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拔帥之論試驗火器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夕陽下,趙德昭坐車回了皇宮,在宮門口見到了軍器監魏丕,魏丕告訴他軍器監火器研究地差不多了,這幾就讓趙德昭過去看看火器是否合格。

趙德昭聞此心中一塊石頭暫時落了地,打算次去軍器監一觀,這些年研製火器一事,進程倒是進行地十分緩慢,則是宋代的冶煉技術不達標所造成的,畢竟這個時代的工藝製作水平遠遠達不到後世的要求。

魏丕走後,趙德昭步入宮門,沿著御道兩旁走過,便聽聞有幾個官員在商議今廣政殿內的一番情形,趙德昭一字不落全部聽到了耳朵中。

聞此,趙德昭心道,看來王全斌在父皇的心目中還是非常又分量的,可惜王全斌入蜀之後他不約束將士們的一番作為,卻斷送了他後的前程,看來自己要給無庸子寄去一封信,若王全斌不約束屬下,讓其行倒行逆施,殺害士卒百姓,必要之時該如何做就必須怎麼做。

不過王全斌此人真會打仗,王全斌率領五萬宋軍,六十六之內滅亡了蜀國,為趙宋王朝統一大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人無完人,王全斌之後卻放任宋軍將士在蜀國殺降士卒,國境擾民,給宋國統一蜀地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不過趙德昭要避免的就是那放縱屬下燒殺劫掠,最後還要杜絕王全斌落到被降職那樣的下場。

趙德昭穿過皇宮小道,便去了自己寢宮,立馬去了書房寫下書信,打算明通過長堂密探送往成都小羅巷口。而他也在等候南方郴州的書信。

福寧殿內,趙匡胤正在小憩片刻,今在廣政殿內,自己提議讓王全斌為伐蜀主帥之時,朝堂之上,眾位大臣面上的表情都是十分不同意王全斌作為此番出戰的主帥。

王全斌乃是將門出身,後晉初,以戰功升護聖指揮使,後周時歷官右廂都指揮使、行營馬步都校等,曾參加平定淮南,攻克瓦橋關之戰役。建隆元年,李筠起兵抗宋,王全斌與慕容延釗率東路軍配合大軍征討,升任安**節度使,建隆四年在與漢國戰鬥中,抓獲戰俘數千,攻克樂平。

在趙匡胤眼中,除了死去的慕容延釗外,王全斌此人很會打仗,只是不太約束部下,不過這完全不要緊,攻蜀乃是一場硬仗,縱觀滿朝文武,王全斌是最有力的攻蜀元帥。至於其他將士,他倒是有些忌憚,在杯酒釋兵權之後,一些手握重兵的將士都被他以各種理由調任去了敵方,趙匡胤預防的就是亂世武將重權之下,再度發生黃袍加身的局面,所以有些舊將他不敢重用,就怕做大。

不過還有一事,趙匡胤一想到手下大將手握重兵,他的心中倒是有些焦躁不安,王全斌此人唯有打仗可行,其他地方倒是值得信賴。

禮部尚書竇儀與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趙普今廣政殿內,對王全斌的意見最大,同樣是以王全斌縱容部下為由,拒絕此番王全斌為征伐蜀國的元帥。

他們怕的就是引起不穩定因素。

大宋的兵力一直都很強悍,這幾年除了軍外,這幾年一直都在開封金明池訓練水軍、觀習水戰,同時也在城外玉津園練兵馬,趙匡胤相信大宋軍的戰鬥力,同時也堅信王全斌的戰鬥力。

不過趙匡胤還忽視了一個地方,那就是大宋皇家軍事學院,這個未來培養軍事人才的地方,現如今卻在蓬發展之中,只是目前尚未看到。

夜幕下,燭火昏暗的大殿內,趙匡胤還在想出兵征戰一事,此刻,門外張德鈞忽傳魏王趙德昭有事參見。

趙匡胤眉頭一皺,看樣子今自己的兒子還要說教一番,不過也不知他心底是何看法。

“兒臣見過父皇,深夜至此打擾父皇安歇了。”趙匡胤一驚,我兒莫非今連稱呼都變了,“有何事你就說吧。”趙德昭不緊不慢道:“兒臣業已有所耳聞,今廣政殿內,竇尚書以及趙相力諫父皇切勿以王節使為伐蜀主帥,其實兒臣也是贊成王節使為主帥,只是…”

“哦,我兒也認為王全斌可為帥。”趙匡胤驚道,“只是甚麼?”

“從打仗勝負這方面來看,王節使固然是作戰威武,讓敵人聞風喪膽,兒臣相信伐蜀一戰,王節使勢必讓蜀國臣服。可是還有一句話,‘守業更比創業難’,我大宋馬上征戰天下,可若是天下一統,還用武力征服,勢必會起惡戰,人心相背。縱觀歷史,歷代統治者哪個不是武力征服天下,可是到如今那些都去哪兒了呢?我相信王節使為主帥,對伐蜀有利。可是王節使並不是完人,他身上也有缺點,比如縱容士兵殺降敵軍士卒百姓。”趙德昭頓了頓,道,“父皇不會開罪我吧。”趙匡胤聽了一下,覺有道理,他也不是不講道理之人,“你說的有理,繼續說下去。”接著魏王趙德昭隨即入內,完完全全地從整個征伐蜀國前期準備、攻打階段、戰後階段分析了一下。

