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收藏小狐看書,防止丢失阅读进度】

………

時間恢復了!

“今天機場安檢怎麼這麼難過?”

“好像有案子吧,我看他們拿著照片找什麼呢。”

“我也看見了,似乎是幾個文物的照片,被盜了?”兩個中年人一邊跟衛生間洗手一邊閒扯著,幾秒種後,倆中年人烘乾了手,邁步走出去。

聽見衛生間沒人了,董學斌一呼氣,轉頭在小隔斷裡看了看,有個馬桶,有個裝衛生紙的地方,其餘就沒什麼了,眉皺了皺,董學斌可不想東西出什麼意外,將布袋放在馬桶上面後,他活動了活動肩膀做了做熱身,隨即從裡面反鎖住隔斷的門,踩著馬桶馬上去,從隔斷頂上一躍而下,再推推隔斷門,推不動,已經鎖住了,這樣別人看來就是裡面有人,也不會進去了。

OK!

STOP!

時間霍然一定!

董學斌推開廁所門原路返回,穿過安檢回到了大廳的那個衛生間,進了隔斷,隨後解除了STOP。董學斌倒是非得多此一舉不可的,他也想剛剛就那麼直接上飛機,可沒有登機牌沒登記護照,他也上不去啊,就算用STOP強行上了飛機,只有入境記錄卻沒有出境記錄,這難免會引起懷疑,他可不想博物館被盜的事兒查到自己頭上,他好歹也是個國家幹部。

走出廁所,董學斌大大方方地去辦手續了。

五分鐘……

十分鐘……

二十分鐘……

安檢門口終於掄到了董學斌。

安檢人員和幾個警察都看向了他,一人拿著儀器在他身上從頭到腳地探了探,儀器沒有響,董學斌也沒有行李,履帶上只放了手機錢包和護照等物,一過機器,當然不會有問題。但即使這樣,安檢人員一看他是共和國的人,還是在他身上反覆摸了摸,好像查犯人似的。

董學斌不一瞪眼,“沒完了是吧?”安檢人員並沒有摸到紙張等物,皺皺眉,就放行了。

將護照錢包收起來,董學斌瞥瞥那些配槍的警官,心中冷冷一笑,轉頭,快步直奔025登機口的衛生間。

進去後廁所有人,董學斌假裝洗手洗臉,耐心地等著,可這邊是離安檢口最近的衛生間,人是一個接著一個,源源不斷。董學斌等煩了,乾脆一念STOP,把時間定住,隨後扒著隔斷門爬了上去,跳進去,伸手一抓,布袋依舊好端端的放在那裡,安然無恙,上面的死扣也沒有被人解開的痕跡,點點頭,董學斌開門走出去,站在廁所裡他剛剛喊了STOP的位置,解除了STOP!

…時間一舒!

大家都行匆匆,也沒人會注意到董學斌手裡突然多了個袋子。

走出衛生間,董學斌拿著登機牌看了看自己的航班和登機口,是036,隨即一轉身朝西邊大步走去。安檢已經過了,後面也不會再有人查,只是下飛機時候的京城海關還要故技重施一翻才能過去,不過STOP時間很夠,這個不用發愁。走到036登機口,離飛機起飛時間也近了,不少人都排著長隊等待登記。

董學斌往休息區一坐,回味了一下這次的行程。

不容易啊,確實太不容易了。

這也就是自己,要是換了別人,別說國立博物館的防護措施多麼多麼嚴密,就算能把文物從博物館裡偷出來,就算能僥倖避開警衛逃出來,可最後也很難把東西帶出國,海關就是一道大坎兒。

好在是有驚無險啊。

直到現在,董學斌才徹底鬆了口氣,知道R國警方已經抓不到自己了。

不過……這件《雪舟潑墨山水圖》怎麼處理?自己腦子一熱偷是偷來了,可這玩意兒太燙手了啊!

賣了?

R國國寶的世界認知度顯然沒有共和國文物高,沒什麼人認,估計也沒人敢買。

扔了?

好不容易偷回來的,扔了太可惜了啊。

末了,董學斌很陰損的想到,靠,哥們兒乾脆也捐給博物館得了,麻痺,你們丫非法走私了我們的文物還賴著不還,行!那哥們兒就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也折騰折騰你們丫的!想到這裡,董學斌心情大

第408章【嚇住了!】機場跑道上。

今兒是週,回國的人很多。

航班裡,登機的人呼呼啦啦,行李艙眨眼的工夫就被擠滿了。董學斌是最後登機的一批,一看這個架勢,也不敢把布袋放到上面了,乾脆小心翼翼地抱在懷裡,找了找座位,坐到了後面一排靠窗戶的地方,繫上安全帶勒住,然後將菩薩像和山水畫的袋子輕輕擱在大腿旁邊。

忽然,座位一重,旁邊坐下了一個人。

這邊座位都比較窄,加上布袋子佔了一點地方,所以那人坐下時膝蓋冷不丁磕了董學斌腿一下。

董學斌腿上一痛,下意識地了口氣。

“喲,抱歉抱歉。”那中年人忙歉意道:“不好意思啊小夥子。”一聽對方是京城口音,董學斌就笑了笑,“沒事兒,小意思,呵呵。”穆正中把腿往裡側了側,笑道:“京城人?留學生吧?”

“留學?我都工作兩年了,過R國辦點事兒。”董學斌看看他,眼睛眨了一下,“您來這邊旅遊的?看您有點眼啊。”穆正中道:“不是旅遊,過來買件古玩的,不過沒買成。”

“古玩?呵呵,我也喜歡啊。”這個讓董學斌很眼的中年人大約四十多歲不到五十的樣子,國字臉,濃眉,覺上客氣的,謙虛的,是那種正兒八經的老北京人的格,都是老鄉,又坐在一起,董學斌閒著也是閒著,就和他聊起了古玩,不過一聊上董學斌就佩服了,穆正中在文物方面的知識非常淵博,本不是董學斌這個半吊子比得上的,唐宋元明清,一代一代的文物知識人家是信手拈來。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