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3章不得不去的理由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柳川平助的選擇,正是曾經時空中第十軍的選擇。

第六師團猛攻松江,克松江後向上海西南方前進,配合位於上海市區和滬西中國主力對峙的上海派遣軍殲滅中**隊主力,而第18師團則是在金山衛另一面登陸,撲向滬杭鐵路的同時向蘇州進軍。

雖然是有“下克上”之嫌,但不得不說,柳川平助這一招卻是狠狠地打在中**隊的要害上。當時,位於上海的中國數十萬大軍主要位於滬西,就是未來的嘉定區、青浦區一帶,他們所能撤退的方向有兩個選擇,一是通過滬杭鐵路向杭州撤退並通過廣德撤向蕪湖,哪裡有國防線在等著他們,另一個則是絕大多數中**隊的選擇,撤往崑山蘇州方向,哪裡有吳福線和錫澄線。

第十軍這麼做,卻是幾乎將中國主力兩個方向的撤退路線都給要堵死了,位於滬西的中**隊如何能不慌亂?近七十萬大軍那,江浙一帶本是江南水鄉,水道縱橫阡陌,通往崑山的公路卻只有一條。

光是想想,就知道數十萬人擠到一條公路上是個什麼樣的後果。

其實,除了軍隊還有難民。

做為小蝴蝶,劉之所以明知九死一生,也要硬著頭皮率領自己心打造了數年之久的銳趕赴松江這個必死之地,就是因為他知道,如果松江不能擋住寇的兵鋒,收到松江失守消息的數十萬大軍就會和曾經的時空中一樣慌亂而再度形成潰退。

淞滬,傷亡三十餘萬人,是整個華夏史上都極為少見的戰役級別傷亡,其實,在淞滬前線血戰三月,不過十餘萬,但就是這次大潰退,猛然將傷亡增加到三十萬,有二十萬人,是丟在這條潰退的路上,包括被已經失去鬥志的士兵們拋棄的傷兵。

而戰報記錄中,卻很少有提及難民的存在。但劉知道,不僅有難民,還有很多。他記得很清楚,還是在做那個掛名軍工廠總設計師的時候,他曾經代表廠裡去問一個離休老幹部,那是一個參加過淞滬會戰後來加入紅的老兵,已經快100歲的高齡,但談及那場驚心動魄的大會戰時,依舊兩眼發光。

可唯有說到最後大撤退時,本早已乾涸的眼窩裡卻溢滿了淚光。那是劉這輩子都忘記不了的來自百歲老人的眼淚。老人度過了這個星球上百分之九十九點五的人類都沒能度過的漫長時光,他經歷過最慘烈的戰鬥,經歷過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他本可以一切淡然,但提及八十年前那場戰鬥,他依舊淚滿腮。

老人說,當戰友在軍的炮火下死亡,他早已經沒有想象中那麼悲痛,戰士死於戰場,那是軍人的歸宿。但他,卻永遠不能忘記一件事,那是在大撤退的路上,撤往崑山的路上。

“就那麼一條公路,最少超過三十萬軍隊和難民擠在這條路上,水般向前湧。天剛亮,一架軍飛機飛到我們頭上狂轟濫炸。離我不遠的一個孕婦,身上揹著一個孩子,懷裡抱著一個孩子,而且挑著一副擔子,一頭還裝著一個孩子,非常吃力地向前奔逃著。

一架飛機向她及周圍的一堆人俯衝下來,我連忙喊她趕緊趴下,話音未落,一顆炸彈已在她身邊爆炸,她和她的四個孩子都被炸死,她的腹部被炸開,腹腔裡的胎兒還在不停地動,血滿地。我拼命的幫她堵住傷口,想讓她和她的孩子都活下來,可是,就只一分鐘,她就斷氣了。

她不是我的什麼人,但我嚎啕大哭,就連我的戰友死了,我都沒哭那麼傷心過。因為我想到了我的媽媽和姐姐她們,她們,會不會也會像這個女人一樣被本鬼子輕易的殺死?從那時候起,我打仗就再也沒怕過,每仗必奮勇向前,我太怕我的媽媽和姐姐她們也想這樣被本鬼子炸死了。可奇怪的是,我竟然活到了戰後,還一直活到了現在。”百歲老兵的講述很平靜,但劉卻能從他乾涸眼窩中沁出的淚花讀出他80年前的悲慟,甚至還有恥辱。

女人和孩子,就在他的眼前被炸死,那是任何一個軍人這輩子都忘不掉的恥辱。那是,他們拿起槍時誓言要保護的人啊!

