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三十三章閃電戰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危機爆發後,美國政fu延續自由放任政策,胡佛總統反對由政fu採取大規模的救濟措施,認為只要把失業、救濟等問題給各種非政fu的慈善組織去處理,危機很快會過去,結果使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

據當事人回憶,1只羊的售價是1美元,但送到市場上的費用需要1。1美元。大量的穀物爛在地裡,沒人收割,大批牲畜被活埋或被殺死,牛喝咖啡被倒進河裡。

金融危機是20世紀一次空前的大災難,也催生了後的變革,由於經濟危機,2萬多家美國企業投資中華帝國,極大的幫助其從被孤立的世界裡強大起來。並且經濟危機還導致了希特勒的上臺和被崇拜,殖民地紛紛獨立,新格局漸漸顯出雛形。

由於中華帝國政fu干預經濟政策,經濟蒸蒸上。中華帝國在侵略亞洲國家的同時,美英等國止向中華帝國輸送石油戰略物資,導致中華帝國經濟發展受到阻礙。於是中華帝國不得不對外擴張,中華帝國和列強的矛盾漸漸增加。

1932年夏天,德國舉行國會選舉,納粹黨一躍成為國會第一大黨。

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納粹黨掌握功架政權。製造“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取締納粹黨以外的一切政黨。世界大戰歐洲策源地形成。

1933年,德國退出國聯。

1934年,希特勒成為國家元首,集總統、總理、軍隊最高統帥於一身,加強了法西斯獨裁統治。

1935年,德國公開撕毀《凡爾賽合約》,放手擴充陸軍、重建空軍、建造軍艦。

1936年,德國開進萊茵非軍事區,進一步踐踏《凡爾賽合約》。

1938年,在靠近德捷邊境的捷克蘇臺德區,有300多萬耳曼人。一方面,希特勒利用這地區居民和德國人同一種族的關係,在那裡搞了納粹黨組織,並指揮他們不斷製造事端,要求“自治”實際上是脫離捷克斯洛伐克,歸附德國。

另一方面,希特勒叫嚷著不能容忍有人“欺侮”德國境外的耳曼人,要替他們“伸張正義”他揚言要發動戰爭,又大規模的向德捷邊境調集軍隊,擬定了“綠計劃”準備10月1為進攻捷克的子。

眼看兵臨城下,捷克政fu自然不願任人宰割,也加強了邊界的作戰兵力。兩軍對峙,戰爭似乎就要一觸即發了。在這危急時刻,最傷腦筋的是英法等國的領導人,英國首相張伯倫徹夜不眠。

1938年9月13晚上,希特勒收到張伯倫一份十萬火急的電報,電文是:“由於局勢越來越嚴重,我有意前來看你,以尋求和平解決的辦法。我想乘飛機前來,並準備明天動身。”堂堂的大英帝國首相,為何要如此迫不及待地求見希特勒呢?

原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捷克在英法保護下恢復了主權,同英法都訂有互助同盟條約,如果德國和捷克戰,英法按照條約必然捲入戰爭,西歐的戰火將蔓延開來。由於考慮自身的利益。張伯倫緊張萬分,法國首相達拉第也膽戰心驚,達拉第打電報給張伯倫,催他去見希特勒,要他“儘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第一次坐了7個小時的飛機,在慕尼黑著陸。之後,又乘坐3個小時的火車。來到德國的斯加登拜見希特勒。

希特勒喜出望外,他正為侵略捷克的事大傷腦筋。因為當時德國實力有限,準備攻打捷克的只有12個師,而捷克卻有35個裝備良的師;德國的國防軍參謀部反對侵略捷克的軍事冒險;如果英法堅決站在捷克一邊,希特勒的如意算盤就落空了。如今張伯倫登門求和,這不是現成的敲詐機會嗎?希特勒和張伯倫的談判在一間密室秘密進行。據戰後查獲的當時翻譯官的筆記透,當時希特勒大談他對德國人民、對國際和平、對德英親善的“功勞”最後,他殺氣騰騰地威脅道:“無論用什麼辦法,這次都要解決捷克境內300萬耳曼人的問題,就是為此打一場世界大戰,也在所不惜。”深怕戰火燒身的張伯倫連忙反駁:“如果元首決定動武,那我們還有什麼談判的必要?”希特勒猛然提問:“英國是否同意割讓蘇臺德區?”這時的希特勒已不是談蘇臺德耳曼人自治的問題,而是赤luǒluǒ地要求把這一地區割讓給德國了。

