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花文化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中國是個幅員遼闊的國家,由於氣候、地貌等各種自然條件的多樣,從而造就了豐富的物種。以花卉為例,全世界3萬多種花卉,我國就有2萬餘種,可以說處處珍花異草。生活在這個大花園裡的人們,早已把花當做一種文化,
淌在我們民族的血
之中。
國人好花,如痴如醉,陶潛好菊、林逋喜梅、周敦頤愛蓮,都為後人稱道。現在,在家中養花,廳堂懸圖,就連錢幣的背面,也用梅、蘭、荷、菊的圖案,每天的生活中我們都能看到花的蹤影。
中國花文化源遠長,在眾多藝術作品中,花是重要的題材。古曲有《
江花月夜》、《梅花三
》、《玉樹後庭花》等。民樂有《茉莉花》、《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等,以花為題材的詩歌、繪畫更是不勝枚舉,就連刺繡、陶瓷等傳統工藝品,花卉圖案也是重要的裝飾物。
有關花卉的記載,早在商朝甲骨文中就有發現,秋戰國時期,孔夫子就有“蘭當為王者香”的說法,屈原更是在《離騷》中以蘭蕙自喻,可見當時人們已經賦予花內涵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對花的鑑賞已經十分高雅了,進入了高層次的藝術享受和藝術創作。陶潛的《桃花源記》、《詠菊》,江淹的《石榴頌》等膾炙人口的作品,至隋唐兩宋時期,中國花文化進入了昌盛繁榮階段,這時期的文學作品更是猶如浩海星空。宋朝時人們還將點茶、掛畫、燃香、
花合稱“四藝”成為文人雅士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還出現了專門研究花卉的著作,如我國第一部總結牡丹栽培的專著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如最早介紹梅花專著的范成大的《範村梅譜》、我國第一部研究蘭花專著趙時
的《金漳蘭譜》,以及王貴學的《蘭譜》,還有著名學者吳德鐸先生譽為“世界最早的植物學辭典”的《全芳備祖》。明清時期,花卉栽培技術進一步提高,介紹花卉的著作更加豐富,如明朝出版的《瓊花譜》、《月季新譜》、《瓶史》等,清朝的《鞏荷譜》和《花鏡》等。
時至今,人們對花仍舊情有獨鍾,各地的花展、花市、花節人
湧動,盛況依然,我認為,國人好花,不僅僅好其花形,更緣於花文化的
髓:花韻。
人們欣賞花,不僅僅欣賞它的、香、姿等自然美,更是綜合自己對花的
受,賦予它一種風度、品格。自古就有“不清花韻,難入高雅境界”之說,人們現在賞花,更是神重於形。好蘭者,好其高雅脫俗;好菊者,好其獨立寒秋;愛荷者,好其出淤泥而不染;好梅者,好其臨寒鬥雪。有多少種品格,就有多少種花卉。
花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是中藥的重要組成部分。
花不僅僅使人賞心悅目,還陶冶著國人的情。花文化不但顯示出國人熱愛生活的情
,更顯現出國人的品格。花文化陪伴國人已歷經千年滄桑,今後的歲月它還會清香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