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孔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實,識人與識己都很難。不過識己,更難可貴。也只有這樣的人,才當得起智者的名號。
東晉王衍,位居丞相,權頃一時,又是國丈,朝野上下,均以此人推崇為榮。沒有顯名的世人,常藉此君言辭揚名。甚至蠻族領袖石勒也渡對之心存仰慕。後來兩國兵,石勒,看到王衍高高大大的樣子,立於俘虜群中,神清俊朗,與眾不同。石勒仰慕中華文化已久,連忙上前,寬
有加。共聚一室,企望教誨。不想這王大人,居然說出讓中華上國做石勒子國,奉石勒為父的言辭。石勒先大失所望,俄而大怒,疾言厲
指之虛名,將之關進土屋,使兵士推倒土牆壓死其中,嗚呼哀哉。倘使石勒知道這王衍只有清談之名,借江南望族之名竊居高位而無實幹本事,也不會如此大動肝火。
其實這王衍的小人行徑也非第一次,當初,他兄弟在外造反,帶兵攻打京師,他到朝廷謝罪。在宮門遇見重臣周侯,周侯看見他們很為之擔心,甚有憂。王衍對他說,舉家百餘口皆託付與他。周侯沒做聲就進去了,但在宮內百般挽救,最後拿到王衍的開釋令,飲酒慶祝十分高興。但這人不喜表功,出來時,見王衍還在門口,周侯說,今年要是殺了叛賊,一定要拿個斗大的金印系在胳膊上。嗣後叛軍進城,問王衍,“周公可為三公?”不應,“可為尚書令?”又不應,“如此,惟當殺之耳”他還是不說話,周侯由是遇害。其後,王衍知道周侯救他,卻假惺惺說:“我不殺周侯,周侯由我而死。幽冥中負此人!”哪裡是幽冥中呢?幾乎就是為之親手所害!
人若是太幸運,則不知天高地厚,也不知自己能力究竟有多少。許多人不乏聰明決斷和豐功偉績,然而就在自知之明上栽了跟頭。比如韓信老師,人家都說了“走狗烹良弓藏”多明水呀?可這個號稱多多益善的傢伙,竟是夢中人,以為自己功高蓋世,人家不會怎麼來。結果呢?還不是斬首了事。明朝的開國丞相李善長,後來自覺功高可以蓋主,所以暗存反叛之心,結果事敗被殺,更株連九族,死於此劫者約兩萬餘人。
黨史上的高崗,原先是劉志丹手下,劉志丹當年幾乎就被整風乾掉,想想高崗又是什麼角?後來劉志丹犧牲,中央考慮陝西紅軍的功勞,派了高崗作代表去東北,更因為形勢發展迅疾,東北蔚然興起,在新中國佔據重大位置。高崗因此選派到中央,作計劃委員會主任,此職當時與內務院(即今國務院)平齊,這人於是不可一世,個人生活腐化墮落,追逐美
、貪圖權利,私下與饒漱石勾結,企圖取代周恩來與劉少奇,結果事情敗
,終究沒有好下場。
常常有一些人,一向不把別人放在眼裡,但要他親自出馬,想來又萎縮膽怯。說到底,都是嘴上英雄。還是范蠡聰明,功成名就,討了賞跑到西湖做起商賈。即或有些什麼事,舊時的底子都在,大可以擔擔干係。結果不是發起財來?宋朝的杯酒釋兵權,趙匡胤不就借的這個意思嗎?讓石守信們快活去也,也算相顧有情。這倒成就了宋朝武將無叛之事,但是宋朝集弱也由是綿亙不絕。此乃中國政權史上最為黯淡一章。
書上說阮籍即將被害時,有人來送信,他心裡只覺得對不起兩個兒子,便喃喃自語想要保全兒子的命,在旁邊玩耍的大兒子說,傾覆之下焉有完卵?毫無異
,單以此節論,其智遠身乃父。其實,阮籍在出世之前,他沉默寡言的老師就很懷疑他的將來,說道:你
質剛硬多才,難倒會有善終嗎?所以,阮籍放
形骸,傲然無物,不是真正聰明的人。
智者最大的妙處,就是審時度勢,有所為,有所不為。但他對於原則,畢竟沒有熱忱的人那麼堅決和敢於赴湯蹈火,所以古人說大隱隱於市,中隱隱於野,小隱隱於朝。
但人和人是不同的,各自的稟和
格,決定了我們做人的方式。比如,有的人知道自己是要站出來的,他如梗在喉,不說不快;有的人則是選擇退出,他覺得迂迴曲折遠勝直來直去。而有的人更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委曲自己,什麼時候要剛直不阿。只有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以中共高級官員而論,上面這一論述,以三四人經歷可以佐證:彭德懷、陳雲、劉少奇和鄧小平。
好在我自己和這些事還有些距離,所以也不大給自己擔心。從來都是這樣,說的容易,做起來——忒難。而智者,對於家庭生活還是好的,一旦扯到國家大事,想來,還是一些投降派。這就使阿刊佈所不恥。不過人家但凡自己活得高興,那裡要管身外之物的名聲?所以當今社會,小人紛紜不斷。這樣的智,充其量只是狡詐,不能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