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看牽牛織女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中國的傳統節幾乎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七夕便源於一個漫、悽婉的愛情故事。關於這則神話大家耳能詳,我也無須贅言。但一滴珠能折整個太陽,七夕這個頗具影響的節反應了古人怎樣的愛情觀、人生觀,以及我們當代人如何發挖傳統節髓,這些都對如何弘揚傳統文化有著現實的意義。

一封建社會的中國是個注重禮教的國家,但這卻是個是違反禮教的傳說,何以千百年來傳甚廣呢?織女私自下凡並與人結合,這在當時向來婚姻大事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做法大相徑庭。封建社會的婚姻都是由父母定奪,個人是無從決擇的。封建倫理認為,父母賦於子女的生命被有了生殺予奪的權利。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有悖此理便為十惡不赦的不忠不孝之人。更何況,織女是天仙而牛郎是凡夫俗子,這對於封建社會婚姻講究門當戶對的世俗眼光來說,更顯得格格不入。所以,牛郎織女的愛情最後只能是“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了。

在封建禮教下產生了的愛情悲劇不勝枚舉,但是為什麼這些悲劇會一代代的延續下去呢?悲劇中的主角老去的時候又怎麼忍心又去製造另一個悲劇呢?關鍵在於,封建婚姻是將兩個家族結成同盟最為有效與直接的方式,面對整個家族的利益,個人的情就顯得微不足道了。也許就是這樣,一對對的神仙眷侶活活的被拆散,一代代的悲劇重蹈覆轍。或許只能象梁祝一樣直有等到化蝶後方可雙宿雙棲。難怪深受其害的魯迅先生稱之為“吃人的禮教”它葬送了人類最美好的情。當愛情成為兩個家族之間用來做易的犧牲品時,人正在泯滅。

但是牛郎和織女卻衝破了這種枷鎖,這何嘗不是古人對自主婚姻的渴望。雖然他們難以逃脫被銀河阻隔的悲劇,但這種勇氣卻還是被人們津津樂道。於是,善良的人們不忍他們永遠的分離,便有了後來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聊表安吧。其實有情人終成眷屬本身就是一個美滿的結局,如果要讓毫無情的兩個人相伴終生的話,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相聚,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秦少游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與其說是對情投意合的人無法長相廝守的無奈,不如說是當時社會的人們對牛郎、織女他們能夠衝破禮教的束縛而結合的羨慕。

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這是封建禮教制度下愛情的悲哀。

二現在有人稱七夕節為“中國的情人節”甚至有人學者、專家認為這樣有助於弘揚民俗節。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我認為這是中西方文化的另一種形式較量。現在民俗節確實不如西方的節,但不能因此而自貶身價。試想,為何不叫情人節為“西方的七夕節”呢?因為七夕不如情人節名氣大,人們要重新包裝這個傳千年的節,這本身就是國人的悲哀。

七夕節在古代是“少女節”

“女兒節”這一天是姑娘們最為重視的子。在這一天晚上,少女們乞求心靈手巧藝,也會乞求姻緣,所以七夕又稱乞巧節。宋代詩人楊樸寫道“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織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我們只能說,七夕節有愛情的元素,而非愛情是其全部。

如何讓這個極富漫的節,在新的時代煥發出巨大的魅力呢?雖然我國早在第一批公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將七夕節列為最重要的傳統節,但在民間卻並不那麼重視。我認為,原因在於沒有很好的將其注入新的內涵。現在的年輕人很注重節氣氛,關鍵在於營造這種氛圍,瞭解年輕人的心態,瞭解現狀。現在的少女不再重視女紅了,也將頂禮膜拜看成一種信,所以要注入新的元素。另外,商業的作也心不可少,明的商人總能發現商機,而巨大的商機又能促進節的繁榮。

衷心希望中國的“少女節”能夠象中國的少女一樣,永遠清麗可人。

今又逢七夕,又有思緒從我心頭掠過,遂有此作。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