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回錯中錯各不遂心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詩曰:造化何嘗見欺,大都人事會差池。

睜開眼看他非汝,掉轉頭忘我是誰。

假甚多皆誤,認真太過實情痴。

姻緣究竟從前定,倒去顛來總自疑。

卻說白盧二小姐在家閒論,忽一報白公回來,盧夫人同二小姐接住。只見白公滿面笑容,一面相見,一面白公就對盧夫人說道:“賢妹恭喜,我已擇一佳婿,甥女並紅玉親事俱可完了。”盧夫人聽了歡喜道:“如此多謝哥哥費心。”盧夫人見過,二小姐就同拜見白公。白公笑嬉嬉說道:“你姊妹二人才美相敵,正好作伴,我也捨不得將你們分開。”二小姐聽了,心下只認道定是蘇友白在杭州會見白公求允了親事,故為此言,暗暗歡喜,遂不復問。盧小公子也拜見過舅舅。一面查點行李,一面備酒與白公接風。

白公更換了衣服,歇息了半晌,然後大家坐定。盧夫人先問道:“哥哥為何去了許久?一向只在湖上,卻是又往別處?”白公道:“我到杭州,恐怕楊巡撫知道,只說我去幹謁他,故我改了姓名,只說是皇甫員外,在湖上潛住。人家年少子弟到也不少,只是絕無一個真才。”就將在冷泉亭做詩並趙千里、周聖王虛名誇詐之事,細說了一遍。二小姐俱大笑個不休。

盧夫人又問道:“後來卻又如何?”白公道:“我在湖上住了許久,看來看去,人才不過如此,遂渡過錢塘江去,遊覽那山陰離袕之妙忽遇一個少年,姓柳,也是金陵人,他人物風,真個是謝家玉樹。他與我同在禹寺裡作寓,朝夕間論文作賦,談今弔古,足盤桓了半月有餘。我看他神清骨秀,學博才高,旦暮間便當飛騰翰苑。我目中閱人多矣,從未見此全才。意將紅玉嫁他,又恐甥女說我偏心;要配了甥女,又恐紅玉說我矯情。除了柳生,若要再尋一個,萬萬不能。我想娥皇、女英同事一舜,古聖人已有行之者。我又見你姐妹二人互相愛慕,不啻良友,我也不忍分開,故當面一口就都許了他。這件事我做得甚是快意,不知吾妹以為何如?”二小姐聽得呆了,面面相覷,不敢做聲。

盧夫人答道:“哥哥主張有理,我正慮夢梨幼小,不堪獨立頻蘩,今得依傍侄女,我便十分放心了。況柳生才美如此,終身可託,你妹夫九泉之下亦瞑目矣。”白公大喜道:“此言正合我心,我又無子,只有紅玉一女繫心,今得柳生為婚,於願足矣,雖明蓋棺,亦暢然無累矣。”白公說說笑笑,甚是歡喜。盧夫人不知就裡,也自快暢。獨有二小姐勉強應承,心下大費踟躕,又不好說出蘇友白求親之事。

白小姐就目視嫣素。嫣素解意,就將蘇御史並吳翰林二書送上白公看。白公看了,驚訝道:“原來北場聯捷的就是這個蘇友白,就是蘇方回的侄兒,繼以為子故入籍河南。早知如此,這新事幾早成了,何待此時來求!只是如今我已親口許了柳生,他卻轉在後了,這怎麼處?”便以目視白小姐,白小姐低頭不語。

