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進攻福建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所謂指點工作,不是到處走走說說套話,而是給部門、工廠提出具體的經營方案,畢竟趙巖來自二十一世紀,各種東西見得多,眼界開闊,能指導的東西多了。

趙巖到處指導工作,是為了打造一個更密的系統。

鑄幣局機器運轉得轟隆隆,隨著一聲聲的‘哐當’‘哐當’聲,一塊塊銀元隨著傳送帶送到衝壓機下面,打上一個個圖案。

直接衝壓一下,上下兩面的圖案都印了上去,一塊銀元就這麼被鑄造出來了。

而在不遠處的另外一個作坊裡,同樣冒著蒸汽機的黑煙,機器哐當哐當的衝壓著銅錢,從熔鍊廠運來來的銅板在衝壓下,一塊塊銅板也就這麼形成了。

在趙家堡,這種銀元很快進入通。

一同進入通的還有銀角、銅錢。

這些貨幣一進入市場通便受到了百姓的歡,銀元和銀角實在是太好用了,雖然成不太足,但因為大小、成分固定,因此受到歡

一塊銀元在市面上可以換到一兩足的白銀,有時候甚至更多。

而黃銅所制的銅錢則更受歡,銀行發行的銅錢顏更好看,而且更硬,做工又美,很快壓倒了其他種類的銅錢。

目前黃銅和銀元的兌換匯率是1:800,而黃銅銅錢換純銅銅錢,一文錢可以換1。2文。

而這些市面上套來的銀子和純銅,馬上被送到了熔鍊廠熔鍊,然後送到鑄幣局加工。

趙巖視察時,鑄幣局的吏員報告了生產情況“一天可以加工10萬兩銀元,1萬兩銀角,五千兩銅錢。”

“再擴大生產能力。”趙巖指示道“每天必須能生產出30萬塊銀元,和5萬兩銅錢,銀角適當便可。”鑄幣局馬上把趙巖的指示記了下來。

每天三十萬塊銀元,一年可以生產一億零九百五十萬塊銀元,也就能創造500萬兩的利潤。

銅錢方面,一天五萬兩的製造面額,一年可以製造一千八百萬兩左右的銅錢,據目前手上一千萬兩價值的黃銅儲量,23的利潤來算可以創造六百六十餘萬兩的利潤,另外八百萬兩按照12的利潤來算,可以創造四百萬兩的利潤,利潤超過一千萬兩,扣除成本,五六百萬兩是有的。

這兩項達到定下的鑄幣速度,便可以在一年內創造上千兩的純收益,而銀角方面則沒什麼要求,這東西收益多少還得看市場承受能力,一旦市場銀角太多,還是會跑回銀行裡的。

市場能接受多少銀角,就發行多少,一般來說,五六百萬兩應該沒問題。

內閣這天早上表決了一個議案,承認山東所鑄銀幣、銀角、銅錢的合法地位,並止第二方私鑄錢幣。

這個議案遭到了曹化醇、王承恩等太監的強烈反對,同時保皇黨也強烈反對,雖然議案最終表決通過。

不過數天後,陳鍾盛又表決了一個新的議案。

議案中允許崇禎鑄幣,但所鑄造錢幣必須與山東銀幣、銀角、銅錢具備同樣的質,必須成份一致,規格等同,同時必須在內閣監管下進行鑄造。

崇禎看到山東開始鑄幣,他也開始謀劃鑄幣之事。

只是山東的鑄幣水準,實在不是崇禎能夠模仿的,但做到貨幣成份、規格一至,還是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問題。

趙巖所鑄造的銀幣是銀九二,銅零八,崇禎定下的方案是銀八八,銅一二,含銀量相差了4%。

崇禎的鑄幣速度很快的,畢竟是讓工匠手工打出,很快崇禎的銀幣就出來了,很快內閣就定下了匯率,一塊趙巖鑄造的銀幣,比崇禎所鑄造的銀幣,價值上多了4分。

看到了鑄幣有利可圖,崇禎也讓皇商主持鑄幣,但內閣也派出了人員進行監管,凡於定下成分、大小不符的銀幣,不得入市場。

當崇禎的鑄幣局大規模製造出銀幣後遇到了三個問題。

第一:成本太高,他們用的是人工鑄造,自然與山東的蒸汽機無法匹敵,山東用蒸汽機,5個工人負責一條生產線,12個工人一天可以製造出1。4萬塊銀幣,平均三秒多一塊。相比之下,崇禎用工匠生產,一個工匠大概只能鑄出200塊左右,5個工匠一天只有1000餘塊銀元。

第二:不足值,百姓拒換。趙巖出的銀元比崇禎出的多出了4分銀,當然,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崇禎發行的銀角不足值到極點,雖然趙巖發行的銀角也一樣,但崇禎沒有開設錢莊進行專門的兌換,同時趙巖的登萊銀行又拒收崇禎發行的銀角。再則山東商人拒收崇禎發行的貨幣,因為兌換起來太麻煩了,崇禎發行的貨幣不僅沒有山東的美,而且還不是一樣的價值。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