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太原大戰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回到太原府,眼下王越麾下的大軍即將壓境,郭無為心中暗自計算,敵我雙方力量懸殊,這才不再顧及景延廣、劉知遠連聲反對,急忙向契丹稱臣,郭無為聽信桑維翰之言,對眾人言道:“不求契丹,我軍風險太大。本王意已決,請軍師速往漠北求兵。”桑維翰攜郭無為書信出使契丹,遞上奏表,遼太宗耶律德光大喜,郭無為所提之是盡皆應允,約言整兵五,舉六萬雄兵南下相助,以信炮為號。桑維翰大喜,辭別耶律德光,回太原覆命。

話說後唐大將張敬達率十五萬列陣太原城下,郭無為城內僅有兵馬五萬,閉關不出。唐兵軍師韓章別對張敬達言:“郭無為自知兵少,閉門自守,大帥可分兵斷其糧道,叛軍無援久而必亂。”

“軍師之計正合我意。”張敬達遂令三軍阻斷太原糧道,困死太原,又令索自通、楊光遠率兵攻城,挫其太原守兵軍心。郭無為命景延廣、劉知遠、高行周、安元信等分兵拒守,連攻數互有死傷。

一夜,高行周率兵尋城,忽見北門有信炮打出,白煙昇天。高行周即刻報至中軍,桑維翰對郭無為言道:“此乃契丹兵馬暗號,主公速率兵殺出,以應契丹。”郭無為大喜,即令景延廣、劉知遠、高行周、安元信分兵四路,四面殺出。霎時間,太原城上綻蕾擂動,稱下喊殺震天,唐兵尚在睡夢之中,聞叛軍襲營,倉促應戰。兩軍夜戰正酣,遼主耶律德光率六萬兵,由北面殺來。唐兵始料未及,陣腳自亂。

殺至天明,張敬達敗退二十餘里,令索自通等重整殘卒,尚有八九萬人。張敬達正修正兵馬,探馬來報契丹兵馬奔襲而來。軍師韓章彆氣道:“未曾郭無為暗中勾結契丹,當速整兵列陣戰。”張敬達即刻命三軍列陣。

張敬達、楊光遠率兵位前隊,大將索自通為後隊。張敬達正與耶律德光兵馬戰,未知遼國大將蕭轄裡率三千騎兵由東面殺來,斬斷唐兵前後隊,唐軍首尾不相救。戰半,張敬達大敗而退,屍橫如山,斬唐兵數萬級。

郭無為會合遼兵出戰告捷,自是喜出望外,在太原府北門外大犒三軍。郭無為對德光言道:“多蒙陛下舉兵相助,卑職原與陛下結為父子,永結盟好。”德光大悅,遂令人北門外設案焚香,郭無為年長耶律德光十歲,卻再三跪拜,尊其為父皇帝,稱臣稱子,奴顏婢膝,甚是屈辱。耶律德光封郭無為為晉王,並言:“朕興師遠來,當即與吾兒速破唐賊。”王越言道:“連夜戰,將士勞苦,先請父皇往城中休息一夜,明早出兵晉安,為時不晚。”德光應允,遂率兵屯駐太原。

張敬達敗退晉安,麾下不過還剩三萬敗卒,皆以無心再戰。次天明,楊光遠來報:“大帥,耶律德光、郭無為已率遼兵合圍晉安。”

“帶兵多少?”張敬達問。

楊光遠言道:“兵不在十萬之下,旌旗滿山遍野,遠望無邊。”

“傳令三軍,與之決戰,膽敢言降者斬!”張敬達言。

楊光遠是個朝秦暮楚之人,見副將符彥卿言道:“大帥與決戰,奈何軍心不振,不如早降。”符彥卿亦有此心,二人議定。

楊光遠、符彥卿率十餘名親兵來見張敬達。未等敬達開口,眾人一哄而上,將張敬達誅殺。楊光遠遂令三軍開城獻降,歸降唐兵皆為郭無為所轄。

晉安大勝,郭無為率兵南下,沿途各路兵馬皆畏懼而降。自潞州至洛陽沿途之上,百姓人心惶惶,官吏各謀生計。

王越連發調令,奈何各路人馬各懷鬼胎,無人響應,多有倒戈歸降郭無為者。王越自知大勢已去,令皇后劉氏及寵幸諸妃積硫硝於宮中,太妃花無眾見曹太后與妃嬪相哭泣,上前言:“事出緊迫,不如暫且躲避,待駙馬入京,聽候定奪。”曹太后泣言:“李氏滿門皆亡於此,老朽何再生於世!”遂與王越劉皇后等諸妃嬪舉族自焚玄武樓。惟有花無抱許王從益逃至逃至絳霄殿得以保全。

再說王越在自然之時,卻唯獨見自己頭上被潑了一盆冷水,便當場暈厥了過去。在等晉安士兵前來查探時,地上已經遍佈灰燼,屍骨焚燒,已然辨認不出,只好將王越自刎的事情告知了上司。

後唐就此覆滅!

