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周赫煊问:“大帅的丧事什么时候办?”

“现在哪有时间办丧事,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张学良已经焦头烂额了。

周赫煊道:“东北现在局势如何?”

“总体上还算平稳,”张学良头疼地说,“南方政府和本人都在拉拢我,奉军内部分为两派,一派主张易帜,一派主张自立。我夹在中间难以抉择啊。明诚,你帮我出出主意吧。”此时奉军将领当中,还真没有谁敢提出投的。不管是旧派的张作相,还是士官派的杨宇霆,都是坚定的仇分子。

方暗中拉拢杨宇霆好几次,都被他拒绝了。

本人随即觉得张学良更年轻、好控制,各种软硬兼施,希望能跟张学良达成密切合作。

张学良自然不肯答应,就算他愿意,手下的将领也不同意。那些将领更倾向于自立,不管本人,也不管南方国民政府,奉军自己经营东北的一亩三分地。

面对张学良的问计,周赫煊说:“六帅,这件事本不用我多嘴,其实你心里早就做出了决定。对吗?”张学良愣了愣,随即苦笑道:“还是明诚知我。”张学良是很看好蒋介石的,认为北伐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极高,而且有自己的革命理念,蒋介石也是能让中国富强的领袖。

嗯,太过高看了。

周赫煊打开皮箱,拿出蒋介石的手书、挽联,以及他自己的《菊与刀》样书,说道:“六帅,我这次来奉天,给你带来了三样东西。”张学良首先打开挽联,只见上面写道:噩耗惊传,几使山河变;兴邦多难,应怜风雨同舟。

这副挽联充分暴了蒋介石的诗词水平,不过胜在浅近直白,而且也表达了对张学良的接纳之意。

“有心了,”张学良都不用读信,就知道里面写的什么,他问,“明诚,你在南边当官了?”

“没有,”周赫煊说,“我帮蒋司令做说客,从大义上讲,是为国家和平;从小义上讲,是为尽快打通东北到山东的救命粮道。”张学良起身来回走动,顾虑道:“我早就想易帜了,但有两个问题很棘手。一是奉军内部有人反对,二是本人从中作梗。”周赫煊出主意道:“有两个办法可以解决。”

“快说。”张学良急切道。

“第一,可令热河的汤将军先易帜,试探奉军内部和本人的反应。”周赫煊说。

张学良喜道:“汤二叔?这主意好,他肯定也愿意易帜。”汤玉麟是张作霖的拜把子兄弟,如今霸占着热河省。他不在东北,又属奉系,只要他易帜,既不会引起奉军内部和本人的强烈反对,但又能够起到试探和过度作用——热河也是本人觊觎的地方,只不过没有东北那么重要。

而且汤玉麟肯定愿意易帜,因为北伐军就在他眼皮子底下,不投降早晚打起来。

周赫煊分析道:“先让那些关内的奉系军阀全部易帜,如此就造成一种大势所趋的觉,奉系内部的反对声音会小很多。”

“你说得很有道理,”张学良点头道,又问,“那本人呢?”周赫煊说:“本人内部,其实意见是不统一的。特别是大帅遇刺事件,由于国际外力影响,本国内反对武力入侵的声音很大。”张学良说道:“也就是说,必须趁本人内部矛盾的时候,尽快易帜?”

“不能快,要拖时间。”周赫煊道。

“为什么要拖时间?时间拖得久了,万一本人统合意见怎么办?”张学良不解道。

周赫煊解释说:“不能太快,因为本有下克上的传统,军人喜自行其是。关东军现在蠢蠢动,就想六帅你搞出大动作,然后他们好挑起战争。所以,必须拖到关东军失去战心,如今关东军还处于战备状态吧,你派人随时观察他们的情况,只要关东军松懈下来,基本上就可以易帜了。同时,也不能太慢,时间拖得太久,反而会加强本人分裂东北的决心。面对本人时,你在易帜的态度上,一定要表现得坚决。但在行动上,则应表现得犹豫顾忌。如此可以打击本人的气焰,让他们知道东北早晚易帜,同时又让他们产生错觉和侥幸,认为你害怕做出这个决定。”听周赫煊说了这么一通,张学良豁然开朗,握住周赫煊的手道:“明诚,你真是我的诸葛亮啊。我现在所有条理都清晰了,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周赫煊拿出《菊与刀》,说道:“六帅,你可以看看这本书,方便你跟本人打道。”第227章【内外妥协】奉天,大帅府。

张学良、张作相、杨宇霆、万福麟、翟文选、常荫槐等东北文武官员汇聚一堂。

张学良没有立即谈正事,而是拿出《菊与刀》,说道:“我昨天读到一本好书,这本书很快就要出版了。到时候,东三省的高级将领和行政官员,必须人手一本。”张作相笑道:“啥书啊,还让我们这些大老也看?”张学良让秘书把《菊与刀》递过去,张作相翻看了前两页,顿时拍板说:“这书写得好。我跟小本打道几十年,对他们非常了解,这书开篇就把小本的格分析透彻了。”杨宇霆没心情看书,急切地问:“少帅,咱还是先说说重要的事,你心里究竟是怎样个想法?”就算没有周赫煊出面,蒋介石、冯玉祥和阎锡山等人,也都纷纷发电报劝张学良易帜。只不过张学良出于各方面的顾忌,迟迟没有准确答复而已。

东北军内部,连来也对此事展开了讨论,大致意见偏向于自立。

张学良表情郑重地宣布:“我已经决定了,改旗易帜!”

