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一些心裡話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海量小说,在【小狐看書】
作者的一些心裡話水與火水火無情。
水火不相容。
對於火與水的記憶最早來自外祖母的口述。
她是一個小腳的老太太。小時候沒有上過幼兒園,是姥姥帶著我成長的,回憶小時候跟在她身邊東跑西跑,買菜、吃糖、吃冰…,那記憶實在是幸福溫馨。
姥姥愛講過去的事情,我印象中聽到最多的一是八年“跑老”歲月,開封、寶雞、火車、飛機、狼群、
驢。
還有,死在寶雞的未見過面的外祖父和小姨。
其二就是三年“沒啥吃”的歲月,飢餓、浮腫、開往新鄭郊區的食棗專列…
長大一些,搞清楚了姥姥口中的“沒啥吃”的子就是書上說的1959-1961的“三年災害”災害不災害的不是關鍵,姥姥的最大
受是“沒啥吃”那時我的姐姐、哥哥已經出生,而父親出國去盡“國際主義”義務去了,艱難的歲月給姥姥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沒啥吃的時候。”
“跑老”對她而言其實是在1938年開始的,當時我的姥爺應該是在開封鐵路工務段任職,具體幹什麼我也搞不清楚。但是最大的印象應該是天上的飛機“老
的飛機”和地上遍地的大火,家屬坐在撤退的裝著拆下來的鐵路器材的平板車上,頭上有“嗚嗚”怪叫的飛機,兩側是熊熊的大火,姥姥當時剛三十出頭,帶著我的媽媽、小姨和隨身的家當和一群家屬和難民坐在那平板車上向西、向西…向著西面陌生的未知行進,而丈夫在東面生死未卜。我不知道,我當時也理解不了她們內心經受了怎樣的煎熬和恐懼。七年後,只有姥姥和母親得以東還,安頓好母親,姥姥,這個裹著小腳的女
又返回陝西將姥爺的屍骨遷回了河南。當時聽聽,只是當作故事而已,現在想來,心中忽然覺得我的平凡的外祖母也是相當偉大的。
上小學的時候,由於住在開封,又有鐵路的便利,週
常去開封。那時的孩子沒有人管束。於是常和鄰里的小夥伴到開封機場的鐵絲網外面玩耍,粘知了、捉泥鰍,不亦樂乎。有一次點燃了荒野中枯草,那火,呵呵,差一點惹禍。
偶爾也到那個有傘塔的部隊大院裡玩。很有意思的,那些訓練器材比鐵路文化宮和公園的設施好玩多了。
第一次接觸真正的“國軍”是在上中學以後,我的一個好朋友、鐵哥們的父親,可親可敬的一位老人家。他不是被抓壯丁的,他是主動投軍的,也是抗戰爆發後。參加過淞滬會戰,想來應該是1937年的兵,開封失陷後與部隊失散,回家沒幾天,又主動投軍,當然參加的還是“國軍”因為“當時那是中國的政府軍”武漢戰役後,部隊又一次被打散,返鄉再參軍——還是“國軍”直到1944年豫中戰役,命大,平安。
再後來,當了“共軍”大概是被俘後留下的。很可親的老人,我常常在他家玩,有時還住在那裡。一點沒有當時電影裡國軍凶神惡煞的樣子。
自1937年末軍犯豫,直到1944年夏才佔領河南大部分地區,而此時,
軍基本敗局已定了。七年,北面、東面、南面三面受敵的環境,水旱蝗
替侵襲的七年,是怎樣堅持下來的?600萬直接和間接損失在戰爭中的豫人,就是這樣一個一個的人啊。
河南人說話愛說“中。”這個“中”可不是中間、中等的“中”是“中國”的“中。”這是讓一切仇視中華民族的傢伙最為仇恨的地方之一。這個“中”是中心、中央,美好、讚許、同意…,是英文中“great\excellent\wonderful\beautiful”總之一切正面、美好、偉大的意思的集合,是中國的那個“中”字。
有人居然說“那一年,河南人幫助軍消滅了20萬國軍”謊言重複一千遍也還是謊言,但是要有人反駁之,戳穿之。於是有了這本《水火中原》,也算是在全面抗戰爆發70週年的時候紀念在那場戰爭中失去生命的先人。
至於1944年豫中潰敗,後文將結合史料書之。任何時候腐敗都是一個政權最大的敵人。只不過那個時候,有巨大的外力推動,倒塌的要猛烈迅速而已。
豫人幫助軍,天大的笑話!
本人相信嗎?
這是一個以“中”為美,以“中”自豪的地方。
請大家支持!謝謝了。
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