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一章仙蹤第一少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六字大明咒?”蘭絕塵傳聲問道。

“是,六字大明咒,楊柳淨瓶傳於我的。”水漣漪應聲道。

“漣漪,你要好好參悟六字大明咒,這很不簡單,應該來自仙之界域西天極樂世界。”蘭絕塵繼續道。

水漣漪有著一顆菩提心,這是天生的佛心,註定要成就神佛,六字大明咒是為佛之髓,能夠讓水漣漪心中菩提子生發芽,最終化為參天大樹,化身為佛。

“嗯。”水漣漪點了點頭,她怎會不知六字大明咒的可怕,哪怕是她的師尊楊柳菩薩都無法習得,要知道楊柳淨瓶上一任主人可是楊柳菩薩。

楊柳菩薩自己都沒有發覺到楊柳淨瓶之中的奧妙,反倒是被水漣漪悟到了。

六字大明咒。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菩薩名除蓋障——八大菩薩之一,懇求釋尊傳授六字大明咒,釋尊雲:“我於過去世時,曾經向蓮華上如來學習此咒。”而蓮華上如來又從何處學習此咒呢?

原來蓮華上如來經歷無數世界,學習此咒不得結果。及至西方極樂世界,謁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乃請觀音菩薩傳授,當時大地震動,天雨寶華,種種神變瑞相現前。

蓮華上如來獲咒後,普度眾生無量無數。

釋尊在過去世,未成佛之前,曾得蓮華上如來傳授此咒,而成佛後,亦曾傳授此咒多次。惟當除蓋障菩薩請求傳授,釋尊卻雲:“印度波羅奈大城中有一法師,彼之法師戒行缺犯而有子,彼法師者難得值遇,能受持是六字大明陀羅尼!見彼法師同見如來無異”除蓋障菩薩於是率眾拜見供養法師,法師傳授六字大明咒之後,除蓋障菩薩以瓔珞供養法師,法師雲:“我不需要供養,你供養釋迦牟尼佛可也。”大乘道之基菩提心;唯此聖念諸佛所行道。

菩提心之善道永不離,大悲為利眾生誦嘛呢。

“證悟的思惟”在古梵文中以菩提心這個字來表示,意指為了一切眾生而證悟成佛的願心,菩提心可分為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是認知眾生皆本俱佛,但只有那些了悟所有現象之本空的人才能領會,因為這不易完全瞭解,我們通常從比較不難的世俗菩提心開始修起。

世俗菩提心也分成兩部分: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前者是發願為一切眾生而證悟,後者是透過六度的修行來實踐此願望。

換言之,願菩提心是目標的確認,而行菩提心則是達到目標的方法。大乘佛法的關鍵是無論輪迴有多麼長,願、行兩種菩提心都是為了一切眾生,而不是為了自己。

一個人要如何生起願菩提心?如何生起這種悲憫眾生的受,以發為了眾生而證悟的願望?

首先,把觀世音菩薩當做你決心為了利他而證悟的見證人。其次,試著克服只想幫助你所親近者,拒絕你不喜歡者需求的態度。

當你認知在過去多生累世中,每個眾生無一例外地至少有一世曾是你的母親或父親,這件事就有可能做到。任何眾生,即使是最小的昆蟲,也都只想快樂,不想受苦,但他們不知道痛苦源自於惡行,而快樂是由善心所生。

當你想到所有眾生無望地沉淪在痛苦中,猶如盲人失在無垠的沙漠裡,不由得會對他們生出極大的悲心。

為了進一步發展這種悲心,想象你處在地獄道中,突然間你看到父母被死神閻羅的使者拖著走;殘忍地鞭打他們;用尖銳的武器砍殺他們;用溶銅灼燙他們;並把他們放在炙熱通紅的鐵皮下壓碎。

看著他們那恐怖的劇苦,難道你不會發出強大的悲心,迫不及待地想要立刻衝去拯救他們嗎?當這種強大的悲清楚生起時,沉思一下。

你親愛的父母只是廣大無量眾生中的兩個人,為何其他無量眾生不值得你也生出悲心?

了知沒有理由不這麼做,就試著逐漸擴展悲心,先是對你最親密的朋友和親人,再對你認識的每個人,然後是整個國家、全地球,到最後對輪迴三界中的無量眾生。

只有當悲心真正達到如此廣大的程度時,才能稱做真正的悲心。

所有眾生都希望離苦得樂。

自己與其他眾生最大的不同在於數量——我只有一個,其他眾生卻是無數。

所以,自己的苦樂與其他無數眾生的苦樂相比,實在微不足道。真正重要的是其他眾生苦樂與否,此即菩提心的基礎。

我們應希望別人的快樂甚於自己,尤應希望我們認為是敵人及對我們不好的人也能快樂。否則悲心又有何用?

對一切眾生有悲心是個起點。然後,你必須能把你的希望和願力付諸行動。但如同阿底峽尊者所說的:“以發心為準。”如果你的心時常充滿利他的動機,那麼不論你外在行為看似如何,行菩提心自會照管好自己。如果你能保持願菩提心,不僅永遠不會偏離正道,在修行道上也絕對會不斷進步。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