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2023年6月6序章·天海渦漩與鐵鎖連舟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關於社會的歷史。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社會這個詞的理解也在不斷加深。人們以集體狩獵的原始部族為起點,走過刀耕火種的奴隸社會,來到男耕女織的封建社會。又從被厚所蒸汽驅動的近代社會,最終走到光與電所刻蝕出的現代社會。可以說,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逐漸在空間和各種關係上逐漸走近,這就是社會的發展趨勢。

每個時代都有它獨一無二的特徵,有美好,也有悲哀。哪怕是物質生活極度匱乏的原始社會,也會有人歌頌它形式上絕對公平的公有制社會所帶來的的美好吧。而在這個時代,同樣如此。人們在享受著豐富物質資源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正以自由為名肆意侵犯他人的權利,受到來自周邊人有形或者無形的侵害。

而驅使他們這樣做的,則是需要。人的需要有大有小,有強有弱,不一而足。有的人擁有強大的力量,那麼,他滿足慾望很多時候就可以通過合法的方式,哪怕他的最終目的並不是那麼光明。如果人的力量太小,那麼很多時候他只能通過不合法的手段滿足自己的慾望,哪怕他們的需求是正當的。

為什麼總有人覺自己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呢?因為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社會形態,人們滿足需求的訴求都是永恆不滅的,就像一個漩渦,將人牢牢的引住。漩渦的中心,是人們都在渴望著的東西。權力,名聲……或者別的什麼。不管人們對這些東西的評價如何,它們就在那裡。別人通過自己的力量,追求這些東西的同時,也會對周圍的人造成影響。

也就是說,弱者所遭受的不公命運的來源,其實並不是無跡可尋的。既有他們本身的因素,也是周圍的人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賦加到他們身上的結果。別人追求慾望的過程中所用到的方式可能會對你造成影響,也可能會對你造成很深的傷害,而他們本身卻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或許只是無心之失,可是,卻深深地傷害到了自己。

然而,如果把人類社會各種行為的源全都比喻成一個普通的漩渦,不免有些籠統。事實上,哪怕有些人不願意進入漩渦中,他們也無法遠離。除了被引力所束縛以外。漩渦也會向外拋撒一些東西,引著他們。就如同黑裡也會有物質向外逃逸一樣,這個由規則和約定成的漩渦的中心也會向外拋撒出一些東西,那些如同星星一樣閃閃發亮的光點。這些人哪怕不願意進入漩渦,或者說不肯深入,他們也無法忽然這些近在眼前的珍寶。如果這些微弱得猶如星光的光點被那些遊離於漩渦邊緣的人找到了,那麼這就是屬於他們的,簡單的幸福吧。這樣,他們就更無法完全脫離社會而存在了。

哪怕一個人無慾無求,什麼都不要,他周圍的人也會用各種關係將他束縛住。這種關係,叫做責任。

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因為他需要得到認可,不管是物質上還是神上。各種人際關係約束著他,各種需求羈絆著他。

比如說一個人想要隱居,那他不光要考慮到自己的生活,還要考慮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如果他拋棄了一切獨自生活,拋棄了需要養育的父母兒,拋棄了除了自己之外的一切,那他就會被社會中的人所唾棄,被剝奪了“人”的身份。如果是因為一己私利,那他就是自私自利野獸。如果他是為了真理而捨棄了周圍的人,那他則會被神話,成為“偉人”或者“賢者”。卻依然會和社會分離開來,不被當做普通人類社會中的一員。

發```新```地```址5m6m7m8m..c()m無論是古之先賢,還是亂臣賊子,大抵都是如此。古時候的先賢們苦苦追求著世間終極的規律,那就是在探尋“真理”,那就是他們最大的需求。比如聖人孔子,在禮崩樂壞的時代中四處遊說,想要拯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黎民蒼生,重新建立一個和諧美好的農耕社會。於是他周遊列國,向各個國家宣傳自己的學說。雖然收效甚微,可是他卻把這當成自己的使命。最終,他數十年如一,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直至生命的盡頭。

他的學生將他的言行記錄下來,繼承了他的遺志。因此,儒家這一學說逐漸得到完善。在封建社會不斷完善以後,最後慢慢被世人所接納,成為影響華夏最深刻的學派之一。

孔子只是上古先賢的傑出代表之一。而時光長河浩渺無際,又有多少先賢為華夏的黎民蒼生追尋真理,燃盡了自己的一生,連名字也被時光所消磨,不為人知?但是,這些已經不重要了。天上的星星不知凡幾,我們很難全都說出它們的名字。我們所能知道名字的先賢,或許只是歷史中出現的十分之一二罷了。不過那又怎麼樣呢?他們對世人的貢獻,已經超脫了生命本身,覆蓋到了整個社會之上。因此,他們的追求則被稱為理想。最後他們被世人所推崇,昇華至普通社會之上,共同組成了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如同星海一般耀眼。

而另一些人,他們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之私,將自己的慾望強加於其他人之上。據情節嚴重程度不等,人們也會對他們做出不同的評價。最嚴重者,就是為了一己私利而背叛國家和民族的人。他們大多被稱為漢,被世人永恆唾棄。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遠的沉淪在地底。

但是無論先賢也好,漢也罷,他們都是從普通人之中走出來的。古人常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意思是隻有自身具備了足夠的條件,才能夠伸張自己的志向。只有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滿足,才會更好的回饋社會。

