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贾珩想了想,拿起笔,轻笑了下,说道:“拿笔真没有你刺绣拿针难,你别这么急躁。”晴雯抬眸看着少年,将脸蛋儿扭过一旁,贝齿轻咬下道:“公子,是我,是我……太笨了。”贾珩笑了笑,道:“心灵手巧的晴雯,怎么会笨?”贾珩想了想,轻声道:“要不先带你写几个字吧,找找觉。”说着,拿起笔,抓起晴雯的右手,将进少女手中,在少女羞涩与惊讶的目光中,握持住笔杆,向那黄麻纸上写去。

“晴雯。”定定看着黄麻纸上书写的字迹,受那掌心传来的温厚,晴雯一时顾不得羞涩,喃喃道:“这是……我写的?”

***********************************

第四十七章晋长公主东窗,厢房之中,那张消瘦、明媚的脸蛋儿上,橘黄、柔和灯火与眉眼间的惊喜辉映着。

贾珩也被这少女如小荷才尖尖角的惊喜染,看着多少有些歪歪扭扭的字,笑道:“以后还能写的更好看一些,常言道,字如其人,女孩子字终究要写得娟秀一些。”暗道,如果将来让晴雯写自己的判词,想来也是有意思的吧。

晴雯点了点头,应了一声,视若珍宝地看着纸上的几个字。

长公主府阁楼四下布设帏幔,琉璃灯红烛无声燃起,布置美的阁楼之中,灯笼高照的阑干之畔,一袭金钗华裙的裳丽人,半躺在一张黄花梨制的躺椅上,将一双柔媚波的目光从黄麻纸上抬起,蔻丹明的纤纤素手将一张写文字的宣纸,放在手旁的小几之上。

语气中有着几分怅然神情,丹轻启,声如飞泉玉,道:“这临江仙是那《三国演义》文稿之开场词?”屏风隔断,在轩室外的,躬身侍立的锦袍老者,将灰白头发垂下,道:“殿下,文稿第一回目,被那位贾公子带走了。”晋长公主似乎颦了颦秀眉,道:“你就没让人抄录一份儿?”

“是老朽愚钝,当时未曾想起抄录一事,不过那位贾公子说就在月底稿。”翰墨斋的那位老掌柜刘通,不由将更躬了几分。

长公主伸出涂着明蔻丹的纤纤玉手,端起一旁的茶盅,抿了一口,道:“去让人催催,若写好一些稿子,有多少先拿过来就是,如斯好词,当有好故事来配,才是正理。”

“是。”刘通应了一声。

“账本放下给霜儿,你也下去罢。”晋长公主声音淡淡说着。

“老朽告辞。”刘通拱手一礼,然后转身而去。

“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待老者的脚步声远去,那裳丽人轻笑一声,喃喃说着,柳叶细眉之下,一双柔媚、狭长的凤眸,眸光幽幽地望着远处的灯火阑珊,正是大汉苑。

,一大清早,贾珩就如昨一般,用罢早饭,然后前往国子监文萃阁。

如前一般,在三层值守,开始了一杯茶,一篇时文,一坐就是一天的情形。

直到中午午饭之后,正待小憩,宋源上了三层,笑道:“子钰,木牌已着人去做了,先列三层甲区,一旦做好,就先摆放在此处。”贾珩一边倒着茶,一边笑道:“宋先生费心了。”说话间,将斟好的茶杯递将过来。

“这又费心什么?”宋源摆了摆手,笑道:“子钰文稿后文写了多少?方才去督学那里办事,碰到子升,他说等会儿要过来,我告诉他,你已写了第二回。”

“昨,写完了第三回目,正要请宋先生雅正。”贾珩转身从条案后取出稿子,递给宋源。

“哦?”宋源连忙放下茶盅,接过文稿,就是翻阅起来。

贾珩在一旁,品着香茶,神情静默。

“好。”宋源放下文稿,击节赞了一声,抬头看向贾珩,目光熠熠说道:“以我愚见,此文必将畅销于世,子钰当初卖给翰墨斋,价金……开的低了,此书若如前篇,许是神京纸贵,一书千金,也未可知啊。”所谓黄金三章,宋源此刻看完三回目,反复品味,觉得这书俨然已有大销于世的潜质。

