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好事也很多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记住【小狐看書】:WWW.XIAOHUKS.COM
收費章節(36點)第一百八十一章好事也很多酷熱的八月,康熙卻難得的在早朝之上出了笑容,前段
子一連串的聖旨,不只朝臣鬱悶,下旨的康熙更是為手下大臣頻繁的請見給
得暴躁不已。
康熙九年的一甲頭三名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選出來的,對於康熙皇帝圈出來的頭三名,從主考官熊賜履到兩位副主考都未有意見。到是毓秀對於探花人選產生了些好奇。
“表哥,不是說能得選探花的人,除了學識好之外,還要一表人材,年少有為麼?為什麼今年你選的探花都有四十歲了。”佟姑娘是第一個得知今科頭三甲是誰的人,在她詳細瞭解過頭三名的資料之後,對於探花的人選有些不能接受。
不說是能當上探花的人都是少年英俊、學識出眾、文雅如玉…等等一切美好形容詞都堆積到他身上也不過份麼?怎麼她表哥選出來的探花居然是個四十歲的半老頭子,這太不科學了。咳,也許四十歲的男人放在今年可以算得上青年,年富力強,但是在平均壽命只有四十多歲的古代,四十歲說是老頭子都不會有人反駁,佟姑娘說徐探花是個半老頭子,還真是客氣的。
康熙被他家小表妹的言詞得哭笑不得,就近掐了湊到自己面前的小臉一把,嚴肅的批評道:“也不知道你這個小腦袋瓜裡沒事都瞎琢磨什麼,國家取士當然首以人品為重,次以學識,與人的長相、年齡有什麼關係?忘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典故麼。”聽了康熙的回答,毓秀默默抬頭,很是無辜的問:“表哥,你怎麼知道你選出來的士子,品德一定就好呢?是
據什麼判斷的,教一下人家唄。”康熙有種想吐血的衝動,他這本來就是非常標準的答案好吧,怎麼到了他表妹這裡,得到的回應就跟別人不一樣呢。
“其時,主要還是看學識,人品得以後當了官之後再看。”某表哥認為在他表妹面前,還是有什麼說什麼的好。
“表哥,我很好奇,國家取士與長相無關這點我認同,可是為什麼與年齡無關呢?如果有個八十多歲的老頭考中了進士,你也會讓他當官麼?難不成還要表揚一下。”毓秀黑線的想到,在乾隆時期,西方國家已經開始明白人才的重要,很多大學都已經開始建立,可是在中國呢,還在為祖、孫三代同進科場而歡心鼓舞,真讓人沒蛋也疼。
八十歲?康熙想像了一下,一個鬚髮皆白,走路拄著拐柱都打顫的老頭跟自己磕頭的樣子,他打了個冷戰,這完全是破壞大清整體的官員形象麼。
“秀兒顧慮的對,這個國家取士也與年齡有關。看來應該限制一下五十歲以上的人,就別再來參加試考了,如果真想為國分憂,可以去學堂當先生。”正是由於某表妹的奇思怪想,康熙在早朝的時候,難得出了好心情。早朝之後,便是太和殿的傳臚儀式。傳臚就是殿試以後由皇帝宣佈登第進士名次的典禮,大約在殿試之後的第三
,明清兩代的儀式都是在太和殿舉行的。
太和殿廣場到午門外,設著滷薄儀仗和彩亭、鼓吹,王公百官全套禮服站在各自的位置,只有大學士熊賜履一人立於殿外東簷下,禮部尚書站在他身邊,宣制官站在殿簷下的樂器之南,具都面向西。傳臚官也就是二甲頭一名,早在名次出來之後,這位同志就已經被為了今天的儀式被內務府和禮部的人訓了兩天,同一句話不知道重複了多少遍,就是怕他今天太過緊張動掉鏈子。
傳臚站在丹陛西階上,一臉的莊重,但是從他放在身側,已經攥緊的拳頭來看,這位心裡肯定很動。當然不可能就他一位,往下每一段都站了一位,要不從太和殿到新科進士所在的太和殿廣場,那麼遠的距離,這位喊破了嗓子,人家也聽不到。
太和殿那邊一切都已就緒,毓秀正在乾清宮裡對康熙的儀表進行最後的檢查。外面梁九功已經回話了,說是禮部官員到了乾清門。毓秀最後相了相康熙,笑眯眯的道:“都好了,您去吧。”康熙低頭親親她,方才轉身出了乾清宮,到了乾清門前匯合了禮部官員一起往太和殿而去。
