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之死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漢朝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英勇智絕,愛人下士,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又能打仗,又有計謀,而且還能愛惜士兵。可惜,一生抱負一世武功,卻生不逢時、命運蹇楚,生辰八字很是不

公元前102年,漢武帝派小舅子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戰匈奴,召騎都尉李陵為李廣利軍押運輜重。但志向遠大的李陵不喜歡不願意,向漢武帝叩頭請命,要自帶一部人馬去鉗制匈奴。李陵原是侍中,漢武帝知道李陵的本事,覺得他有乃祖遺風,拜他為騎都尉,給他五千人馬在張掖、酒泉防備胡人。這次專門把他召回來,要他去做李廣利的部屬,也是鍛鍊鍛鍊他的意思。

看見李陵自告奮勇,漢武帝也知道李陵的心思,說你是不想在別人手下為將,那也沒有關係,但我派出的部隊多,沒有多餘的騎兵給你。李陵說不要騎兵,願意以少擊多,只要所軍五千人就可以打到單于庭前。漢武帝讚賞他的豪壯之氣,為之所動,就答應了,另外派了路博德率部在半道做李陵的後援。

李陵以五千步兵孤軍深入,出關以後在大漠行軍一個月,紮營浚稽山,和匈奴單于相遇對峙。匈奴派出約三萬騎兵圍住李陵,見李陵所部人少,立刻發起衝鋒,但李陵佈陣有方、絲毫不亂,前隊是長戟盾牌,後隊是弓箭、強弩。先是和匈奴近戰相搏,然後千弩俱發,把匈奴打退,還追殺數千人。

匈奴單于大驚,再召八萬鐵騎合眾圍攻。敵人十倍於己,且是騎兵,李陵的隊伍抵不住了,一邊打一邊南撤。一路血戰,在山谷、樹林、山下等各種地形都曾戰,擊殺敵軍數千人。匈奴倚仗人多,有時一天要打幾十仗,總是死傷眾多。單于眼見大軍連這點人都打不過,心裡膽怯,疑心李陵有大軍埋伏,準備撤軍。就在這時,軍候管敢因為被校尉所辱,忿恨投敵,把李陵沒有後援糧矢且盡以及李陵的部隊旗幟等情報都告知單于,匈奴於是全軍壓上,李陵力戰難脫,南逃時,成安侯韓延年又戰死,李陵自覺無顏見漢武帝,遂束手就擒。此時,距離邊不過百里之地,所屬五千,亡歸四百。

漢武帝本李陵死戰,得知李陵投敵,然大怒,問太史令司馬遷應該如何處置。司馬遷是李陵的朋友,知道李陵為人,說李陵轉戰千里,雖敗猶榮,“彼之不死,宜得當以報漢也”結果被盛怒之下的漢武帝處以腐刑。漢武帝后來也知李陵孤軍無援,力有不逮,派公孫敖將四萬步騎深入敵後營救。公孫敖無功而返,卻說俘虜稱李陵正在教匈奴練兵。漢武帝族誅李陵家室,事後才知那人不是李陵,而是降將李緒。李陵得知後大怒,派刺客將李緒殺死,以洩心頭之恨。

李陵自知慚愧,本想亡歸漢室再行效力,但公孫敖怕漢武帝責怪,敷衍搪,以致漢武帝盛怒之下,族誅李陵全家,使李陵後路被隔。李陵受命勸降蘇武時,見蘇武不降,甚是敬佩,說自己有負漢室,罪責通天。後來蘇武迴歸,李陵告別,說自己本想戴罪立功,保全老母,“使得奮大辱之積志”可惜全家被殺,為世人所恨,自己也無法再回去了。這些雖是舊事,只是把自己苦衷講給蘇武聽聽。後漢武帝死,輔政大臣霍光、上官桀都是李陵的舊時好友,派李陵的故人去招李陵。李陵說:“歸易耳,丈夫不能再辱!”最後終死匈奴。

古人成事,每說天時地利人和,李陵之敗,俱在與此。匈奴合11萬鐵騎圍攻,轉戰千里,死萬餘人、傷無數,仍不得勝,但軍候管敢忿恨投敵,告知李陵糧矢且盡的窘況,匈奴遂大軍壓上,以致全軍覆沒,此乃天時。年輕氣盛,不願為李廣利裨將,要獨當一面,但資歷不夠,路博德恥於為援,結果李陵孤軍奮戰,功敗垂成,所敗之地離邊不過百里,如果路博德駐軍不動,半道為援,則單于翅難逃,地利之便不得。最後關頭喪失信心,李陵半夜獨探匈奴大營,想憑一己之力殺死單于,但沒成功,回來後斬旌旗埋珍寶,嘆息:兵敗,死矣。最後束手就擒。

以今天的目光來看,李陵為人還是屬於比較正直的,但他有一致命缺點,就是機會主義的彩比較濃厚,或者用共產黨的話說,是個人英雄主義,喜歡投機。李陵本是一個志向遠大的人,並非貪生怕死之徒,但是骨氣,那種堅貞不屈剛直頑強的格,李陵還沒有,或者說還很不夠。這一點應當就是李陵的悲劇源。

《民國秋》上有篇文章,說抗戰時,有位國民黨高級將領面見蔣介石,因意見不合和蔣介石抗辯,嚴絲合縫、毫不妥協。一向剛愎自用的老蔣從來沒這麼被人頂撞過,氣得他大罵“娘希匹”那位老兄不大懂得浙江話,將“娘希匹”聽成“槍斃你”但天倔犟,依然堅持已見,最後被老蔣轟出門外。

不過,這位老兄出了金鑾殿就清醒過來,心下惴惴地坐在侍衛室靜坐發呆。正好有來覲見蔣介石的親信,一看,認識,連忙驅前懇求,盼能周旋。等老蔣搞懂原委,倒也好笑,大手一揮便即了事。這個人也可是說很有志氣的,但是骨氣就還差一點,否則本用不著害怕。

裴多芬的那首“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的意境,就是骨氣的真實寫照。五九年廬山會議,大家受命批判彭德懷。分組討論時,有個解放軍大校,師級幹部,堅持說彭德懷給澤東的八萬言書不是反黨言論,結果當場就被扒下軍裝,在那種高壓氣氛下,那位大校還能堅持己見捍衛真理,就有為了真理獻身的風骨。只可惜,槍打出頭鳥,那位大校旋即就被處決,甚至都沒有宣判。

可惜的是,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都沒有那種頑強不屈的高貴品質。總在不斷的挫折面前修訂自己的人生。西安事變,張學良扣押蔣介石,要求一直對外抵抗倭寇,但後來還是寫了不少悔過書一類的文字。他何曾不是自信,最後也苟且向人低頭。當然,有時你堅持了一生,但垂垂老矣也會同化,大約是到了知天順命的時候。蘇軾一生曲折,但晚年卻沒堅韌不屈,骨氣志氣想是都留給了兒孫。他看穿人世自有苦衷,人生將盡,而不為時勢所重,其有如何?總不能用共產黨員的標準去套他老人家吧?一句話,有骨氣的人是少,卻是這個社會的脊樑所在。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