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逝的绝唱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那是一个理晕眩的年月。文化原野上的寻找被完全冻结,
神土地上的耕耘被视为非法。人们本来多彩的心灵,仅能在“语录本”组成的红海洋里统一洗涤与净化。
当时我还不二十岁,在青岛某野战军军部搞报道。眼见图书馆的大量藏书即将付之一炬,生
书的我,遂生“窃书”之念。那时写稿没有稿酬,却多有像章赠与。我用数百枚像章“买通”了图书管理员,获得古今中外名著四百余册。我虽为士兵,但因写报道分得一间单人宿舍,这便有了“金屋藏书”条件。尽管当时有八个完美英雄常在耳边纵情歌唱,尽管红灯一盏已把征途照亮,但每至夜阑人静,我还是房门紧
,怀着好奇心去读那些“黑书”开初,我尽管提醒自己切莫“中毒”但在那散发墨香的书页里,却发现了那么多坦然奔驰的灵魂,那么多有着七情六
的
灵,他们或长啸或低
或悱恻或
绵或
悦或悲伤,都以难以抵御的鲜活与
人“俘虏”着我。美不胜收的
神大宇宙,在有限的书页里进行着无限的拓展…
记得看《红楼梦》读到第三十二回时,有这样的情节:宝玉把他正偷读的《西厢记》推荐给林黛玉时说:“…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黛玉:“…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但觉词句警人,余香
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儿时,我仅看过一些《西厢记》的年画,读初中时,也翻过《太平广记》里的不足三千言的《会真记》,对那能使林黛玉齿颊留香的《西厢记》却未读过。我忙从那堆“黑书”匆匆查找,竟找到了中华书局及古典文学出版社刊行的诸多版本的王实甫的《西厢记》。
古往今来,描写情的读物,车载斗量,恒河沙数。然经历史筛选,能摆到书架上的却万不及一。当
神产品的监督岗哨被拆除以后,王实甫的《西厢记》重又光灿于世,可资一读的金人董解元的《诸
调》也随之出版,边昔年被士林所不齿、明人李
华所编的“南西厢”也搭车销售。有了比较便有了鉴别,在众多的“西厢”中,独“王西厢”乃旷世一绝唱“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权)”是真正的花间美人。
今人出游,往往会被古时文人用美的魔杖点化出的诗意所引。也许时读“王西厢”曾产生过心灵的震撼,那“绝唱”的发祥地普救寺,早已成为我
神故乡中的一株菩提树。
是什么使王实甫的一管弱笔那般神奇而空灵?
是什么使佛寺中一双情侣的心灵像琥珀般晶莹?
是什么使西厢里两个恋人的情如醇醪般浓冽?
在新千年的第一个仲,我心灵的马车里载着几多困惑,几多惆怅,来到永济市普救寺,重温那让人思索不尽、咀嚼不尽的如幻如真的故事。
二永济,地处黄河中游,位于山西南端,舜帝在此建都时称蒲坂,后改称蒲州。
世界上,大凡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独特的历史、地理尤其是文化的烛照。当我一踏上永济这片古老有土地,便强烈地受到,一曲旷世绝唱在这里诞生,乃天经地仪之事。
九曲风涛的黄河,由内蒙草原掉头向南,辟开黄土高原,直泻华夏腹地,浩浩的大河将这胜地分为河西与河东,成为秦地与晋域的天然分界。黄河以她金
的
、旋转的浆、溉泽着永济这片丰土吉壤。
位于河东的永济,南傍中条山。三月的中条山,是由碧绿、草绿、葱绿、翠绿、黛绿、石绿、墨绿、铜绿编织的奋发的世界。遍山野花静谧踊跃地开放着:银白的龙柏吐蕊,金黄的边翘绽放,火红的梅播香,
紫的杜鹃含苞…花是中条山
的佩环,
的金钗。中条山中多清泉
溪,那清粼粼碧玉般的泉水,是大山梳妆的明镜;那条条
溪里柔美舒展的涟漪叮咚作响,是奇峰怀抱里的琴弦。
名山藏古寺,胜地多道观。中条山中那星罗棋布的名庵古刹分明在告诉我,往昔的中条山和山中那造物主的杰作五老峰,更加旎雄奇。清康熙时有碑文赞曰:“条山秀甲三晋,五老峰嶙峋萃峻,秀丽更甲条山。”晋代郦道元《水经注》中对五老峰褒扬有加:“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峰之表。”从有关方志典籍中,我还得知,中条山中多珍禽异兽。那
云般的珍禽曾抖翮振翼,鸣绕枝头,曾凌虚翻飞,冲刺绝顶,它们是大山的