康熙乘輿轎至太和殿前,在禮部官員的導引下,登太和殿御座,中和韶樂《隆平之章》響起,樂曲結束之後,階下鳴鞭三響,太和殿內的丹陛大樂再奏《慶平之章》。康熙高高的坐在御座之上,面上威嚴,其時有點走神,這種傳臚儀式他就是個擺設,只要坐在御座之上擺個威嚴的樣子,偶爾應個幾聲“準”就行,沒有太多技術含量。
他家表妹說了,天氣太熱,吃那些油膩的東西上火,今天要親自下廚做菜,不知道她做出來的東西能不能吃?萬一要是不好吃的話,他得怎麼說才能不傷害表妹、脆弱的心呢?咳,好吧,他家表妹活潑、嬌俏、嫵媚這些都對,
、脆弱離得有點遠,他只不過是有些無聊。話說,現在儀式行進到那裡了。
康熙定了定神,正好是宣制官高聲宣讀:康熙九年八月,策試天下貢式,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宣讀之後,傳臚官高聲唱讀:第一甲第一名蔡啟僔站在階下面的傳臚官依次傳唱到太和殿廣場。康熙遠遠的看到個身影從行列裡面站出來,跪到御道左側。他努力回想了一下今科狀元的模樣,唔,這位狀元今年五十一歲,年齡有點偏大,不過從卷面來看,其人長於書法,於策論上也有自己的看法,可以放到翰林院觀察一段子,正好也可以下派到各個書院去當下先生,過段時間之後再看看他適合什麼職位。
呃,今年的榜眼其時符合他表妹對於探花一位的要求的,年輕,這位孫在豐今年才二十六;有才,一般能考中頭三名的,又沒作弊的,都有真才實學;一表人材,說實話,男人只要不長得太過對不起觀眾,都可以說得上是體貌端正,再加上榜眼的身份,也稱得上一表人材。
他坐在寶座之上七想八想的,下面二甲已經宣讀完了,三甲也唱了一半,看著今年取中的朝中官員的後備人才,實在是其時有點憂鬱。每三年一次的科考選中的都是有飽學之士,可惜於民政方便都屬於官樣文章,沒幾個實用型,他還得再對這些人進行免費崗前培訓,然後還有一大部分人不以為然,實在是讓他情複雜。
等到所有進士名單都宣佈後,雅樂響起,新科進士們一起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禮,康熙神一振,苦
又無聊的傳臚儀式總算要結束了,還好這種面子上的事情三年才一次,否則他難保不會下旨更改,一切從簡。有坐在這裡兩、三個時辰的功夫人,他批多了奏摺、看多少條陳,辦多少政務…小康同志已經被太虛教導的一切都向實際出發,面子工程能省就省。
新科進士們給他們以後的頂頭上司磕完頭之後,由狀元、榜眼、探花領著,開始跟著禮部的官員們步出太和殿門的中門,再經午門中門往外走。說到這個,不能不提一句,每三年一次的科考取士,頭三名都是可以從午門正中門出紫
城的。從午門的中門
出宮這樣一種殊榮,親王和宰相都無緣獲得。想當初毓秀大婚的時候,也才從午門進入過一次,之後她就再也沒有這個待遇了。而且這個待遇還只是當時在位的皇帝取原配嫡後的時候,才能享有的。其餘的繼後了、妃子了,就算是在丈夫當皇帝之前就已經嫁了的皇后,她也不可能從午門再被抬進去一次。要不怎麼說,大清門抬進來的皇后最尊貴呢,慈禧太后那麼囂張,對於自己只是從貴人升起來的位份也是自卑的。要不她能因為她兒媳婦一句“我是大清門抬進來的皇后”而嫉恨孝哲毅皇后阿魯特式,最後連她懷孕都顧不得了,一心想要
死她。
今年的進士們開始撤退,階下又鳴鞭三響,演奏的曲目又一變,這回是《顯平之章》,康熙耐心的聽完了禮部官員的囉嗦,起駕反回內廷了。他坐在輿車上的時候還想,什麼時候禮部的各項禮儀該簡一下了,簡單大方就行,完全沒必要
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耽誤時間。
康熙全幅武裝的回到乾清宮時,裡面的襯衣什麼的都已經溼透了,他不無嫉妒的瞪著悠閒坐在那裡吃著冰鎮西瓜,看著小說的佟姑娘,“秀兒,你到是清閒,不是說今天要親自下廚麼?”已經快到晚飯點了,你的菜呢?做出來了沒?康熙換了衣服,斜了毓秀一眼。
毓秀抿一笑,“已經好了,就等著您回來擺膳呢?”康熙這邊擦了臉,換了衣服,湊到毓秀身邊這裡聞聞,那裡嗅嗅,疑惑的問:“沒有煙火味啊?”
