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突然之喜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海量小说,在【小狐看書

告別了父母,辭別了鄉親。為了漸老的雙親,為了年幼的弱弟,文定再次踏上出外的行程。在新的一年不知道有什麼在等待著他,有什麼在期盼著他。

文定回來正趕上正月十五的廟會,元宵節是我們民族傳統節中的大節,還頗為顯要。元宵節的得名,因其節俗活動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元”的十五夜“宵”舉行而來。

元宵節也叫“燈節”、“燈夕”因為這個節的主要活動是夜晚放燈,故名。此外,元宵節也叫“上元”、“上元節”這是從道教借來的說法。

必於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習俗在漢代就初具雛形。大致是在公元一世紀,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

據稱太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於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

相傳另一位漢室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這位漢文帝是大將周勘平“諸呂之亂”即位稱帝的,而那勘平叛亂的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後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漢文帝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且確定這天為元宵節。

不過,和這兩位漢室皇帝有關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遊玩,並無張燈、放火的記載。漢室的另一位皇帝…漢明帝則敕令元宵燃燈,從而形成了後世張燈、觀燈的習俗。

總體來說自漢朝起便有了元宵節的傳統。在許多地方元宵節佳節比節還要來得熱鬧,在廟山鎮便是如此,人們不但要張燈結綵,燃放爆竹而且還要舞龍燈。

龍燈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再於龍身內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一般是由舉龍珠的人指引,由舉龍首的人帶領著後面的諸人遊走舞動,龍燈的耍法有多種,九節以內的偏重於花樣技巧,較常見的動作有:蛟龍漫遊、龍頭鑽檔子、頭尾齊鑽、龍擺尾和蛇蛻皮等。

十一節‘三節的龍,側重於動作表演,金龍追逐寶珠,飛騰跳躍,時而飛沖雲端,時而入海破

當幾條舞龍隊伍會時的場景最壯觀。廟山十五的廟會,就是附近九里十八鄉最為重大的節之一,人們跟隨著舞龍隊伍前進,為他們吶喊助威。

我們大漢民族是龍的民族,在龍燈跳動下龍的子孫祈禱祖先在新的一年裡繼續保佑著我們。

文定是午後才趕回鋪子的,這時源生當的大多夥計也都陸陸續續的回來了。經過快二十多的走親訪友,挨家挨戶的吃喝玩樂,大家都顯得有點疲態,畢竟有時候玩也需要費很大的神和體力的。

不過好的是一般年後的伊始,他們這個行當是不會有太多生意的。

非要等到耕開始後他們的買賣才能紅火起來,所以大家還可以在鋪子裡調整個幾天。

晚上花燈燃起的時候,街面上人頭浮動,彩燈、花燈林立;歡聲、笑聲錯。各個鋪面、酒肆也大多是鋪門大開,老闆與夥計站成一排。

就連歇業了大半月的“楚妝樓”也是丫頭、老婆子、姑娘們站的整整齊齊的,原因呢,則是要接龍燈。

當龍燈隊伍舞到你鋪面門口時,如果頓足於你鋪子前面舞動,就是給鋪子新的一年帶來好的運氣。這就是叫接龍,生意興隆的意思。

往往老闆們還會準備好紅包,遞給隊伍裡專門站在一旁收紅包的人,然後回去之後他們自己再分,一般給的多,他們舞的也就越賣力,做生意的人大都相信這個。

源生當的東家章傳福,此時也和其他店鋪的老闆一樣帶領著文定他們,在鋪子門口接龍燈。

的舞龍隊伍已經過去了三行,其中有兩隊還是一起來的。連串的燈光照的鋪子門口紅紅火火的,雖然紅包送出去不少,但是東家的笑容卻笑進了心裡。

彷彿看到了來年的源生當財源滾滾,燈會也隨著這些龍燈的舞動而達到高

在這一帶還傳著這麼一個習俗,如果哪家的孩子跳起來拔了龍燈的鬍鬚帶回家,那麼這一家人來年必定是福壽安康。

所以那些龍燈無倖免的一進鎮子,龍鬚就被那些活潑的小孩拔個光。隨著那些拿到龍鬚的小孩滿意的將其給自己的家人,那些龍燈也就成了無鬚之龍。

而那些沒拿到的則窮追不捨龍首,一跳一跳的去和龍首周旋。龍首往往是徒勞無功,畢竟你躲得了這邊,躲不過那邊。除非你永遠舉高,不然只要你一放下,那龍鬚就會轉姓而去。

往年都是無一倖免,可今年好像不一樣了。有一條紅的火龍上竄下跳的始終保護好龍鬚,這條龍是第一個進鎮子的,可是在後面的三、四頭龍在頑童的追擊下變的割鬚棄袍的時候,它還是屹立不倒。

它圍著鎮子轉了半圈來到了源生當的鋪子面前,那條紅龍陪襯著那幾道氣勢人的龍鬚更是有氣魄。

那龍首還用一隻面具遮住面部的生動動作引了大群的觀眾,讓章傳福覺得特有面子。他吩咐文定道:“文定,去給他們發紅包,多給幾個呀!”引得舞龍隊伍紛紛停下來給他道謝。

待到龍燈要走之時,東家大聲的對夥計們說道:“走,我們進去,我有一個重要的決定要說給大家聽。”夥計忙往回走。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