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於是燒殺、搶掠在所不免,軍紀敗壞,引起了各地民眾的反抗也烈。

還有的是安祿山在他的本土中也有不少敵人,他在胡人中稱雄而起,併了不少別的部族,那些部族卻並沒有真正地歸降他,趁他勢弱,無力回顧時,首先就侵他的本土,絕了他的歸計。

而郭子儀又號召一些回紇部發兵聯合攻燕,使得安祿山大為恐慌,東下洛陽去依他的兒子安慶緒,卻為安慶緒所弒,這是個大好的消息。

但是賊勢未遏,戰亂仍是在持續中,韓宏聽說安祿山逃離長安時,就想回去了,但是這時太子已得上皇的允許即帝位,是為肅宗,易國號為至德。而侯希逸仍然在從事零星的征剿工作,軍中需要人手,韓宏一時無法身。

不過使他安心的是得到了柳青兒的一封家書,說是她們藏身尼庵中一直未被發現,刻下安賊已去,但城中仍亂,各地的散兵遊勇,充斥市上,所以一時還回不去,但是且喜災難已過,相信不久即可團聚了。

這封家書給了韓宏很大的安,信是由曹二虎捎來的,他那一幫弟兄在幾度戰亂中倒是發了一些橫財,個個都有了家業,不再在地方上做混混了。但是他們仍然能夠照顧柳青兒她們的。

韓宏自是十分曹二虎,寫了封回信託他帶回長安,說侯希逸不久即將隨肅宗至德皇帝班師回長安,那時他也可以隨著回京了,聽說舊家宅尚在,未遭破壞,要柳青兒有機會不妨先行回家,將家園略加整修,有曹二虎等人幫助,想必沒什麼困難的。

戰局雖然未已,但已不足影響到天下的安危了,郭子儀的征討大軍仍在掃蕩殘餘,但是肅宗至德皇帝卻已凱師回京,住進了未央官。

他離開時尚是太子,歸來時已是皇帝了。這自然是另一番況味,但皇帝卻是很謙孝的,因為玄宗皇帝尚在蜀中執政,維持著另一個朝廷。

雖然在名義上,玄宗已詔告天下,自行遜位,退居為上皇,把國事給了兒子。

不過由於戰爭的關係,他還直接署理著一些地方。仍然推行著兩道朝令。

天無二,國無二主,這是必須統一的。

朝旨的頒宣還好,一個是上皇,一個是皇帝,他們是父子一家人,大家都一體遵行。

但各部司衙門就不對勁了。上皇身邊帶了一批尚書侍郎,是各部院的主管,正式使命,詔告天下,跟著上皇西行之後,他們的職務只是暫時停頓了一下,職位並未解除,所以皇帝即位之後,就不能再任委新的。

但事務既不能叫他們在蜀中去辦,這邊也不便另行委人,產生了很多困擾。

回上皇,將兩個朝廷併合為一,使人事統一,這是最當急之務。這駕的工作給了侯希逸,侯希逸率軍西上接上皇,韓宏勢必只有隨行。因此,不管他心裡有多急,卻也沒辦法。

好在消息傳到西蜀,那邊的人也急於東旋,及等到侯希逸大軍來接,他們已擁著上皇先期成行了。

雙方是在路上遇著的,有許多是侯希逸的朋友,當然也有一些是韓宏昀故人,亂世再見故人,慨自然不少。

那些人以前是京師顯宦,長安驕子,在西蜀待了段子,自然沒長安那麼如意了。物質上的缺乏,神上的苦悶,那不去說了,最重要的是心中的焦灼以及權勢的失落,一朝天子一朝臣,回去後,自然再也沒早先那麼神氣了。假如是權勢自然的遞,那還有段緩衝的時間,甚至於還有個維持的機會。

但現在,卻是突然的失落了,他們最關心的是上皇回去是否還主政,繼續執政,他們還有機會把握權勢,否則就整個完了,而新君身邊必然是另一批人,他們連個巴結的門路都沒有了,這叫他們怎不嗒然若喪呢!

見了侯希逸,他們最關心的自然是皇帝在長安那邊對政局人事的安排。

侯希逸何等歷練,自然不會作明確的答覆的,他在上皇那兒也只是奏稟說:“聖上孺思殷切,一心只想歸上皇聖駕,以盡孝思。”問到他對於政事,侯希逸更滑頭了:“聖上雖已在長安臨朝,但一切都未安定,也不敢擅作決定,總要等上皇回駕後,請示後才能定局的。”這表示皇帝多少是作了個底案的,只不過再要向上皇請示一下而已。

對上皇而言,心中十分安,兒子畢竟還是尊重他的。

他的地位,仍是高高在上,可是其他人卻不那麼痛快了,有些人所擔任的職務是隨著皇帝而進退的,明知一定會換人,心中倒也踏實些。

只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官兒,心裡最是焦灼,他們不知道自己回去,是否還能保住原缺。

當然他們追隨上皇,忠貞不二,多少有點酬庸,不致於將他們一腳踢開的,但是由熱而涼,況味究竟不同,這些人最關切。

他們不夠資格去跟侯希逸套親近,韓宏是侯希逸最親信的人,參與他幕中機密決策,甚至有相當的影響。

而侯希逸這次因緣際會,執掌軍機,是皇帝駕前第一親信,將來入閣拜相,是毋庸置疑的,韓宏既參與一切機要,自然是知道內幕消息的。

所以那些人紛紛地向韓宏探詢,以前對韓宏趾高氣揚的,現在都低聲下氣,想盡方法來套近。

韓宏因為得了侯希逸的吩咐,對那些探詢一律推個不知道,說自己參贊的是軍務,政務毫不清楚,而且自己也未回長安,一切更不知道了。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