来,知道背后他的人不是唐季珊,因为唐老板本没有如此能量。

好在周赫煊朋友众多,包括徐志摩、胡适、沈从文、王国维、朱自清、陈寅恪、林徽因等人在内,陆陆续续有20多位文化名人,主动站出来帮周赫煊说话,以人格保证周赫煊并非谣传中那样的人。

无数不明真相的围观者卷进来,在报纸上展开大讨论,搞得普通读者莫衷一是,不知到底该相信谁才好。……向哲浚整理好文件准备下班,刚走出自己的办公室,就听几个属下在悄悄议论——“想不到周赫煊是那样的人,简直虚伪透顶!”

“我倒觉得没什么,才子嘛,哪有不风的,更何况人家是真有本事。”

“呵呵,有本事就不会学术造假了。”

“你有没有脑子?周赫煊和汤因比是好朋友,两人还曾同游天津、上海。《申报》不是都辟谣了吗?那篇论文是汤因比先生和周先生联合署名的,《东方学报》纯属无端抹黑。”

“《申报》说什么你就信?”

“不信《申报》,难道该信花边小报?”

“……”向哲浚听不下去了,猛地咳嗽两声:“咳咳!”那几个属下立即问候:“检察长好!检察长下班了?”向哲浚点点头,带着批评的语气说:“记住,你们都是检察官,一切要讲证据,莫学那些乡野村妇嚼舌头!”一个下属好奇问道:“检察长,你对周赫煊的新闻怎么看?”向哲浚想了想说:“我在北大教书的时候,曾经见过周明诚几次,他不像是那种卑鄙小人。再说了,不管他有没有虚报捐粮数额,人家好歹捐过,救活了许多受灾百姓。他创立的留学基金,每年资助的留学款已经增加到20万大洋,这也是有目共睹的。周先生是一个对国家、百姓有贡献的人,大家在议论的时候,最好还是留些口德。”

“检察长教育得是!”

“还是检察长明察秋毫啊!”下属们纷纷拍马

向哲浚掩藏着心中的厌恶,提着公文包很快下楼。他虽然是上海地方法院的首席检察官,但自己没有私家轿车,每天上下班都是乘电车。

在电车上找了个位置坐下,向哲浚又听到有人议论周赫煊。这些路人的档次明显要低得多,关注点全都集中在周赫煊的私生活上。

“喂,你听说了吗?周赫煊跟阮玲玉有一腿呢。”

“谁还不知道?早就传遍了。没想到阮玲玉这个大明星被周赫煊勾搭上了,竟然甘做姨太太。”

“姨太太怎么了,周先生何等人啊?”

“又不是我说的!”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