這一問題並沒使張伯倫大為吃驚,來談判之前,他已同法國商定,兩國絕不會幫助捷克作戰,而且決定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以求和希特勒妥協了。張伯倫慢條斯理得說:“蘇臺德區的耳曼人,在德國之內還是之外,原則上對我來說是無所謂的。”這暗示他同意把蘇臺德割讓給德國了。

9月16,張伯倫回到倫敦,當晚召開內閣會議,鼓吹只有把蘇臺德區割讓給德國,才能組織希特勒進犯整個捷克。第也愁眉苦臉地趕到倫敦。經過一番秘密的策劃,英、法炮製了一項出賣捷克的計劃:“凡是蘇臺德區耳曼居民佔50%以上的全部領土,都直接轉讓給德意志帝國”第二天,英、法兩國向捷政fu提出割讓蘇臺德區給德國的“建議”在人民的壓力下,捷克政fu起初拒絕這一“建議”英、法以解除盟約要挾,還警告如果因此發動戰爭,威脅到歐洲的利益,捷克要付全部責任。在百般無奈之下,捷克政fu只好屈從英、法兩國的利益,同意割讓領土。

1938年9月29,希特勒、墨索里尼、張伯倫和達拉第等在慕尼黑的“元首宮”裡進行會談。其實這次會談沒有新的內容,只是對已達成的易補辦個手續。

第二天凌晨1時半,四國便籤訂了《慕尼黑協定》,據協定,捷克必須從10月1開始的10天內,把蘇臺德區及其附屬的一切設備無償的給德國。捷克的兩名代表在會談前已經到來,但不許參加會談,只能在會議室外的隔壁房間裡等待著四大國的判決。

希特勒在慕尼黑會議上說,佔領蘇臺德區是他對西方的最後一次領土要求。張伯倫對此毫不懷疑,回到倫敦下飛機的時,還興高采烈地聲稱,他帶回來“一代人的和平”他對英國人說:“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我建議你們安心的睡去吧!”希特勒沒有履行他的諾言,在佔領了蘇臺德區後,他的眼光又轉向了整個捷克和波蘭。

另外一邊,中華帝國也在默默擴張著他們在亞洲的勢力。在北邊,由於十月革命之後,俄國成為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所以西方列強為了把其殺於搖籃當中,所以聯合對其發動了進攻。蘇聯人民經過幾年的艱苦抵抗之後終於趕跑了侵略者,在這期間,中華帝國以戰爭相威脅,幾乎要回了1800年以後割讓給俄國的全部土地。

在東邊,本帝國淪為了半殖民半封建國家,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受到中華帝國的干涉。朝鮮和菲律賓更是完全淪為了中華帝國的殖民地,中華帝國可以在其土地上予取予求。

1936年,德意秘密簽訂協定,加強對外侵略戰爭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羅馬軸心”

“柏林羅馬軸心形成不久,德中籤署了《中德同盟條約》形成了公開的軍事聯盟,以聯合起來實現其重新瓜分世界、稱霸全球的野心。

發動侵略戰爭,重新瓜分世界,這是德國早已確定好了的方針。1933年1月份,希特勒上臺後就著手於侵略戰爭的準備,在“大炮代替黃油”的口號下,瘋狂進行擴軍備戰,把經濟迅速推上了軍事化的軌道。

至於新興的中華帝國忽然加入協約國一方就令列強極為不解了。不過接下來中德同盟內容的公開使得英法美等國豁然明白了中華帝國的目的。

中德同盟規定,在各自的利益在受到侵害時,將採取必要的措施。中德雙方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和第三國開戰的時候,另一國將保持中立。在上述情況下,如果戰中的第三國和其他一國或數國結成同盟進行參戰的話,中德將協同作戰,媾和也將據同盟國相互間的協議進行。中德兩國不締結有害於兩國利益的其他條約。在危及兩國利益的時候,要相互通報。兩國海軍平時要加強協作,在入塢修船、補給煤炭等方面相互提供方便,並且明確表示,雙方要努力保持優於第三國的陸軍和海軍力量。

