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周赫煊突然说话了:“蒋司令,我能单独和你谈谈吗?”蒋介石有些诧异,随即笑道:“可以。世爵,你先出去吧,陪阿班先生聊聊。”

“是,校长!”陈修和领命道。

等两人离开以后,蒋介石态度温和地说:“周先生,好多人都向我提起你啊。特别是鹤卿(蔡元培),他对你尤为推崇,还向我推荐了《大国崛起》和《炮》……嗯,炮什么来着?”周赫煊笑道:“《炮、细菌与钢铁》。”

“对,就是这本书,”蒋介石笑道,“抱歉,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读,只读了你的《大国崛起》。写得深入浅出、鞭辟入里,道尽了世界大事。我也是经常读啊,一有空就要温习一下。”

“蒋司令谬赞了。”周赫煊说。

蒋介石发出邀请道:“听说你是搞教育的,不如跟我去南方,在教育部……不对,现在该叫大学院,去大学院做个委员。”周赫煊婉拒说:“我刚在天津买了房子,暂时不想去南方。”

“那真是可惜。”蒋介石装出惋惜的表情,不过装得不像,没有面对美国记者时那样走心。

两人闲扯一通,周赫煊突然道:“蒋司令,我可以帮你说服张学良,实现东北易帜,拥护国民政府。”

“什么!”原本还很淡定的蒋介石,听到这话差点跳起来。

第225章【三乐堂】蒋介石意识到自己失态,连忙收敛表情问:“你真能说服张学良易帜?”周赫煊自信地笑道:“不敢说百分百,但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虽然东北易帜之后,肯定照旧处于军阀独立状态,但在政治上却有非常恐怖的效果。到那时,蒋介石才算真正统一中国,成为中国法理上的最高领袖。

这代表着威望和地位,同时还能凝聚人心,巩固手中的权利。

蒋介石连装都懒得装了,探着身子低声说:“明诚,只要你能说服张学良易帜,国民政府部长以下的官随你挑!”

“蒋司令,我不想做官。”周赫煊笑道。

“那你想要什么?说吧,要钱就报个数。”蒋介石豪道。

周赫煊由衷地说道:“我前段时间去了趟山东,跟孙主席聊起山东的饥荒。南方运去的粮食,到鲁南一带就差不多用尽了,山东百姓急需东北的高粱米救命。我说服东北易帜,没有任何的要求,只想快点打通救命粮道,至少也能多救活几个灾民。从大义上讲,中国内战只能让洋人高兴,本巴不得咱们天天打仗呢。”蒋介石肃然起敬,也不知是假装还是真心,大加赞赏道:“明诚高义。若是人人有此公心,国何愁不兴?”周赫煊说:“在去东北之前,我得找蒋司令讨一道手令,落实东北易帜后的具体安排。”蒋介石立即说:“只要东北归附南京国民政府,信奉三民主义,东北一切情况照旧,官员安排也由张学良自行决定!”想了想,蒋介石又说,“不过外方面,既然东北易帜,那代表中国的只能是南京政府。东北不得单方面以国家名义,与任何国家进行外活动。”

“那是当然,”周赫煊坏笑道,“张作霖与本签的卖国合约,按理也要作废的。”蒋介石闻言一愣,随即大笑起来:“哈哈哈哈……”笑着笑着,蒋介石眉头紧皱,突然说:“本人恐怕会阻止东北易帜。”周赫煊点头道:“这是肯定的,所以张学良出于力,可能最近几个月都不会选择易帜。他必须住内部的反对意见,完全掌握自己的军队后,才能做出公开决定。”蒋介石有些惊讶地看着周赫煊,他本以为周赫煊是只会空谈的书生,大不了能耍点嘴皮子搞外,没想到对政治也比较悉。

蒋介石现在是真的惜才了,他说:“东北那边我能等,但最迟不要拖过明年元旦。明诚,不如你到外部来吧。无论东北易帜能不能谈妥,我觉得你适合搞外。”

“以后再说吧,”周赫煊抱拳道,“蒋司令,告辞!”

“慢走。”蒋介石亲自把周赫煊送到门口。

回去的路上,哈雷特·阿班问道:“你跟常先生聊了些什么?”周赫煊神秘地笑道:“到时你就知道了。”而蒋介石则在周赫煊离开后,对自己的侍从说:“世爵,通知南京那边,把北大的教育经费尽快发过来。还有,让大学院(教育部)给周赫煊留个委员的位子。”周赫煊虽然说不要什么,但蒋介石却必须给,这种人情世故他通得很。……周赫煊的当务之急,不是去东北做说客,而是搬家!

孙家兄弟喜滋滋地收拾行李,孙永浩还指着书架问:“先生,这个要搬过去吗?”