白公又想一想道:“蘇生才美,人人稱羨,今又聯捷,想其為人亦自不群,但可惜我未曾見。”又想一想道:“人才十全者少,有才者未必有貌,有貌者未必有才,到得才貌相兼可謂至矣。或者恃才凌物,舉止輕浮,則又非遠大之器。我看柳生才貌,自不必言。只說他氣宇溫和,言詞謙慎,真是修身如玉,異功名必在玉堂金馬之內。蘇生縱是可人,亦未必便壓倒柳生。況柳生我已許出,蘇生尚在講求,這也是無法奈何了。”盧夫人道:“柳生才貌,既是哥哥得中意,斷然不差。女人許人,那有改移之理?蘇生縱好也是徒然,只須回覆他便了。”白公道:“也只得如此。這蘇生甚無緣分。當初吳瑞庵為我選他,他卻推辭;他以《新柳詩》求我,卻又被調換;及我查明,到處尋他,卻又尋不見;他今中了,求得書來時,我又已許別人。大都是姻緣無分,故顛顛倒倒如此,不能遂心。”大家又說些閒話就走散了。

盧小姐忙偷空來見白小姐道:“姐姐當初只一蘇郎,如今又添一柳生,這件事卻如何區處?”白小姐嘆一口氣道:“古人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正你我今之謂也。蘇郎之事不知經了多少變更。到了今,爹爹心已肯了,他又中了,蘇御史與吳翰林又來求了,此事已萬分無疑,況爹爹為我擇婿數年,並無一人可意;誰想今忽然之間得此柳生,將從前許多辛苦一旦付之水。此心何能安乎?”盧小姐道:“姐姐與蘇郎雖彼此慕,不過背地相思,卻無半面相親,一言許可。小妹與他攜手談,並肩而坐,說盟說誓,至再至三。今一旦而別事他人,則前為換節,後為負心矣,斷乎不可。”白小姐道:“我與蘇郎雖未會面,然心已許之,況《新柳》有和,《送鴻》、《燕》之題不為無固,亦難以路人視之。只是此等情事,你我閨中女子如何說得出口?”盧小姐道:“姐姐的事,一時自難直說;若是小妹之情,姐姐不妨略道一二。就是舅舅之意,原是為好,非故相抵梧。若知道小妹之委曲,或者別有商量。”白小姐道:“說是少不得要說,今且慢些。昨聞得吳舅舅已給假歸家,只在這幾要來看我們。等他來時再看機會與他說知。他既與蘇郎為媒,自肯盡言。”盧小姐道:“這也說得有理。”二小姐時刻將此事商議。正是:自關兒女多情態,不是爹孃不諒人。