隨著德、意、中三國軸心形成,世界局勢陡然緊張起來。各國開始重新恢復海軍建設計劃。原來,中華帝國並沒有加入華盛頓海軍條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海軍強國都設計了規模和火力更強大的戰列艦,主炮口徑上升到405毫米至450毫米。由於戰列艦的建造和維護費用極其高昂,這種耗費高昂的軍備競賽在戰爭結束後顯然成為沉重的財政負擔。

192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美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四個海軍強國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也就是《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主力艦的噸位為35,000噸和主炮口徑不得超過405毫米,並規定美、英、、法、意五國海軍的主力艦即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總噸位比例為10:10:6:3。5。此外還規定了締約國航空母艦總噸位、標準排水量、火炮口徑。

該條約的規定造成各國海軍大量裁軍,大量戰列艦和航空母艦建造計劃被取消。但實際上,雖然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是為了防止軍備競賽,但在海軍假時期看似平靜的表面下暗濤洶湧。各國都在該時期醞釀擴建海軍,尤其是提升海軍艦船的技術含量和武器的威力。

中華帝國和蘇聯一樣並沒有加入到《華盛頓海軍條約》中去。不過從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生效其,直到1930年,中華帝國並沒有製造35000級別噸以上的戰列艦。

實際上,中華帝國從1930年起,就開始大量的製造航空母艦和潛艇,把其當作海軍作戰的主要艦種。至於戰列艦,二戰時期的戰列艦大多采用15或16英寸甚至18英寸口徑主炮,航速達27節以上,甚至30節以上。

考慮到各海軍強國重新開始超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英國建造了五艘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和一艘前衛號戰列艦。美國海軍建造了兩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四艘南達科它級戰列艦、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德國海軍建造了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本海軍建造了兩艘大和級戰列艦。法國、意大利也建造了新型的戰列艦。羅凱決定也製造兩艘超級戰列艦,用來當作艦隊的旗艦。

到了1936年《華盛頓海軍條約》到期,中華帝國的海軍力量已經不比美國弱,位列世界第二,引得列強深不安,不過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國已經武力展開像一戰前英、德兩國那般規模的海軍軍備競賽。

在陸軍方面,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1940年美國gdp達到2000多億美圓,但美國這時依然享受著大西洋天然壁壘的優越,陸軍只有可憐的10萬人,遍為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和1個後備預師,坦克的數量只有300多量,排在波蘭後面,勉強做個世界第八。

蘇聯是軍事實力強盛的國家,1940年其gdp達300億美圓,軍隊人數任何時期一直維持在500萬人以上,二戰末期達到了鼎盛的1200萬人,這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軍隊了。不過由於輕工業不行,蘇聯一直被貧窮所困擾,所以在二戰前期他們的陸軍在裝備上比美國好不了多少。

德國在希特勒的嚴抓下,1940經濟總量達到561億美圓,基本度過了經濟危機,軍火工業生產開始全面的運轉,其軍火產量在1939年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1940年生產坦克第二。

中華帝國厚積薄發,1940年中華帝國gdp達到1000多億美圓,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數量到第一。

無疑的,在列強當中,就戰前準備而言,深知戰爭即將爆發的中華帝國是準備得最充分的。

十月革命及蘇聯建立後,由於意識形態等原因,以英國、法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與蘇聯的矛盾ji化。到20世紀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戰略對手是蘇聯,而在東歐地區的問題上又與納粹德國發生衝突。而納粹德國向來仇視**,要向蘇聯採取軍事行動,也必須經過東歐。對蘇聯而言,英、法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意識形態衝突顯而易見,而納粹德國的崛起更是直接威脅到蘇聯的國防安全。故此,西方、德國與蘇聯三方之間的博奕與鬥爭便開始了。

阿道夫?希特勒一面聲稱要消滅社會主義蘇聯,一面又加緊準備向西方侵略擴張。面對德國咄咄人之勢,英、法一味退讓,推行綏靖政策。企圖“禍水東”1938年9月29《慕尼黑協定》的簽訂標誌著英、法綏靖政策的頂峰。