“不用,家具都留在这里,新房子那边什么都不缺。”周赫煊说。

张乐怡建议道:“周大哥,海大道地方有点偏,是不是该买辆小轿车代步?”周赫煊想了想说:“买两辆吧,再请两个司机。”

“那好,我这就去安排。”张乐怡喜道,以后出门终于不用坐黄包车了。

婉容看着众人忙活,她心里有点不愉快。因为周赫煊一搬走,大家就离得远了,见个面都不方便。

“周大哥,我……”婉容言又止。

周赫煊看了看张乐怡,张乐怡表情有些无奈,随即笑着主动说:“婉容也一起过去住吧,咱们也好有个伴。”

“我去好像有些不方便。”婉容纠结道。

周赫煊见张乐怡已经开口,顿时笑道:“有什么不方便的,随外人怎么说,只要自己过得开心就好。”婉容这才吐吐地答应:“那……那我就去了。”至于廖雅泉,则站在旁边一直没说话。

今天周赫煊去见了蒋介石,廖雅泉非常想知道他们说了什么。可惜这年头又没啥秘密窃听装置,想要探明情况,都得靠人力来作。

要不要把情况汇报上去呢?

廖雅泉一直在纠结这个问题。

当天下午,众人便来到海大道的小白楼。

刘吴氏一到地方就惊叹道:“这里可够大的。先生,你还得请几个佣人,每天至少要三个佣人负责打扫房间。”婉容倒是带了好几个丫鬟仆从过来,她笑道:“还得请花匠,这里的草坪也需要有人打理。”张乐怡说:“请佣人的事明天再谈,先给房子取个雅号吧,这才符合周大哥学者的身份。”周赫煊开玩笑道:“这房子一片白,叫白正好。”

“你还想当总统啊。”张乐怡没好气道。

“躲进小楼成一统,我就是这里的总统。”周赫煊哈哈大笑。

“没正形!”张乐怡白了他一眼。

廖雅泉眼珠子一转,试探道:“不如在这院子里栽几棵苹果树,叫苹果园!”可惜,周赫煊对此毫无反应,让廖雅泉有些气馁。

梁启超在天津的房子叫“饮冰室”,取自《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表达的是自己对国家时局的忧虑。

周赫煊搜肠刮肚的想半天,终于做出决定说:“这房子,以后就叫‘三乐堂’。”张乐怡傻眼道:“三乐堂,你要开药房吗?”

“以后多读点书,”周赫煊在张乐怡头顶轻轻一拍,“孟子说,君子有三乐。我父母兄弟俱无,以后你们就是我的亲人,愿大家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此一乐也。我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此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我虽没有门徒三千,但也能写点书影响世人,此三乐也。”孟子的原话是说,君子有三种乐处,以德服天下(也有说统治天下)不在其中。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是第一种乐趣;无愧于天地良心,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教育他们,是第三种乐趣。

这段话,正好符合周赫煊的心境和追求。

第226章【说客】张学良临危受命,接掌东北大权后,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现实问题——自治,还是易帜?

周赫煊带着蒋介石的手令,带来东北的时候已经是六月底了。

奉天,帅府。

“岂有此有,人欺我太甚!”张学良红着脖子,犹如一头狂怒的野兽,发疯般把信纸撕得粉碎。

这封信是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以本首相田中义一的名义写来的,内容选摘如下:“特别是我首相个人(田中义一),对年轻的学良怀有恻隐的深情,抱有父子般的情义,将一定给予亲族般的支持……现在,为使洲新政权的基础趋稳固,本政府准备尽十二分的努力提供援助。”尼玛,把人家亲爹杀了,然后说我对你有“父子般的情义”,这还不把张学良给气炸肺?

而且这封信名义上是拉拢,其中还暗含着威胁。特别是最后两句,“努力提供援助”到底是真援助,还是武力入侵,摆明了是让张学良自己做出选择。

于凤至弯捡起地上撕碎的信纸,抚着张学良的后背说:“汉卿,别气坏了身子,先歇一歇吧。”

“我没事。”张学良坐回沙发上,闭眼不语。

副官徐寿突然走进来,轻声喊道:“六帅,周先生来了?”

“哪个周先生?”张学良糊地问。

“周赫煊周先生。”徐寿道。

张学良眼睛猛地睁开:“快请他进来!”不多时,周赫煊提着一个箱子进来,表情肃穆道:“六帅,还请节哀。”张学良看到周赫煊后,有些难以控制情绪,悲恸自责地说:“明诚,你事先提醒过我,可父帅还是被本人暗杀了。我难辞其咎啊!”周赫煊说:“本人能准确的炸毁专属车厢,说明大帅身边有细。只要此人不除,就算大帅躲过了皇姑屯一劫,今后也难以防备。”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