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殺手之鐧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諸君不要擔心,漢人的船雖然厲害,但它的炮程再遠,卻也打不到長崎城…他們的陸軍能上岸,他們的火炮卻上不了岸…已經獲得準確消息,並沒有發現對方的炮車…”長崎城上一名高級東瀛軍官大聲鼓舞著士氣,用手指著城下的中華志願軍:“瞧!他們手裡只有火槍!跟我們玩火槍,他們豈是對手?”應該承認,東瀛在其戰國初期,於火器尤其走火鏡(東瀛稱之為鐵炮,相當於明朝同時期的火繩槍)的製造與使用方面相當有一套。著名的豐臣秀吉火槍隊採用的三段擊戰術,在當時火繩槍
度低、
速慢等
能較低的情況就曾大敗過對手的騎兵部隊。
在王燃時空有一種說法,明朝的鳥嘴統,就是明軍在收復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佔的雙嶼戰鬥中,據繳獲的火繩槍,加以研究改進而研製出來的。
不過東瀛人顯然太容易自滿,在學習到這項技術後便坐井觀天,停步不前,並在推行“閉關鎖國”政策的一開始,第一個便與當初的老師葡萄牙人斷絕了關係。而在經歷了德川幕府三代將軍的“和平安定”生活後,一度昌威的鐵炮枝術更是直接急劇衰落。
此遊彼長,明朝自然走後來者居上,不談王燃來到這個時空後從體制角度引發的革新,單是趙世賴研製的魯密鳥統、畢憋康研製的縫髮式自生火統便已然與火繩槍拉開了檔次。
可不管怎麼說,在那名高級東瀛軍官說完後,被中華志願軍從岸邊驅逐回長崎城的東瀛軍人們紛紛扳奮起了神。
“剛剛地失利只是一個意外,現在到了長崎城下正走我們報仇雪恨的好機會!
…
他們有火統。我們有騎兵!長崎城聚集了我九州最稅的重裝騎兵!
…
”東湧軍官臉上透一滿意之,繼續說道:“諸君請想,這些漢人能有豐臣秀吉將軍的勇敢與智慧嗎?不可能!
…
我以我小泉純狼的武士名譽保徵,我們的重裝騎兵只需要幾個衝鋒便可以衝散他們…”這位叫小泉純狼地東瀛武士並沒有完全說謊,長崎的確集中了幾乎九洲全島地騎兵,雖然數目不多。只有兩千鐵騎。
但當這兩千重裝騎兵排著整齊的隊伍吶喊著衝出城來的時候,卻也讓王燃和莊子固等嚇了一跳…東瀛人的思路果然與眾不同。這個時候“先固守城池以消耗對手實力、抓住機時再放騎兵衝擊…”地戰術好象更加合理吧。
其實說到對付騎兵,不管是輕裝的,還是重裝地,王燃與莊子固等人比起豐臣秀吉更有經驗。在對付滿清以及諸如陳德、劉澤清等其他勢力過程中。他們早就大量實踐了利用三排輪換擊方式抗擊騎兵的方式。在保徵一定人數比的情況下,
能較火繩槍更高的“康禎造”再配上火炮攻擊。陸軍在野戰對抗中基本上便能應付住一般騎兵的攻勢。
在王燃等人看來,面前衝出來的這股騎兵雖然氣蝸囂張,但比起滿清八旗的善於騎,頂多也就是“一般“的水平。
時間並不允許王燃等人多想。莊子固號今聲下,幾十輛造型稍顯古怪的戰車分開陣形了上去,同時陣前地步軍也開始收縮.分小隊聚某在戰車附近…如果可以點數就可以算出,此該雙方陣欠的總人數比近似為一比一,東瀛騎兵兩千人。莊子固陸軍不算那五十輛戰車,亦為兩千人。
“哈哈哈哈…這是什麼東西?現在居然還有人用這種古代的戰車?!
“…想用它對付我們的騎兵嗎?真是太可笑了…”城樓上小泉純狼包合嘲笑的聲音響起:“我再次以我的名譽保證,我們的重騎兵只要一個衝鋒便可以將他們全部衝散…”事實證明,狼,不管是純的,還是雜的,都沒什麼信謄可言。
一個衝鋒後,長崎這股總數在兩千左方的重裝騎兵全部被殲滅,一個活人也沒能衝進中華義勇軍戰車前的一百米…這是東瀛火繩槍的有效程,至於這些重裝騎兵的倭刀
本就沒機會拔出來。
說實話,這兩千東瀛騎兵就是換成善於騎的滿清騎兵,先意外地承受了五十門火炮的密集轟炸,再面對一百
連珠統與兩千康禎造也只能是一個“死”字…武器
能的差距不是完全靠勇氣能彌補的。
火繩槍比起“康賴造”已然差了幾個等級與戴倉父子的“連珠統”更不可同而語…豐臣秀吉的三段擊據稱可達的極限速度是每分鐘至八次,而連珠統則達到每分鐘至少二十八次,
擊速度提升了近四倍,簡直就是天然的四段擊…
至於那些所謂的重裝,在採用新火藥的彈藥面前,不過是皇帝的新裝而巳。
“這新式戰車的確可稱的上是‘殺手鐧’,我還頭一次看到戰車不用拒馬槍卻讓騎兵本近不了身…周圍的散兵幾乎都不需要採取輪放戰術…”一旁與王燃一同觀看此次實驗的夏允彝喃喃地說道:“配上火炮和連珠統的戰車簡單就是騎兵的剋星…真可惜了那麼多好馬…拿來拉東西也好啊”戰車確實就是王燃的‘殺手銅’之一。當然,讓赤秋時期威行一時的戰車舊貌換新顏的主張並不是王燃到了這裡才提出來的。
明朝與歷史上的漢族政權一樣,都受到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對於這種威脅,明朝的戰爭思想卻與歷朝歷代大不一樣。雖然明朝同樣重視養馬,但是卻不是用來以騎克騎,隨著火器的發展,以車克騎的思想免費起來。
在戚繼光、俞大散、孫承宗等眾多明朝名將看來,明代戰車是有屏蔽的車和威力很強的火炮的結合物,眾多戰車組成的車營,是有足之城、不襪之馬、移動的火炮,能攻、能守、能移動,用以平原作戰對付敵騎兵完全可以彌補自己的缺點。
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戚繼光在防範北部遊牧民族時,用於克敵制勝的最重要法寶便是其創立的車騎營。用車載運火器,便於機動,車又屏蔽敵人的矢石,保護火器,從而能充分發揮火器的威力,較好地解決了重型火器機動作戰與車、步、騎合成協同作戰問題。
在這種用火器加戰車思想的影響之下,諸多明朝名將在戰車上裝備了更多、更先進的火器,提出了許多新的戰術、戰法。
可以說,當時明朝的作戰模式已徑向著熱兵器時代過渡,戚繼光、俞大獻創立的偏廂車和正廂車兩種戰車使得明朝的騎兵作用進一步的降低,而以步克騎和以車克騎成為了明朝戰略思想的主。
可惜清朝入關繼而奪得天下卻打斷了這一進程,使中國重新回到了冷兵器的時代,從這一點來說,清朝是大大的退步了…再鄙視一下清朝君主的短視…但話又說回來,誰叫人家滿清靠著冷兵器打敗了使用先進武器的明朝呢?
當然,這裡面有很多原因,有皇帝造成的,有體制造成的,有本身運用武器不當造成的…與當時的戰車本身有缺點也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