趙德昭分析道:“我大宋兵馬糧秣軍械充足,將士勇猛,伐蜀前之準備倒是充足。而蜀國大山橫絕,大江滔天,攻打困難,而且天府之國,乃天下糧倉之所在,蜀國若下,我大宋豈止是多了一糧倉,另沿著長江天塹,黃金水道,我宋水師可沿江而下,揮戈江東。從戰略上而言,兩路攻擊可佳,北線突破劍門關,東線運送糧秣輜重,兩路並進,伐蜀無憂。只是戰後問題,是最主要的。而今我大宋攻打蜀國,乃是拯救水火中的百姓,兒臣就怕王節使的這個病一犯,到時候蜀中百姓則會懼怕我大宋王師,抵抗王師入川蜀,我王師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會出現危機啊。因此兒臣建議若王節使為主帥,可否挑選其他大將為副帥,節制主帥。”趙匡胤聽到皇兒趙德昭從這三方面開始說起,他一下子來了神。

趙德昭認為王全斌軍事天分極高,可約束部下哪一方面確實是做得不好,因此也需要在他出戰之時須只擁有一部分的調兵權,其次應該安置兩個副帥協助王全斌。

“崔彥進打仗還行,對待部下十分寬宥,卻縱容士兵行兇劫掠。”

“劉延讓、曹彬負責東路,也不行。”

“潘美還在郴州,呂餘慶在湖南訓練士卒。”

“李處耘現在外任,倒是顧不上。”

“…”

“石守信在鄆州。”趙匡胤眼神深邃。

“若不如趙信和萬松,這二人父皇應該信任吧。”

“趙信為霸府舊僚,倒是合適。萬松軍功不足…”趙德昭忽然記起了大宋皇家軍事學院的幾個同仁,他們的父親輩都是大宋的猛將帥將,遂提議道:“父皇,你還記得大宋皇家軍事學院內的幾個小將麼?這次不若讓他們也參入伐蜀大軍,如此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磨練。比如父皇一直稱讚的驍雄軍使呼延贊、李處耘之子李繼隆、石守信長子石保興、曹彬長子曹璨、表哥賀令圖等人,將來大宋的將士可都要從軍事學院出來的。”

“哦?”趙匡胤道,“這樣也好,此番就是對他們的一種歷練,改朕就宣佈在學院內發佈招勇令。”

“兒臣代那些學員謝過父皇了。”

“起來吧。”趙匡胤心道,昭兒啊你那些心思我怎會不知,不過後學院勢必是培養大宋將帥的地方,自從學院設立後,那些課程可都是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覺,如此教導出來的學生,知書達理、忠君愛國、愛戴百姓,這樣才會更加死心塌地為大宋效力。

“爹爹請保重龍體。”趙德昭轉過身便走了。所謂戰爭,並不只存在兩軍間的戰鬥,統一天下先武后文,今趙德昭就給趙匡胤說教了一番。

一早,趙德昭去了軍器監那裡,見到魏丕手中拿著一長筒式樣的火*槍,長管為金屬式樣製造,不過跟後世的槍還是差很多,不過有此殺器問世暫時已經足夠,火器還得繼續研製發展。

“殿下,這就是你要的火*槍了。”趙德昭從魏丕手中拿過火*槍,因為槍管是黃銅鑄造,槍柄是木頭所制,因此整個槍掂量上去有些沉重。

在此火繩槍上,分佈這一個金屬彎鉤,上面有個轉軸,可旋轉,一段鏈接金屬彎鉤,一段夾持燃燒的火繩。火門從頂部移到右側,加裝了一槓桿,槓桿頂端是一個固定一段火繩的夾子。火門上突出一個小碗狀的黃銅皿,可以盛放少許火藥,作為引發藥。在槍管的下方還有一個可供刺刃所的地方。

而且此槍還只是火繩槍,並不是燧發槍,而燧發槍的製作工藝要比火繩槍還要複雜地多,工匠們暫時還無法克服製作的困難。火繩槍的缺點較多,趙德昭暫時為了應付戰爭,也只有先行試驗火神槍,燧發槍的研發工作還在進行之中。

接著就是試驗火繩槍了。軍器監工匠們按照趙德昭的吩咐在軍器監空地上擺放了幾個專用靶子。

這些火繩全部用醋浸過。由於危險,這項任務還是給那些工匠,趙德昭在一旁指導。這位名叫李漢的匠人開始按照魏王的吩咐持槍。

火繩槍的作方式有些繁瑣,首先那名叫李漢的工匠持槍,火繩開在左肩,左手持槍,左手指間握住火繩,右手持叉架。右手將火繩槍從左肩取下…裝引藥,取出引藥罐,將適量引藥倒入藥鍋中。關上藥鍋蓋…轉槍…火藥引燃…

那名工匠措不及防,被強有力的火藥後坐力,整個身子都往後方倒去。

趙德昭叫了聲:“小心——”那火藥卻偏離了軌跡,入了門框中,在門框了擦了一下。

當時在場的幾個工匠被突如其來的槍聲給嚇了一跳,因為沒見過。

不過趙德昭卻不以為然,這火*槍更本就沒有發揮出它的威力,而且看那架勢,著實費力裝填、發的時間,又只能一發,確實不頂用。

趙德昭無奈地搖搖頭,道:“這火繩槍太危險了,作檯繁瑣,還是繼續研製燧發槍。”趙德昭接著又巡視了軍器監其他器械進程,希望在宋軍攻蜀前準備更多的攻城利器。

離開軍器監,趙德昭去了長堂,將信函由密探,送往蜀國成都,同時也打探著南方的消息,據聞秦再雄已經投靠了宋軍這邊。

ps。大約在公元905年,中國最早的原始槍——“火*槍”(或稱“火矛”)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幅細緻地繪出“槍”的圖畫出現在10世紀中葉繪在中國敦煌一幅絲綢圖上。這是一幅佛教圖,畫中如來在唸佛,妖女和她的惡魔們企圖使他分心,一枚手*榴*彈正要向他投去,同時還有一個頭上有3條蛇的惡魔在用火*槍向他瞄準。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