選得桃夭紅灼灼,誰知到戀葉蓁蓁。

過了三兩,果然吳翰林打聽得白公回家,忙來探望。白公與吳翰林間別年餘,相見不勝歡喜,就留在夢草軒住下。不多時,白小姐也出來拜見舅舅。吳翰林因對白公說道:“吾兄今得此佳婿,也不枉了從前費許多心機,也不負甥女這般才美,真可喜可賀。但不知蘇蓮仙曾行過聘否?”白公道:“多吾兄厚情,這事可惜不成了。”吳翰林大驚道:“又來奇了,卻是為何?”白公道:“別無他故,只是吾兄與蘇年兄書來遲了,小弟已許別人了。”吳翰林道:“小弟書來久了,為何說遲?”白公道:“小弟因病後在家悶甚,初即出門去遊覽那兩浙之勝,偶在山陰遇一少年才子,遂將紅玉並盧家甥女都許了他。到前回家方見二書,豈不遲了?”吳翰林道:“這少年姓甚,想就是山陰人了?”白公道:“他姓柳,又妙在原是金陵人。”吳翰林道:“其人何如,為何就中了仁兄之意?”白公道:“言其貌,古稱潘安恐不及也;論其才,若仿子建自謂過之。有婿如此,小弟敢不中意?”吳翰林道:“吾兄曾問他在金陵城中住,還是鄉間住?”白公道:“他說在城中住,又說也曾蒙仁兄賞鑑。”吳翰林道:“這又有些古怪。他若是山陰人,小弟不知,或者別有奇才也不見得。他若說是金陵鄉間人,不弟雖知,亦未必能盡,或者尚有遺才也不可料。若說是城中人,曾為小弟賞鑑,則不但小弟從未一姓柳之友,就是合學查來,也不見一姓柳有才之人,莫非吾兄又為人愚了?”白公道:“小弟與他若是暫時相會,一面之間,或者看不仔細。他與小弟同寓一寺,朝夕不離,足足盤桓了半月有餘。看花分韻,對酒論文,或商量千古,或月旦一時,其風淹貫,真令人心醉,故小弟慨然許婚。若有一毫狐疑,小弟安肯孟從事?”吳翰林道:“仁兄賞鑑,自然不差。只異仁兄不曾見得蘇蓮仙耳,若是見過,則柳生之優劣自辯矣。”白公笑道:“只怕還是吾見不曾見得柳生,若見柳生,吾兄定不更作此言。”吳翰林笑道:“不是小弟度相,柳生縱佳,尚然一窮秀才耳。”白公道:“只言才美,已足超群;若論功名,決不是平常科甲,定為翰苑名,不在吾兄之下。”吳翰林道:“就是翰林,亦不為貴。但只是吾兄眼睜睜將蘇友白一個現成翰林放了,卻指望那未定的翰林,亦似過情。”白公道:“前吾兄出來,說蘇友白己授浙推,為何又說翰林?”吳翰林道:“蘇友白原是二甲第一,例該選館,只為陳、王兩相公怪他座主,故改選有司。後來敝衙門不肯壞例,要出公疏,吏部慌了,故認罪,已奉旨改正了。想他見報自然離任,也只在數內定回矣。”白公道:“柳生與小弟有約,相會之期也不出數。大家一會,涇渭自分矣。”吳翰林道:“如此最妙。”白小姐聽得吳翰林與白公爭論,便不好開口,只暗暗與盧小姐商議道:“二傢俱為下聘,且待來下聘時再作區處。”白公與吳翰林盤桓了數,忽管門報舊時做西賓的張相公要見。白公沉道:“他又來做甚麼?”吳翰林道:“他來必有事故,見見何妨?”白公隨出廳來叫請。不一時,張軌如進來相見。見畢,坐定。

白公說道:“久違教了。”張軌如道:“晚生自去秋下第,就遊學浙中,故久失問候。”白公道:“幾時歸的?”張軌如道:“因有一事上瀆,昨才歸。”白公道:“不知有何事見教?”張軌如道:“昨生有一至契之友,今已發過。久聞老先生令愛賢淑,有關雎之美,故託晚生敬執斧柯,求老先生曲賜朱陳之好。”白公道:“貴友為誰?”張軌如道:“就是新科翰林蘇友白。”白公道:“原來正是蘇兄。昨吳舍親也為此事而來,正在這裡躊躕。”張軌如道:“原來令親吳老先生也在此。蘇兄少年科甲,令愛閨閣名妹,正是天生一對,何必躊躕?”白公道:“躊躕不為別事,只為學生已許他人了。”張軌如道:“蘇蓮仙兄在考案首時,就蒙老先生青目許可矣,為何今登了玉堂寶馬反又棄之?真所不解。”白公道:“兄且不必著急,容與舍親商議再復。”張軌如道:“此乃美事,還望老先生曲從。”留吃了茶,又說些閒話。

張軌如因問道:“貴村人家甚多,不知都聚於此,還是四散居住?”白公道:“都聚於此,不甚散開,兄問為何?”張軌如道:“有一敝友託寄一書。晚生叫人村前村後尋遍,並不見有此人。”白公道:“兄尋哪家?”張軌如道:“是皇甫員外家。”白公忙應道:“皇甫就是舍親,有甚書信,只消付學生轉付就是了。”張軌如道:“原來是令親,晚生哪裡不尋?”因叫跟隨人將書送上。白公接了,看了一看,就寵入袖中,二人又說些閒話,張軌如就辭去。