小蝴蝶或許會忘記很多事情,但百歲老兵眼窩裡的淚水,卻早已進他的心裡。他無法幫他做什麼,但他,可以幫他維護軍人的榮譽,率領麾下之軍死戰,戰死,就是維護軍人榮譽最簡單的方式。

至於說,整個戰爭的勝利與否,那早已經是註定的,劉一點兒也不擔心。歷史可怕的車輪,會把發動戰爭的元兇碾壓至粉碎,犯下累累罪行的那些人,都會被吊死絞刑架上。

從來到這個時代,劉就不是什麼大人物,他只是小人物的代表,為了小人物們的生存,在這個時代苦苦掙扎。既然本鬼子不讓大家夥兒活命了,那就一起去死吧!

在柳川平助做出這個戰術計劃的那個時刻,劉率領著獨立團數千人正在還沒有潰兵的公路上向松江狂奔,他是來赴死亡之約的,哪怕他自己也知道自己不過是隻撲向火堆的飛蛾。

可是,當飛蛾多到一定的地步,熊熊燃燒的篝火,也是會撲滅的吧!位於無錫的第67軍一樣有3萬隻飛蛾在路上向著松江這個大火堆疾奔。

當然,究竟是火堆將飛蛾當成燃料,還是飛蛾用屍體堆滅了火堆,這是中雙方誰都無法預料的。對戰的雙方都已經翻出各自的底牌,軍的底牌目前明顯佔優罷了。

柳川平助的戰術計劃對於淞滬中**隊極為致命,也為他在曾經時空中飛黃騰達奠定了基礎。但若說他是軍事大家,那卻也未必。

別說他一個區區陸軍中將,就是放眼整個本,能堪稱軍事大家的,有嗎?

在二戰中,軍是公認的“戰術一,戰略末”1937年7月,一廂情願地以為挑起“盧溝橋事變”中國還會像以前那樣忍辱退讓,殊不知“西安事變”之後的中國,堅決抗已經成了全中國上下公認的主看法,在全中國洶湧的抗情緒下“盧溝橋事變”怎麼還可能像過去那樣收場呢?而在華北的衝突全面擴大後,本來軍的戰略方向是由北向南,這樣一馬平川而且由高到低的地形能更好發揮軍的機械化優勢,但是隨著“八一三事變”爆發,作戰的重心又轉向了華東,戰略進攻的方向改為沿長江由東向西,這一帶連綿起伏的丘陵和縱橫錯的水網,大大限制了軍的機械化優勢,從而陷入了持久戰爭的泥潭。可以說,軍從一開始就沒有一個明確的大戰略,完全是腳踩西瓜皮踩到哪裡滑到哪裡,甚至是被中國的戰略牽著鼻子走。

如果非要從癩蛤蟆堆裡面挑只青蛙出來給本人臉上貼貼金的話,那勉強還算是有一個,那位咋說玩兒的還有點兒花。

實際上,當時軍高層存在兩種意見分歧:一種主張利用“盧溝橋事變”和“八一三事變”全面擴大侵華戰爭,徹底征服中國;另一種意見則是認為本真正的敵人是蘇聯和美國,所以不應該在中國擴大戰爭規模,費寶貴的戰爭資源,而是儘可能就地解決,積蓄國力將來和蘇聯美國開戰。

當時前一種意見無疑是軍中的主,大多數軍高層將領如陸軍大臣杉山元、陸軍次長梅津美治郎、參謀總長閒院宮載仁親王、參謀次長多田駿等人都是持這一看法的,而後一種意見只有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石原莞爾等少數人堅持。

石原莞爾是策劃“九一八事變”的元兇,但他卻是非常悉國際形勢的務實派,而且是軍中極少數具有戰略頭腦的人。他就認為本應該全力開發“滿洲”儘量消化收“滿洲”的資源,提升本的綜合國力。所以他對挑起盧溝橋事變和淞滬事變都是反對的,更不同意擴大與中國的戰爭,他主張將華北的部隊都撤到山海關內外,再由近衛首相和中國舉行談判來解決爭議問題。應該說石原莞爾的建議非常陰險,如此一來,中國要想收回東北就將遙遙無期。但是他的意見並沒有被接納,所以當軍不斷向華北和上海增兵,戰爭的規模逐漸擴大後,他認為軍的高層領導缺乏戰略遠見,這是將本推向危險的深淵,因此於9月憤然辭職。

無疑,這個蛤蟆堆裡難得的“小青蛙”還是很清醒的,事後中戰爭的走向也和他想象的差不多,本在中國投入了近200萬銳陸軍,整場戰爭持續了八年,戰死42萬人,耗費了難以想象的巨量物資,就算沒有美國牛仔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本人的完勝,本也會在中國被一點點乾。在戰爭的後期,別說中國佔領區的軍的牛罐頭變成了雜魚罐頭,本本土狂熱的國民們其實早已經快吃土了。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