贾珩放下茶盏,叹道:“可惜已签了文契,只能看具体畅销情况,另行议价了。”有些时候就是这样,没有渠道和门路,只能看人家赚钱。

先前,他也不认识宋源,国子监的渠道,他不知道。

就在二人说话之时,外间传来一道清朗的声音,道:“什么低了?”正是韩珲,以及于缜。

二人倒是有些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意思。

韩珲进入轩室,先是留意到放在案上的文稿,面上顿时现出惊喜之,拿起阅览。

于缜倒是先和贾珩点了点头,笑着打趣道:“子钰,当初说好的让我和子升先睹为快,宋先生倒是捷足先登了。”贾珩笑道:“本来是要写三回以后,再唤两位,昨天适逢其会,与宋先生同乘一车而返,宋先生问起,不敢敝帚,就拿给先生一观。”这边厢,韩珲也已看完了文稿,面上现出怅然若失之,叹道:“子钰,今天晚上,多半是睡不好觉了。”贾珩失笑道:“子升说笑了。”韩珲笑了笑,道:“说来惭愧,虽我也略略读过几本史书,但对《三国志》知之不多,想来不少同辈也是如此,子钰这本演义七真三假,或可引来三国之热。”这也是读书人的现状,一味研时尚之学,以为晋身之途,对于史书,视之杂书,大抵只是草草翻过,一些出名的典故或也知晓,但除非馆阁编著书籍之人,通读者寥寥。

而以演义故事的形式,确是贾珩开此世戏说历史之先河了。

贾珩面顿了顿,眸光深深,他却是想起一个人——蔡东藩,其人的中国通史演义系列,将煌煌华夏五千年的正史,以演义画本的形式加工成故事。

“对了,方才宋先生说翰墨斋出价低了?”韩珲拧了拧眉,问道。

,他和于缜也是翰墨斋中见《三国演义》首现于世的见证之人,不过,当初和子钰还不,不好太过问价金。

贾珩笑了笑,说道:“只是宋先生说此书有大卖之迹象,言若是在监中雕版印刷,或可多一些润笔之资。”韩珲点了点头,道:“监中坊刻与外间书商也有合作,只是……对了,那文契呢?文契又是如何约定?可否拿文契一观?”贾珩想了想,转身从布包中取出文契,笑道:“子升兄,请看。”韩珲接过文契,阅览着,渐渐皱起了眉,道:“这文契约稿一回二两,以子钰的文稿,的确廉价了,若是寻常新人,倒也算公道。嗯,竟然没有约定……”也不知是不是刘通当疏忽,还是在这位老掌柜眼中,并未想过神京敢赖他翰墨斋的账,竟没有约高额的违约之金。

当然,那天如果有高额违约金条款,贾珩看到多半是要被恶心之后,拔腿走人的。

宋源这时也凑过去,看着文契,惊讶道:“翰墨斋为何没有定违约之契?”贾珩道:“当初也算是约了,我先一部十五回目,翰墨斋付了五十两定金,如是违约,我要赔付给翰墨斋一百两。”宋源闻言就是双眸一亮,道:“如是这般,一百两给他就是了,如以监中坊刻开版,只付出人工、纸张成本,行销于世,此书或可获利万两,也未可知。”宋源在国子监文萃阁中管事,承接阁中文稿印刷,甚至一些讲郎的出书,对程也悉。

本来昨天觉得翰墨斋财力雄厚,可以重议价金,但再是重议价金,最多再加几百两。

韩珲闻言,面顿了下,将文契折叠好,问道:“子钰,你作何打算?”贾珩沉片刻,道:“既已应允人家,不宜再起反复,但可以择机再谈上一谈。”这也是业内有章可循的通行之例……不说买断转分成吧,就是重议价金,还是可以的。

这在昨天,宋先生也佐证了这一点,此方世界是有这个惯例的。

***********************************

第四十八章一介白丁,而无卑矜之文萃阁中——贾珩说完,默然不语。

他并非迂腐之人,但当初既已应允,出尔反尔,终究不妥,但并不意味着,他会拒绝以写好的一部文稿,和翰墨斋重谈此事。

若对方通情达理,重议价金,自然皆大喜。

若对方不允,坚决要求履诺,他仍会……履诺,但之后再无合作之机。

况且,名利二字,向来如影随形,一旦书刊行于世,名声大噪,千金一诺广为人传,再写新书……

相反一旦背约,易为时议所讥。

宋源皱眉道:“这……子钰,纵然重得议价,调高价金,也不比监中坊刻,可独占八成之利。”贾珩道:“多谢先生为我考虑,只是先和翰墨斋谈上一谈,再作计较不迟。”宋源也是为他考虑,担心他吃亏,他这时候不能不识好歹地,作正气凛然状,说什么君子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的话。

否则,就太低情商了。

见此,韩珲目中却有异涌动,沉道:“子钰,此事未必没有两全之法。”中午时,见到宋先生时,说贾子钰有治事之能,他等下正要问一问,不想还未开口问此茬,又见闻此事。

贾珩和宋源都是齐齐将惊异目光投来。

韩珲道:“子钰要谈,就和翰墨斋背后之人谈。”于缜眸光微动,眉头拧了拧,说道:“翰墨斋背后之主?那位贵人,可不太好打道,再说这种小事,以其身份会过问?”韩珲道:“我也不知会不会过问,但起码试一试。”宋源面现疑惑,好奇问道:“子升,文度,你二人说的是?”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