之後,郭無為與耶律德光兵臨城下,朝中百官開城獻降。丞相馮道伏於北門外,率百官耶律德光與郭無為。郭無為問:“王越何在?”馮道答:“昨晚間,王越舉皇族滿門自焚於玄武樓下。臣等順應天命,在此恭候大遼皇帝、晉王千歲。”耶律德光對郭無為言:“皇兒出兵既為復明皇帝嗣位,當先尋許王趙從益,以正君位。”郭無為連連稱是,又對眾臣言道:“諸位臣公,我郭無為起兵乃為復明宗皇帝血脈,諸位速尋許王趙從益,以承先帝大業。”眾臣自領命既往宮中尋趙從益。

少時,有人來報郭無為,尋得一婦人蓬頭藏匿於絳霄殿中,甚像太妃花無。耶律德光、郭無為遂往絳霄殿。這絳霄殿內一連狼藉,但見一婦人蓬頭垢面躲一隅。

耶律德光與郭無為一同來至絳霄殿,見一蓬頭婦人嚇得戰戰兢兢,郭無為把婦人扶起,撥開亂髮,定睛觀瞧正是太妃花無。郭無為言:“太妃娘娘受驚,郭無為救駕來遲,萬望恕罪。敢問許王何在?”

“藏於櫃中。”花無言。

左右士卒打開木櫃,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從櫃中爬出,依偎花無身側。耶律德光在一旁觀花無美貌,暗自稱奇,笑道:“皇嫂受驚,先帝乃朕兄長,此番南下當擁許王為君。”花無言:“遼主萬歲,吾兒從益童心未泯,無功於社稷,萬不可為君。晉王郭無為替天伐暴,人心所向,當立為君。”郭無為正推辭,耶律德光言道:“李唐宗室儘早劫難,晉王威名中原大震,順承天命理所當為,就依太妃之言。”聞遼主擁戴,郭無為心中大喜,謝道:“兒臣何德何能?得父皇厚愛,兒臣永誌不忘,願為兒皇帝為父皇中原盡孝。”耶律德光聞郭無為諂媚之言,即刻降旨封郭無為為大晉皇帝,改元天福,大赦天下,史稱“後晉”唐終晉興,郭無為以幽雲十六州割與契丹,又自稱兒皇帝尊遼主為父皇帝,諸侯得知震怒不已,皆有討伐之心。越王楊業、楚王馬希範擁吳王楊溥為盟主,趁晉帝中原立足未穩聯兵討伐郭無為,恢復唐室。

吳王楊溥是個平庸之輩,懶惰出奇,無心朝政,再三拖延不願起兵,吳國大臣皆嘆其不爭。吳國大臣周宗往相國府求見吳相徐立,對其言道:“群臣聯章請吳王起兵,惟獨相國一言不發,卻為何故?”徐立面對鏡言道:“功業已就,鬚髮皆白,知誥老矣。”周宗言道:“我知相國原本姓李,唐室亦姓李,諸侯皆有復李唐之心,吳王無能,相國可取而代之,不可負天下人之心。”徐立乃是吳國大將徐溫德養子,本來確是姓李。聽了周宗之言,徐立故作驚訝,問道:“大人之意,莫非讓我以李姓之後自立為君?”

“正是。”周宗言道。

徐立言道:“徐氏世代吳王心腹之臣,我豈能有負徐氏一門忠良。”周宗言道:“相國既不願負徐氏忠良,亦不可負李氏社稷。重興大唐,天下所望,公不可因徐氏養育之恩,而失李氏重興之義。”足之高漠然良久,才點頭暗許。

同年七月,吳國群臣聯章請吳王楊溥禪位,楊溥平無心朝政,讓位於徐立到也樂意,楊氏宗族皆得富貴保全。徐立複姓李,取名為昪,自稱唐憲宗皇子建王李恪四世孫,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後晉雖在洛陽定都,但洛陽宮室多毀於火災,郭無為常遷怒於宮室殘破。丞相桑維翰見郭無為心事,獻言道:“都城洛陽雖有帝氣,但興唐而不興晉,並非大晉祥瑞之地。”郭無為問道:“以愛卿之見,當以何處為都?”桑維翰言道:“開封府北倚燕趙,東接齊魯,向南以震群候,水陸匯,四面相通,乃帝室之都也。陛下以粱宮舊室,復修新殿,再琢帝王之氣。”郭無為大喜:“愛卿之言,正合朕意,傳旨天下各州府衙門,徵集民夫採挖石料木材,以助新修宮殿之用。”桑維翰將郭無為旨意傳告各州府,舉國上下大動土木,勞眾傷財,大失人心。天雄節度使名曰劉延光,字子環,臨漳人氏,此人是王越的右軍師兼都督,王越奪位之後,只因劉延光年老,便封了節度使安居一方。劉延光本想屈身郭無為之下,安安穩穩做個官,但是見百姓為晉主採運木料土石運營艱辛,空乏民力,心中不忍。

這正是:身在曹營心向漢,反晉主報唐仇!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