而斯大林為了保護蘇聯的安全及利益,決定放棄與英、法共同對抗納粹德國,反而與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關係,以爭取時間及空間應對納粹德國在後可能進行的軍事行動。另一方面,希特勒為了執行1939年4月3製定的閃擊波蘭的“白方案”避免過早地與蘇聯發生衝突,陷入兩線作戰的困難境地,所以也願意與蘇聯簽訂非戰條約蘇聯出於對英法等國的不信任和自己安全的考慮,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條約相當於給了德國一顆定心丸。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署,使得希特勒得以放手入侵波蘭。在這份條約的秘密備忘錄中,雙方約定沿維斯瓦河、納列夫河和桑河一線瓜分波蘭。除此之外,芬蘭、波羅的海沿岸的幾個共和國以及羅馬尼亞也進入了蘇聯的勢力範圍。

1938年3月,德國併奧地利。1939年,德國控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接著,德國就開始打起了波蘭的主意。

德國和波蘭政治上的鋒在1939年天就開始了,德國要求波蘭將分割東普魯士與德國其餘領土的丹齊克走廊拱手相讓。

為了侵略波蘭,為了保障自己東部戰略地的安全,德國專門制定了名為“白方案”的攻擊戰計劃。這個計劃制定周密,佈局細緻,從陸、海、空三方面對波蘭實施進攻。

為製造藉口挑起戰端,德國特種部門組織特工喬裝波蘭軍,對西里西亞地區戈列維茨市的電臺發動了進攻,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這支化裝了的軍隊很快的佔領了電臺,並用波蘭語廣播了向德國“挑戰”的聲明。

當天,希特勒向全德國發表廣播演說,他聲嘶力竭的叫嚷道:“無數的波蘭人侵入德國境內,在這些人中,有許多波蘭的正規軍攻擊戈列維茨市的電臺。現在採取和平方式處理的可能已經不復存在,我們只能用武力來解決一切。

1939年9月1凌晨4時45分,德軍轟炸機群呼嘯著向波蘭境內飛去,目標是波蘭的部隊、軍火庫、機場、鐵路、公路和橋樑。約1小時後,德軍地面部隊從北、西、西南三面發起了全線進攻。同時,停泊在但澤港外偽裝友好訪問的德國戰艦“荷爾斯泰因”號也突然向波軍基地開炮。波軍猝不及防,第一線飛機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燬在機場,無數火炮、汽車及其他輜重來不及撤退即被摧毀,通樞紐和指揮中心遭到破壞,部隊陷入一片混亂。德軍趁勢以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為前導,很快從幾個主要地段突破了波軍防線。

德軍突破波軍防線後,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向波蘭境腹地突進。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規模的機械化部隊大進軍。在這場大進軍中,德國裝甲兵創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實踐了他的裝甲兵理論,率領第19裝甲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開戰後,古德里安率部迅速突破波蘭邊境防線,9月1晚渡過布拉希河,9月3推進至維斯瓦河一線,完成了對“波蘭走廊”地區波軍“波莫瑞”集團軍的合圍。

由於英國和法國承諾保證維護波蘭的主權完整,9月3兩國對德宣戰。

德軍閃電式的進攻使波軍完全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境地,這是波蘭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領教“閃擊戰”的滋味。波軍統率部原以為戰爭會像以往那樣緩慢地展開,德軍會先以輕騎兵進行前衛活動,然後以重騎兵進行衝擊,對德軍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的“閃擊戰”毫無準備。

而波軍統帥部又對自己的軍事力量過於自信,並指望英法的援助,因此便把部隊全部部署在德波邊境,以為只要實施堅決的反擊,就可以取得勝利。這種毫無進退伸縮彈的部署,使波軍在德軍高速度大縱深的推進下不是被殲滅就是被分割包圍,成為留在德軍後面的孤軍,抵抗迅速土崩瓦解。英法雖然在西線陳兵百萬,卻按兵不動,宣而不戰。

9月6,波軍總司令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元帥下令所有部隊撤至維斯瓦河以東,組成維斯瓦河——桑河線。波蘭政fu當倉惶撤離華沙遷往盧布林。大局已基本決定,從軍事角度看,戰爭已經結束。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