灵;那数不清的走兽曾在山岩上翻滚嬉戏,渲
着过剩的
力,也曾在山谷中腾骧奔逐,呼啸着不倦的生命旋风,它们是奇峰的魂魄…
永济城西,有蒲津渡遗址。十年前,考古工作人员从黄河故道的深土里,发掘出四尊小山似的唐代铁牛。此时,铁牛仿佛用那双双诚实的眼睛在告谕我:唐时的津蒲渡口是何其喧呶和炽盛。
早在秋时,这蒲津渡口就架起黄河上第一座以舟楫竹索相衔的浮桥。盛唐时,浮桥的竹索易为铁索,蒲津渡两岸,各就地铸造了四尊铁牛,牛以执缆,充作地锚。八尊铁牛重达三百吨,牛之壮硕,足使“河蛟失其怒,
侯(古代传说中的波涛之神)敛其雄”《永济县志·开元铁牛铭》中,曾有这样赞颂铁牛的作用:“桥如长虹,笮如游龙,缆之维之,如砥如墉。”正是这浮桥,使一条古驿道西接长安,东连齐鲁,北达幽燕…
就在这蒲津渡遗址旁,还深埋过连当今六岁稚童也知晓的名楼――鹳鹊楼。那灿若仙子的被称为鸟中“贵族”的鹳,曾在黄河那辽阔的水面上,进行着美的翔舞…
汲中条之灵气,纳大河之膏泽,藉渡口之来风,凭华楼之情韵,曩时的永济,当然要出诗出曲出美女出才子也出情。
旷世文宗韩愈攀拾中条山,情不自地
道:“条山苍,河水黄,
波纭纭去,松柏在山岗…”一代诗翁王之涣登临颧鹊楼,口占的那首被推之为五言绝句之首的诗篇,仍令今人怀着“
穷千里目”的憧憬,去进行着心灵的登高。
中国的成语有着极其惊人的概括力。对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赵飞燕、貂蝉、杨玉环,墨客人仅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八个字便言尽了她们的曼美之态。唐代两位顶尖级的大诗人李白、白居易那“云想衣裳花想容”
“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诗句,都是极言杨玉环美貌的。杨玉环就出生在当今永济市的独头村。
美是充生命的人和物。然而,山水再美不是诗,诗是诗人多情的产物;胜景再佳也非画,画是画子情
的挥洒。因此,只有“江山如画”之说,而绝无“画如江山”之理。同样,美哉丽哉的
情,也需要审美家去鉴赏,去挖掘,去升华。这一切都离不开培植美的文化土壤,发现美的文化目光。
河东一带,向为人文荟萃之地。有永济的邻县闻喜,有山村曰裴柏,裴柏仅二百余户人家,历史上竟出了六十四位宰相,成为名冠三晋的“宰相村”永济虽无一村出过那么多宰相的风光,但古时的永济,也代代有英贤文圣,彪炳史册,比之闻喜毫不逊。至今,当地百姓仍自豪地唱着这样一首歌谣:?
一巷三阁老,对门九尚书。
站在古楼往前看,二十四家翰林院。
大大小小知州县,三斗六升菜籽官。?旧时的科举制度,是文人通向仕途的基本途径。像那“三斗六升菜籽”一样多的大官小僚中,即使筛簸掉大半靠捐官、买官、世袭及裙带关系爬上官位的人,余者如果在历史的走廊里排列起来,也称得上毂击肩摩,张袂成荫了。最令我浩叹的是,仅从一本《唐诗选》里,就能列出张巡、王维、卢纶、吕温、柳宗元、聂夷中、柳中庸、司空图等八位永济人的名字。
一座崇尚“六清静”的梵王
,何以变成情波
的武陵源?只要走近普救寺,这个谜底便不难揭破。
普救寺窘突兀于平川的一高高塬上,塬阔达七万平方米,南、北、西三面临壑,也许因昔年永济多才子的缘故,此塬称“峨嵋”塬也有了诗意。塬西数里处,便是蒲津渡,风涛黄河为普救市系上了一条金的飘动的绶带。陡峭的塬南脚下,便是西承蒲津渡口向东延伸的古驿道,这给秦晋齐梁的代代风
才子,踏着大河的情波
韵,来普救寺盘桓提供了坦途。站塬上,十里外的中条山悠然可见,面对那似虎似豹似鹤似鹳,若游若
若飞若啸的五老峰,词人曲家,焉能无诗。
普救寺始建于南北朝晚期。唐武则天敕命扩建后,常御驾来寺焚香,时称“武娘娘功德院”明嘉靖乙卯冬,唐寺于大地震时倾圮一旦。越十载,一座明普救寺又拔塬而立。抗战期间,寺内起火,除佛塔独存外,明寺又沦为废墟。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山西旅游部门为使游人来峨嵋塬探赜索隐时,不再徒生“空留佛塔映斜”的唏嘘,遂拔巨款按唐时旧制重建了普救寺,还“商心别具”地在原唐寺临壑而建的后花园上端,筑起大院中套小院的“情人园”以使前来游玩的情侣们,再度新翻西厢曲,双至西厢咏西厢。
我面对的普救寺是今人的“复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