“少帅,万万不可!”杨宇霆坚决表示反对。

张学良不由皱起眉头,内心深处对杨宇霆极为不。不仅是这人反对易帜,还有其称呼,张作霖都死了,还叫张学良“少帅”,明摆着在倚老卖老。

“为什么不能易帜。”张学良没好气地问。

“只要我们不摆明立场,就能在本和南京方面左右逢源,争取到东北利益最大化。而一旦易帜,必然与本决裂,同时南京方面也会轻视我们!”杨宇霆属于功利主义者,他思考问题的方式跟张作霖一样,都是怎样好处更大就怎样选择。

张学良顿时怒道:“本人杀了父帅,我还要跟他们合作?”张作相出来打圆场道:“跟本人合作,无异与虎谋皮,早晚会着他们的道。我是倾向于易帜的,但如今关东军就在奉天城外虎视眈眈,千万不能怒他们,否则必然挑起战争。”

“我支持辅帅(张作相)的观点,此事不能之过急。”常荫槐吱声道。其实他是反对易帜的,跟杨宇霆好得穿一条子,不过说得比较委婉而已。

“确实不能太过急躁,以本关东军。所以,我决定一步步来,”张学良突然站起来,用无比强硬的语气,对负责会议记录的机要秘书说,“立即发送密电,命令京津、热河、滦东等地的奉军部队,全部改旗易帜,归附南京国民政府!”此言一出,众人皆惊。

杨宇霆、常荫槐等反对易帜派,脸变得极为难看。

张作相等缓图派则若有所思,等把事情想明白后,张作相欣地说:“汉卿,你终于长大了。雨帅在天之灵,也会到高兴的。”杨宇霆想要反对,却又不知如何开口,因为张学良这个计策非常高明,本找不出漏

常荫槐悄悄给杨宇霆打眼,劝他不要多言,明摆着张学良已经下定决心了。如今最重要的是,借此机会给自己这一边捞好处。

杨宇霆立即会意,出声说:“少帅,黑龙江那边有些不稳。我看,不如让翰(常荫槐)担任黑龙江省长,一定能震慑宵小。”这就是政治妥协,以任命常荫槐做黑龙江省长,来换取杨宇霆等人支持关内奉军易帜。

“可行。”张学良只能捏着鼻子同意,否则接下来的工作没法展开。

如此,双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杨宇霆、常荫槐颇为高兴地离开帅府。

特别是常荫槐,他前年还只是京奉铁路局长,去年当上安国军政府代理通部长。因为不肯背骂名,他拒绝在卖国合约上签字,惹怒张作霖之后,只得去天津做寓公。

后来美国人跑来谈归还关税自主权问题,张作霖才重新提拔常荫槐,任命他做了关税自主委员会委员。

从毫无实权的委员,摇身一变成为黑龙江省长,这便宜占大发了!

会意结束后,张作相留了下来,以长辈的身份说道:“六子,你这回做得很好。切记,你现在是东北的主人,做事不能像以前那样冲动。”

“学良谨记教诲。”张学良道。

张作相突然笑问:“让东北以外的奉军先行易帜,这主意谁帮你出的?是个人才。”张学良指着会议桌上的《菊与刀》说:“就是这本书的作者。”

“周赫煊啊,我知道这个人,”张作相低声道,“六子,你要当心杨宇霆,此人最近很活跃啊。他拉帮结派,串联文武官员,恐怕以后会尾大不掉。”

“我知道。”张学良无比头疼。

张作相拍拍张学良的肩头:“言尽于此,你自己看着办,我先走了。”

“我送你。”张学良亲自把张作相送到大门口。

等张学良回来行至花园,寿夫人(张作霖五姨太)截住他说:“汉卿,治丧委员会已经筹备好了,后天开始举办追悼会。”

“五妈辛苦了。”张学良态度恭敬地说。

寿夫人为人明干练,而且持家有道,帮张作霖把后宅打理得妥妥当当,对张学良几个兄弟姊妹也特别好,因此极受张学良尊敬。

关于张作霖的丧事,如今只是悼念而已,连下葬的地点都还没选定。

追悼会上,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等人,要么派人送来挽联悼文,要么隔空发追悼电报。天津大大小小当寓公的军阀们,也都纷纷写挽联,就连本人都送来了几篇悼文。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