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逢秋多寂寥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剛過立秋,就在網上看到了江西詩人渭波的新作《秋天,峰巒的意境》。詩人對秋天的迫不急待,令我想起“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勝
朝”這句詩。中國的文人歷來有“悲秋”情結,他們將個人的懷才不遇融入蕭瑟的秋風之中,但這首詩中的秋天,不再是抒發個人的小情懷,而是提升到一代人共同無法徹悟的千年命題上,境界立即高遠。
詩的開頭,詩人以樹木、山野、殘陽等景物呈現出非凡的意境。秋天,樹木用握住山野,如同詩人俗世中的堅守;殘陽如同一顆受傷、
淚而又滾燙的心;另這一種遼闊,是內心的一種廣闊,如同秋天,是繁華熱鬧過後的沉寂。楓鈴曾有的熱烈、巖鷹曾有的蒼穹,都成為曾經的過往,成為蜻蜓點水的風情。如今的遼闊與曾經的過往對比,這種遼闊成為一種空曠,空得只剩下詩人的孤單影只。
接下來,詩歌筆鋒一轉。
“我還在守望村寨祠院磨石”村寨、祠院、磨石,這幾個意象運用的貼切、自然。村寨就是家,祠院有我們的血脈的傳承,磨石,有我們生活所留下的憂傷、隱忍。向南的窗口,向陽的窗口,向著光明的窗口。然而,這窗口卻又一次被鏽蝕。面對這種鏽蝕,詩人拒絕沉淪,反覆肢解著壁畫、圖騰。圖騰,是血源延續的守護者,是家族神聖的祟拜。當祠院裡的青磚、朽簷、蛛網、苔蘚,呈現出無人問津的久遠滄桑之。詩人如同一位不問世事老僧,在青苔滿徑的廟宇,在朽簷、蛛網之間,內心堅韌的研讀佛法。
最後一節,“這是我無法徹悟的千載命題”我們不追問,詩人的稱千載命題是什麼?
它“糾纏一代人的眼睛,剃度了/又一代人的夢遊”由此可見,這千載命題是幾代人都在孜孜以求的問題。眾所周知,人的體無法延續,人類卻可以延續自己記憶。文化、藝術在人類記憶的傳承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位置。當一個人的
體消亡時,我們所追求的絕對價值不會消亡。在這個命題裡沒有答案,在起程的剎那,我們便踏上了一條不歸路。也許,過程永遠比結果更重要。這個命題的答案在子規咯血的啼歸聲裡,在被密林掩沒的巢
裡,或許,它只活在我們的某種虛幻之中。那“頭顱的數
白髮/閃現峰巒的意境”便是詩人窮生皓首奮鬥的目標,它峰巒疊嶂,連綿不絕。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們在望穿秋水中守望著村寨、祠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