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记住【小狐看書】:WWW.XIAOHUKS.COM

周赫煊笑道:“米諾斯文明,就是古希臘的前置文明,我們接下來會將兩者一起探討。”又有學生問:“老師,安第斯是什麼文明?”

“南美自生自長的古文明。”周赫煊解釋道。

不愧都是些高材生啊,立即就有學生舉手道:“老師,可現代史學界一致認為,美洲古文明起源於中美洲和墨西哥的一些地方。瑪雅文明傳播到南美洲後,才在安第斯引發了幾次印第安文明的興起。按照你剛才的理論,安第斯文明應該算瑪雅文明的子體吧?”周赫煊笑道:“你說的是七八年前的考古史學觀點,而今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表明,南美古文明是獨立發展出來的。我們從地理角度來分析,可以看出安第斯與中美洲有著天然隔絕,古代社會很難進行長距離傳播。而且,從南美的一些考古遺蹟中可以發現,南美與中美洲的古文明,早期藝術風格差別很大。”學生問:“這是西方史學界的新觀點嗎?”周赫煊笑著搖頭說:“不,是我的新觀點。”此言一出,教室裡瞬間譁然。

周赫煊居然在跟他們講新觀點,一種不被當今史學界承認的新觀點。

“你們有興趣,又有機會出國的話,可以嘗試做一下相關研究,說不定可以證明我的觀點。”周赫煊笑道。如今史學家和考古學界對南美文明的研究,還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階段,只要堅定決心去做實地考察,很容易就能出成績。

周赫煊接著往下講:“原始社會和文明社會之間,有什麼區別呢?它們的區別不在於有沒有制度,因為制度是人和人之間表示個人關係的手段,在所有的社會類型裡都有。社會分工也不是本區別,因為原始社會也有酋長、巫師、工匠等分工。在我看來,原始社會與文明社會之間的本區別,是模仿的方向。原始社會,模仿的對象是老一輩,是已經死去的祖先,傳統佔據最強勢的地位。而在文明社會,人們模仿的是富有創造神和成功的人物,社會沿著一條變化和生長的道路前進……”隨著周赫煊越講越深入,臺下的好些學生已經腦袋發暈了。

因為周赫煊講課的內容,並非線歷史,也並非常規的歷史研究,而是從哲學的角度來思考分析歷史和人類文明。

有些學生腦子犯糊,聽得昏昏睡;有些學生則兩眼發光,聽得神奕奕。

這是一堂非主的歷史課,跟當下歷史學界的任何研究都不同,它就像一道閃電從漆黑的夜空劈出。

“好了,差不多快要下課了,”周赫煊最後笑道,“聽不懂不要緊,反正這是選修課,你們就當我在胡說八道。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回去慢慢思考,說不定對你們的學術研究有所啟發。”下課之後,周赫煊直接走人。

卻有幾個學生將他圍住,其中一人說:“周先生,能借你的講義抄下嗎?剛才聽課時,有很多內容記不清了。”

“可以,下次上課時再還我,”周赫煊把講義遞過去,問道,“你叫什麼名字?”那學生答道:“我叫吳金鼎,山東人。”周赫煊:“……”靠,怎麼隨便一問都是牛人物啊。

吳金鼎,中國“龍山文化”的發現者和命名者。

最恐怖的是,吳金鼎此時雖然還在清華讀書,卻已經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對龍山文化進行考察研究了。

吳金鼎說道:“周先生,我今年4月份路過山東章丘縣龍山鎮的一處遺址,在那裡發現了許多黑陶器。陶器澤烏黑、表面光滑,樣式極為美,我覺得應該是史前遺物,但它又跟已知的仰韶文化有所不同。”周赫煊隨口說道:“或許它跟仰韶文化一樣,是中國古文明的又一源頭。”

“我也是這麼想的,”吳金鼎動道,“我的導師李濟先生,正在向學校申請考古經費,只要經費批准下來,就可以進行大規模發掘工作。”

“祝你們好運!”周赫煊笑道。

龍山文化啊,那可是中國考古界石破天驚的發現,周赫煊也算是見證歷史了。

第259章【惱騷】周赫煊走出教室,居然頭碰上清華校長羅家倫。

羅家倫笑呵呵地跟他握手道:“周先生,我站在外邊聽你講了半個小時,講得真好,我這次請對人了。”

“原來羅校長是來檢驗我教學水平的。”周赫煊開玩笑道。

羅家倫的話並非恭維,他本人就是學歷史和哲學出身的,如今還兼著清華歷史系主任。同時,羅家倫遊歷歐美多國,輔修文學、教育、民族地理學、人類學等等。

周赫煊剛才在課堂上講的內容,估計羅家倫比那些學生聽得還更明白。

羅家倫笑道:“從哲學的角度來闡述人類文明史,周先生的學術見解令人歎為觀止啊。其中涉及的知識門類之多,令我這個學歷史、哲學和人類學的深汗顏。”周赫煊隨口提道:“剛才有個叫吳金鼎的學生,說他在山東發現了史前遺蹟,正在申請考古發掘經費。我覺得這個活動可以支持,說不定就是個大發現。”羅家倫想了想說:“我會認真考慮的。”歷史上,羅家倫一直沒批這筆考古經費,拖了兩三年,最後還是中央研究院與山東教育廳聯合進行考古發掘的。

那可是龍山文化啊!