“我也才洗了澡換了衣服,您沒看頭髮還是溼的。”毓秀拉著康熙的手摸了摸自己的半挽的髮髻。
“唔,那我就靜等著了。”其時毓秀也沒做什麼時新的菜,不過是把康熙自己種的青菜拿來涼拌了一下,再加上蒸好了撕成條的雞、鴨
、豬
,全都是放涼了,用炸好的辣椒油加上小蔥、香菜拌的,輕輕
帶著微酸、微甜的涼拌菜,再加上微鹹、微辣的拌
絲,配上水撈飯,康熙胃口大開,一連吃了三飯才停下。
洗漱之後,他滿足的啜了口茶,“秀兒今天的飯做得不錯,該賞。”毓秀隨手從桌上出一本摺子放在他面前,笑道:“您看完了這道摺子,才一起賞我吧。”
“這是什麼?”康熙把茶碗放在一邊,拿起來翻看,越看眼睛瞪得越大,最後把摺子用力一合,大笑出聲:“秀兒,這裡面寫得可都是實情”
“當然,今天您去了太和殿之後,皇莊的管事來坤寧宮回話,我特意讓他重新列好了,拿給您看的。”毓秀肯定的點頭,“管事我留下了,您若是有什麼想問的,直接問他好了。對於種田,我可是不大明白。”康熙有些坐不住,從炕上下來,習慣的揹著手,滿屋裡面亂轉,“照他所說,玉米、土豆、紅薯的畝產都很高,而且不用佔用良田,若是就此推廣的話,我大清百姓溫飽足以。”不錯,能讓一個皇帝高興的坐都坐的不住的消息,自然是跟全國人民的肚子相關的。一個國家不管你科技有多發達,不管你軍事力量有強硬,不管你國庫當中的銀子有多少,如果在你治下的老百姓連肚子都添不飽,那你也不算是個合格的皇帝,沒準還會被扣上頂昏君的帽子。若是再加上你是個外族的皇帝,那些吃不飽飯的人就更有理由造反。
民以食為天。古往今來,糧食都關係到國計民生,是歷朝歷代國王君主關注的大事,這在以農耕為主的封建社會更顯突出,農業稅是國家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之一。康熙早就知道這個道理,他一直關注農業生產,力壓商業,就是因為從商來錢快,會****大批人去經商,而不種田,沒人種田,大家吃什麼呀吃不飽肚子,老百姓自然不願意,不願意就容易接受反對朝廷的宣言,這影響太壞了。
康熙看到這份摺子如此高興的原因在於,他今年初在三個皇莊試種的作物,畝產都很高。玉米平均每畝六石,也就相當於現在的七百二十斤,而土豆和紅薯比玉米還要高一些,大約每畝為十石,相當於現在的一千二百斤。雖然這個數字放在現在不算什麼,有的地方水稻畝產也有一千五百斤呢,連低產的小麥平均畝產也有九百斤。可那是現在,有優良的種子,還有化肥催著。在三百年前的大清,水稻畝產最高者不過二石多一點,小麥甚至只有一石,廣西、貴州等地甚至一畝地都打不到一石的糧食。
相比之下,今年試種的這三種作物可以讓多少人添飽肚子,就算是在皇莊上試用,由於康熙的關注,作物得到的照顧比較多,可能畝產要相對高一些,但這個產量也足以讓康熙欣喜若狂了。再加上,他自己在豐澤園試種的新稻種,平均畝產也在三石左右,若是這些作物推廣開來,幾年過去,大部分的百姓就都能吃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