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加州往事二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筆記上還寫道:“很多商行被金沙堆包圍,這些商行從運抵這裡的金沙中獲得大量租金,這筆收入達四十至五十萬美元。自1851年之後,在短短几年裡,光美國的金幣鑄造就增加了二十倍。
1853年,淘金熱達到頂點。加利福尼亞的黃金產值大量增加,從1851至1855年,美國的黃金產量幾乎佔全世界的百分之四十五。美國由此很快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金國,各地淘洗出的金沙堆滿了舊金山的倉庫。
但是好景不長,從一八五四年起,加利福尼亞的淘金熱出現降溫的趨勢。整個採金業則只好開始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採金範圍遍及整個西部地區。
在內華達、亞利桑那、科羅拉多、愛達荷、蒙大拿、懷俄明、猶他、新墨西哥等地,都發現並建立了大大小小的金礦區,使新的採金**在1859年前後再度興起,並持續到70年代末。
然而,19世紀後半期採金業的大發展,並非是重複前一時期淘金的轟轟烈烈。而是在深度上有所深化,廣度上有所擴大,即採金業的進一步資本化。
這個時期,簡直是噩夢的到來!”看到這裡,我彷彿明白了筆記主人的遭遇:“前一時期的淘金,主要表現為群眾的淺層採金、礦工及夥伴或家人利用簡陋的機械,甚至是手工,就能進行採掘;而金礦採掘轉入深層開發,需要更多的設備和更復雜的技術,這是礦工個人或群體所無能為力的。
於是,商人、工業家和銀行家紛紛組成採礦公司,並逐步控制了西部的包括採金在內的採礦區。
亞利桑那的希拉和圖森礦區。就是由一個名叫‘亞利桑那採礦和貿易公司’投資和控制的,該公司由舊金山的商人組成。我們這些貧窮的平凡人,再無喜悅可言!”看到這裡,我有些不明白姑媽為什麼對這本記著沒美國淘金熱的本子這麼看重?她千辛萬苦來到了這裡,還差點把命給搭上,難道就是為了一本記著美國往事的本子?這有些太不可思議了!
但是。接下來的內容,讓我突然眼前一亮。很明顯,這一段文字資料不是出自同一人的手筆。甚至,我發現還有一些剪報和貼紙,就像是某人為了收集某種依據,而心準備的。
我隱約覺到了些什麼,於是,我就仔細接著讀了下去:從1820年起,這裡就開始有中國移民入境。那時。也就是在1850年以前,華人在美國居留者,可謂是寥寥無幾。
然而,洶湧澎湃的淘金熱很快影響到中國沿海的廣東和福建等地區。其中,尤以廣東的四邑最為典型。
關於“金山”的傳聞,可能是發黃金夢的最重要的動力。相對與澳洲墨爾本被稱為“新金山”貧窮的中國農民把聖弗朗西斯科稱為“舊金山”這讓我突然明白了“舊金山”這個稱呼的來歷,甚至一直沿用至今。以至於這已成為中國人對聖弗朗西斯科的習慣稱呼。為了尋找生計,許多中國人透過中間人的安排。以“名為淘金、實為賣身”的方式簽定契約。他們以“賒單制”的形式來到美國,即中國人所稱的“賣豬仔”這些淘金者由珠江三角洲直運到聖弗朗西斯科金門橋下,暗中
予當地的同鄉會照看,然後前往深山裡的金礦區。
他們長期生活在荒山僻野,風餐宿。不管是初期開礦,還是以後築路或在農場工作。都是一天忙到晚,一年累到頭。
復一
、年復一年地辛苦勞作,生活十分簡樸。
即使稍有閒暇,也因語言不通和貧賤的身份而受到歧視,只能與周圍的中國人在一起排遣。久而久之。在一些美國城市裡形成了中國人相對集中的區域——唐人街。
從1849至1882年,共有30萬華人進入美國。大多集中於西部,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在初期,其中絕大部分人是為採掘黃金而來。而後來,則逐漸出現了偏移,他們主要是從事築路。
從1850年開始,第一批作為廉價勞動力的華人到達加州。他們隨即為這裡的淘金者建造了住所和家宅,受到美國人的讚譽。有一些友好的美國人說:“沒有中國人的幫助,這些淘金者很難在加利福尼亞生活下去。”在加利福尼亞等西部金礦區,華工被稱作“可以依賴的唯一的勞動力來源”!
筆記上的另一段文字記載道:在礦區、農場、工廠以及加利福尼亞的勞工中,僱用華人是最理想的。華人做的大部分工作如果用要求很高的白人工人來做,那將不能持續下去。
華人大多數只是暫居美國,工作一段時間便返回中國。而新來的中國人則替代了他們,使得勞動力不斷更新,始終基本上是青壯年男。
報紙初步估計,華人首先是在加州的礦山工作,到1862年,加利福尼亞有大約二萬華人礦工。按每人每月納四美元的開採稅計算,他們一年要向加利福尼亞政府
納近一百萬美元。假如華人每人每天花費三十美分買水,那一年就是二百一十九萬美元!
直到1880年,加利福尼亞華人的五分之一仍在礦山工作。1848至1883年,加利福尼亞開採了價值十二億美元的黃金,相當於美國同期黃金總產量的三分之二。其中,相當一部分為華人所採挖!
淘金熱帶動了加利福尼亞等地的經濟發展,而在這些發展起來的經濟部門中,華人也發揮出了重大作用。在西部製造業中,華人是主要勞動力。加利福尼亞工廠中,百分之五十的工人是華人。
當時的一位牧師說道:“沒有華人勞工,加利福尼亞的製造業一天都不能存在下去。”與此同時,華人也是西部農業勞動力的主要來源。在淘金的發源地薩克拉門託,華人農業工人佔該地農業勞動力的86%。
1893年,美國《太平洋鄉村報》評論道:“華人農業工人是專業的採摘者和包裝者。如果沒有華人,我們就難以看到我們每年的水果收穫並運往市場的。”最為壯闊的是,在受淘金熱刺而發展的鐵路修築中,逐步從金礦轉業而來的華人工人為修建橫貫美國的鐵路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當時,美國的一位當時的鐵路工程師發表文章稱:“我想提醒你們,不要忘記華工為開發這個國家的西部所做的一切。加利福尼亞的華人,對我們加州早期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與其他任何一個民族至少是同樣的貢獻。”然而,當時原本就種族主義意識濃厚的美國人,並沒有正視華人的貢獻和尊重華人的人格。
認為工作勤奮努力和待遇要求不高的華人,對他們形成了非常大的競爭。甚至是對他們的就業構成威脅,從而造成了他們的生活水平下降。
於是,那段時期,美國人對華人的排斥、攻擊、侮辱等事件此起彼伏。後來,居然形成一股頗有影響的思和勢力。
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起,美國政府也不惜動用法律來限制華人入境。後面還有一些非常不公平的舉措,和對華人的“特殊對待”就在這時,突然從本子裡面掉出了一張發黃的照片。我撿起來一看,原來和我之前所見的照片一樣。見到這照片,我不由有些好奇:難道是姑媽放進去的?
我將照片翻轉過來一看,上面竟然有一行文字:“父親,你在哪裡?”可是,這筆跡,不像是姑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