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婦女主任 第215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蘇教授看著女兒終於恢復活潑的模樣,怔然之後,樂呵呵地舉起相機,拍了不少照片。

有趙柯加入,戰局再次擴大,不過幾分鐘,就開始無差別攻擊,敵我不分。

圍觀的人漸漸遭殃。

趙新山被雪球砸滅了煙,穩重全失。

趙四爺拄著柺杖連連後退躲雪,沒有目標又全是目標地罵“沒大沒小”。

妮兒被趙芸芸拉進去成為友軍,連包小雨和宋瑞這樣內向的孩子,也都拿起“武器”……

天上的雪花飄,地上的雪球飛。

前線戰事烈,大後方逐漸失守,參戰人員覆蓋六七歲到三十來歲的年齡段,百人混戰徹底打響……

戰事結束之後,各家家長揪著自家的大“孩子”、小孩子回家,喝上驅寒湯,趴熱炕頭,第二天依舊有人趴菜,付出了代價。

蘇教授和蘇荷如期離開,村裡不少人送行。

上牛車之前,蘇教授跟趙新山道:“你們村去省城買拖拉機的時候,報紙應該出了,一定要去大學找我。”

趙新山應承。

蘇教授又轉向趙柯,道了一句謝。

為什麼道謝,他沒說,趙柯也沒問。

·

975年3月,《黑省報》刊登一篇名為《防患於未然,大澇之下的“幸運兒”》的文章。

文章只佔了四分之一篇幅,講述了雙山公社趙村兒大隊在暴雨之前,挖鑿排水渠,有效防澇,保住半數莊稼的艱難過程,以及如何在災後迅速補救莊稼,補種白菜,減少澇災損失。

配圖選的是趙村兒大隊的殺豬宴。

新聞的要素之一,是具有時效

半年過去,人們對夏天那場二十年難遇、跨時一個月的大暴雨的關注度早已散去,尤其關於種白菜,半年前報紙早就大書特書,甚至措辭比這篇文章漂亮許多。

所以這篇報道一開始並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只是小範圍的討論。

直到兩週後,《黑省報》再次刊登一篇名為《把熱血灑在農村的土地上》的文章,三週後,影響力覆蓋全國的《群眾報》又刊登一篇《信仰不滅,初心不改,知青力量譜寫時代之美》的文章。

配圖都是蘇教授拍攝的趙柯和十一個知青的照片。

幾天後,《青年報》轉載,評論“人力戰勝天災”。

《紅星報》發佈文章:《不負韶華,青在農村閃耀》。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首都報》、《廣播電視報》、《滇南報》等數個報紙紛紛報道。

關於趙村兒大隊在澇災中“倖存”的故事,徹底發酵。

年輕的返鄉知青毅然決然地留在家鄉擔任婦女主任,帶領一眾下鄉知青和農民,在一個偏遠山村揮灑熱血,從茫到積極向上,不斷前進,不斷創造的故事引起大範圍的討論。

不止趙柯的名字,知青們和趙村兒個別社員的名字,都出現在報紙上。

從蘇教授的文章開始,就像他一開始設想的那樣,趙柯和趙村兒的知青們被樹成知識青年的楷模、典範,成為茫頹喪中的一支火炬,照亮著一些人的前路。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