白公回到夢草軒,見吳翰林道:“張軌如此來,也是為蘇兄之事。”吳翰林道:“他曾說蘇蓮仙幾時到此嗎?”白公道:“這到不曾問得。他到與柳生帶得一封書來。”鄉眷晚生柳學詩頓首拜。恭候臺禧。副奏一通。微生末學,不意于山水之間得睹仙人紫氣,且承提命。今雖違顏匝月,而父師風範未嘗去懷。復蒙不鄙,賜許朱陳,可謂有錫自天,使人無地。但前已面啟,曾聘二姓,其一人琴俱亡,其一避禍無耗。蒙翁臺曲諭,死者已矣,生者如還,別當行權。晚生歸至杭,不意生者尚無蹤影,而死者儼然猶在,蓋前傳言者之誣也。此婚家君主之,鄉貴作代,晚生進退維谷,不知所出,只得直陳所以,上達翁臺。翁臺秉道義人輪之鑑,或經或權,必有以處此。先此瀆聞,晚生不數即當候階下,以聽臺命。茲緣鴻便,草草不宣。學詩再頓首。

白公看罷,驚訝道:“這又奇了,何事情反覆如此!”吳翰林道:“他既以有聘來辭,吾兄正該藉此回了,原成全了蘇友白之事,豈不簡便?”白公道:“事雖便,只是柳生佳婿,吾不忍棄。且等他來,再與吾兄決之。”吳翰林道:“這也使得。”正是:已道無翻覆,忽然又變更。

不經千百轉,何以見人情。

按下白公等候柳生不題。卻說盧小姐在山東時,因要避禍江南,恐怕蘇友白來尋他不見,因寫了一封書,叫了一個老僕叫做王壽,與了他些盤費,叫他進京送與蘇友白相公,如不在京,就一路尋到金陵,來白舅老爺家悄悄回話。又分咐書要收好,須面見了蘇相公方可付與,萬萬不可錯與他人。王壽領諾而去。

原來這王壽為人甚蠢,到了京中找尋時,蘇友白已出京了,他就一路趕了出來。他也不知蘇友白中了進士,選了官,一路上只問蘇友白相公,故無人知道。直直趕到金陵,在城中各處訪問。事有湊巧,恰恰蘇有德正在城中。原來蘇有德自從在白公家出了醜,甚覺沒趣,後來又打聽得蘇友白聯捷了,甚是拗悔道:“白白送了他二十兩銀子、一副行李,本是一段好情,如今到得不好相見。”不期這正在城中,只因蘇友白與蘇有德聲音相近,王壽誤聽了,就尋到蘇有德寓處來,問他門上人道:“這可是蘇友白相公家?”門上人也誤聽了,答道:“正是蘇有德相公家。你是哪裡來的?”王壽道:“我是山東盧相公差來送書的。”門上人就與蘇有德說了。蘇有德想道:“我從來不曾認得甚麼山東盧相公,必定有誤,且去看看。”因走了出來。王壽看見,忙說道:“小人奉主人之命,到京中去尋蘇相公,不期蘇相公又出來了。小人一路趕來,哪裡不問到?不期卻在這裡。”蘇有德心下已疑是尋蘇友白的,卻不說破,糊塗應道:“這等難為你了。你相公的書何在?”王壽道:“我家相公為因避禍到江南來,恐怕相公出京尋不見,故叫小人送書知會。”因在懷中取出一封書來,雙手遞上。蘇有德接了在手,因說道:“你外面略坐坐,等我細看書中之意。”又分咐家人收拾酒飯管待來人。王壽應了出來。

蘇有德走進書房,將書一看,只見上下俱有花押,又雙鈐著小印,封得牢牢固固,中間寫著“蘇相公親手開拆”七個大字,下注著“臺諱友白”四個小字,字畫甚是端楷工。蘇有德心下想道:“這封書來的氣有些古怪,莫非內中有甚緣故?且偷看一看。”遂將抿子腳兒輕輕拆開,取出書來。展開一看,只見滿紙上蠅頭小楷寫道:眷友弟夢梨頓首拜。奉書於蓮仙兄行寓。前偶爾相逢,似有天幸;黯然別去,殊苦人心。記得石上深盟。花前密約,歷歷在耳。而奈形東影西,再會不易。每一回思,宛如夢寐中事。然終身所託,萬萬不可作夢寐視之也。去秋聞魁北榜,欣不勝,今定看花上苑矣。本擬守候仁兄歸途奉賀,不意近遭家難,暫避於江南舅家。舊居塵鎖,恐仁兄尋訪動桃園之疑,故遣老蒼持此相報。倘猶念小弟與舍妹之姻,幸至金陵錦石村白太玄工部處訪問,便知弟耗。千里片言,統祈心照不宣。