後世通過DNA研究比對,發現龍山文化的遠古居民,其Y染體與現代漢族的主題部分完全一致。單從Y染體O3來看,中國各地漢族人類中,至少有60%-70%來自龍山文化。

也即是說,大部分現代漢族人,其實就是遠古龍山文化的直系後代,5000多年來一直沒有變過。

龍山文化的廟宇和器物中,有大量的花朵圖案(主要是玫瑰花),被考古學家們猜測為跟“華(通花)”部落有關,很可能就是華夏文明中的“華”。後續的各種考古發現表明,龍山文化跟傳說中的堯、舜、禹時代有關聯。

這種能揭示中華文明源頭的考古發掘,當然是越早進行越好。章丘龍山鎮那邊的遺蹟,許多已經處於天狀態,說不定就有當地農民把遠古黑陶器物搬回家做醃菜缸。隨便打壞一個,都是難以接受的損失啊。

周赫煊說道:“羅校長,我真的希望能夠早發掘遺蹟。因為從吳金鼎同學的描述來看,那邊很可能就是遠古遺蹟,說不定還是咱們中華文明的源頭。”

“這個嘛,”羅家倫為難道,“山東現如今還很亂,土匪遍地,軍閥也沒有剿清,現在過去考古恐怕會有危險。”

“無妨,”周赫煊說,“我可以幫忙聯繫山東省政府,由清華和山東雙方一起進行發掘,你看如何?”羅家倫頭疼無比,他想不通周赫煊為這麼在意考古,敷衍說:“我再想想。”

“有什麼好想的?”周赫煊假裝生氣,“羅校長要是不同意,那我這個教授也不幹了。”羅家倫狂汗,反正清華賊有錢,也不缺那幾個。他想了想終於點頭道:“行吧,我先撥3000元考古經費。如果有重大發現,我到時再追加款項。”

“那就說定了!”周赫煊高興起來。

籍時如果有空的話,周赫煊也可以去考古現場轉轉,親眼見證龍山遺址的發掘,想想都有些小興奮。

事不遲疑,周赫煊當即拖著羅家倫去找李濟,張口就說:“李教授,羅校長答應撥款,去發掘章丘龍山鎮的遺址了!”

“真的,那可好。”李濟頗為高興。

當然,李濟此時完全沒有預料到,等待他的將會是多麼偉大的考古發現。

周赫煊初次來到清華時,結識了梁啟超、王國維、陳演恪等大師。可惜當時李濟正在野外考古,一直無緣得見,今天遇到了自然要好好聊聊。

等到傍晚時分,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三人被叫上,大家一起下館子喝酒。

因為周赫煊的提醒,王國維的長子沒有病死,他也沒因此跟親家羅振玉鬧翻,自然不會想不開去跳水自盡,現在還活得好好的。

酒桌上,王國維嘆息道:“猶記當初,國學研究院的諸位同僚齊聚共飲,現在卻各奔東西了。世事無常,變幻莫測。”曾經輝煌一時的清華國學研究院,其實從去年已經停止招生了,今年勉勉強強只招了幾個。

至於國學研究院的那些大師,梁啟超因病辭職,久居天津租界;梁簌溟去了廣東當中學校長;吳宓更有意思,直接沒教書了,在周赫煊的《大眾》副刊當主編。

前陣子周赫煊南下時,苦於《大眾》副刊沒人管理——沈從文才情有餘,管理能力不足。他拜託胡政之幫忙請人做主編,誰曾想,居然把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創辦者吳宓請來了。

吳宓願意接受《大眾》副刊聘用,主要還是他在清華不得志。辛辛苦苦創立的國學研究院,規模一減再減,教授們各奔東西,他留在清華覺難受,乾脆辭職走人算了。

趙元任也在酒桌上發著惱騷:“咱們新來的這個羅校長啊,真是不得了。規定每天清晨六點半早,學生們起碼六點鐘就得起,週末還要搞什麼野外軍事訓練。我手下的幾個得意弟子,週末連跟我一起去採風的時間都沒有,這還做什麼學術研究?乾脆全都去當兵算了!”

“哈哈,”李濟同身受的苦笑起來,“我還不是一樣,軍事訓練佔用了大量時間,學生們連我佈置的功課都難以完成。”王國維安道:“知足吧,他至少沒讓老師們背誦三民主義。”此言一出,眾人忍俊不

羅家倫真的是太損了,硬生生的給每位學生增設三民主義課程,引起師生們的強烈反

額,這算是民國版的思想政治課。

馮庸大學那邊雖然也是軍事化教學,但真正說起來比清華要輕鬆得多,至少沒規定什麼時候吃飯和睡覺。

一頓飯吃下來,幾位大師輪番對羅家倫進行吐槽。

周赫煊從他們口中得知,羅家倫上任不到一週,已經辭退了20幾個教員,相當於整個清華教員數量的五分之一。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