蘇友德看罷道:“原來蘇蓮仙又在山東盧家結了這頭親事。我若再要去冒名頂替,恰恰又叫白家去訪消息。白家已過一番馬腳,如何再又去得?”又想想道:“我聞他已選杭州節推,今又改入翰林,目下也將回去了。莫若持此信相報於他,也好掩飾前邊之事。他一個翰林,後來自有用我之處。”主意定了,等王壽吃完酒飯,就叫他進來,說道:“你回去拜上相公,說書中之事我都知道了,當一一如命。恐有差池,我連回書也不寫了。”又拿出一兩銀子來與王壽道:“遠勞你了。”王壽道:“盤纏家相公與的盡有,怎敢又受蘇相公的?”蘇友德道:“不多,只好買酒吃吧。”王壽謝了辭去,竟到錦石村去回覆盧小姐不題。

卻說蘇友德得了此書,便回到鄉間,叫人打聽。蘇爺要到錦石村去,必先從此經過,須要邀住。家人領命去打聽。過了數,果然打聽得蘇友白到了金陵城中,只在明就要到錦石村去。蘇有德忙叫備酒伺候。到了次巳牌時候,家人來報說:“蘇爺將近到了。”蘇友德遂自家走出市口來。不多時,蘇友白的轎子將到面前,蘇友德叫家人先拿了個名帖走到轎前稟道:“家相公在此候見。”蘇友白看見名帖是蘇友德,連忙叫住轎。蘇友德見住了轎,忙走到轎前一恭。蘇友白忙出轎答禮道:“正奉謁,何勞遠!”蘇友德道:“兄翁貴人,恐遺寒賤,特此奉邀。”二人說著話,就同步到了蘇友德家裡來。蘇友白叫跟隨拿了一個宗弟的名帖送上,到堂中重新見禮。禮畢,坐下。蘇友白說道:“向承厚惠,銘於心,因備員閒散,尚未圖報。”蘇有德道:“微末之事,何足掛齒!”一面說話,一面就擺上酒來。蘇友白道:“才奉謁,怎就好相擾?”蘇有德道:“城中至此,僕馬皆飢,聊備糲之餐,少盡故人之意。”蘇友白道:“仁兄厚意諄諄,何愛我之無已也。”二人對飲了半晌,蘇有備因問道:“兄翁此來,想是為白太老親事了?”蘇友白道:“正為此來,尚不知事體如何。”蘇有德笑道:“這段姻緣前已有約,今兄翁又是新貴,自然成的。只可惜山東盧家這件親事等的苦了。”蘇友白大驚道:“這件事小弟從未告人,不識仁兄何以得知?”蘇有德又笑道:“這樣美事,兄翁行得,難道知也不容小弟知得?”蘇友白道:“仁兄既知此事,必知盧兄消息,萬望見教。”蘇有德又笑道:“雖有,豈是容易說的?”蘇友白亦笑道:“只望仁兄見教,其餘悉聽仁兄處置,小弟敢不惟命。”蘇有德道:“上弟怎好奈何兄翁?兄翁只飲三大杯酒吧。”蘇友白笑道:“小弟量雖淺,也說不得了,只望仁兄見教。”蘇有德叫家人斟上三大杯。蘇友白沒奈何,只得說說笑笑吃了,定要蘇有德說盧夢梨消息。只因這上說,有分教:道路才郎,堅持雅志;深閨豔質,出奇心。正是:壞事皆緣錯,敗謀只為差。

誰知差錯處,成就美如花。

不知蘇有德果肯說盧夢梨消息否,且聽下回分解——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