猶如盤古開天地的故事一樣。在原始社會時期,人的需求大多比較基礎,人們的關係也因此比較簡單並且混沌一團。無非是希望有一處棲身之所,能夠時常溫飽,部族能夠延續下去等,再無其它。舊有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後,到了後來,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拓展,就促進了新需求的形成。猶如太陽和月亮,在一次次的替中推動著時代的前行。有的人追求全體社會共同的幸福,併為此燃盡了自己。他們被世人所推崇,他們的需求也就開始綻放光芒,升上天空,成為了長明不滅的月星辰。

而那些為了自己的私利而犧牲其他人的人,就如同濁氣一樣下沉。最終他們被沉到地底,形成汩汩動慾望的熔岩,被牢牢的錮在地底,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外洩。而絕大多數人,都是處在中間的普通人。他們的需求層次有的高一點,卻達不到發光發熱的程度。有的需求層次低一點,卻也不會如相柳之血一樣荼毒四方。

於是,這就形成了我們所處的世界。上之極有月星辰,下之底端有熔岩淌。而更多的則是或高或低的普通人。他們的需求因心而生,因時而變。因此也就有了風火雨雪,有了我們現在所處的光怪陸離的世界。

發```新```地```址5m6m7m8m..c()m需求產生了我們所處的世界,那不可捉摸的命運,也就在其中悄然。

那麼,到底什麼是命運?古人認為,命運就是天的意志。天是無上偉大的存在,在傳統的農耕社會里,天為生靈之父,地為萬物之母。人們歌頌光和雨,敬畏風與電。那時候,天意就是不可抗拒的命運。或許也有英雄人物對抗命運,也有傳說中的仙神試圖擺脫宿命,可是成功者寥寥。

可是,天既然無情,那為什麼會賦予人們不同的命運呢?沒人知道。

走入現代社會以後,科學的進步讓人們瞭解到了自然運行的規律,於是天不再神秘。人們推翻了天,認為人定勝天,科學總結的自然規律取代了“天”,成為命運新的代表。

然而,對於科學也無法解釋的存在,人們依然用神秘來解釋。科學取代了神明的位置的情況,或許也只是暫時的。說不定在物質生活極度發達的未來,人們可以窮盡自然界的絕大部分規律,將自然規律也打下神壇。到那時候,人們或許會再一次審視自己,將人的思想取代自然規律的位置,放上神秘之巔,成為宿命和命運的代名詞。

所以說,需求是人類社會形成的基礎。宿命啊,命運啊,不就是由這些東西組成的嘛。在人的認識有限的時候,命運和宿命到底是什麼,沒人能說得清楚。就像夜空中的撒下點點的星光,能知到的,永遠只能受到千萬年之前的遺留下來的,同樣寒冷的溫度。不過有一,這個情況得到了改變。貪婪的人們啊,總是喜歡將自己無法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從別人身上獲取。正是因為這樣,這個世界上的人們才會走到一起吧。如果自己本身的努力無法達到目的的話,就會通過其他人,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些東西,大家都想要。

大家都採用了同樣的方式。那麼,也就產生了共同的約定。這樣大家都認可的規定,或許就是規則吧。有的規則是為了得到普遍需求而且正當的東西,所以,道德和法律之類的東西應運而生。而有些時候,一些東西並不是那麼正當,但是人們仍然有需求,於是就有了隱形的規則。而有些人,追求的東西和大眾不一致,那麼他們就會這漩渦中的引力所制裁,作為他們超越規則付出的代價,不管他們出於什麼目的。

人在社會,哪裡會有絕對的自由呢?再比如說,在整個社會,無論是底層還是頂層,都遵循著一個“長”字。其實這一個字有很多的類型。有簡單的,比如“家長”,代表著家庭中的權威,除此之外還有師長,代表著在教學活動中的權威。甚至會長,市長等等,不過他們代表的不僅僅是經驗的提供者,更是“關係”的維持者,秩序的維護者。

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人類社會所形成的這些規則和引力,對人來說就像一條條黑的,就像鎖鏈一樣的東西。哪怕是遊離於漩渦之外的人們,也會被這些鏈條所牽引,使得他們不能完全脫離漩渦而獨立存在。

所以說,有些人被社會中被傷害過的傢伙,明明想要脫離所有人,想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卻做不到。他們總是不自覺的,想要給周圍的人和社會一點溫暖,同時也想收穫一些別人等價的回報的溫暖作為換。不過,那些沉於漩渦中心並且已經身處漩渦之中的人啊,就像就像在蛛網上苦苦掙扎的昆蟲,他們都已經自顧不暇了,又怎麼會給你帶來溫暖呢?就這樣,一次次付出,又一次次受到傷害。一次次心灰意冷的離開,卻又一次次忍不住接近,付出,最後再次受傷。週而復始,直至生命的盡頭。這就是這個時代,遊離於漩渦之外的人所受到的,來自命運的嘲吧。就像一粒火星,想要融化眼前的冰山一樣。靠近了,釋放了自己所有的熱量,最後熄滅了,被自己用體溫所融化的水重新冰封。

那麼,就將心中的美好寄託在一個對你好的人身上吧。兩個想要取暖,都想要奉獻並得到回報什麼的人走到一起。或許,這樣才能擺脫命運的嘲

就像一次無法回頭航行,在名為天空的海洋中,在名為社會的漩渦裡,尋找自已想要的東西。那麼,你又是為了尋覓什麼呢?是金錢?名聲?亦或是權力嗎?大到凌駕於各種規則和法律之上,依照自已的準則,在萬人景仰中改造這個世界。小到為了一份體面的工作,在充實和滿足的勞動和付出中過上自已想要的生活。

有豁達者,認為人生旅途的終點就是自已生命結束的時候,在旅途中有新的收穫,新的體驗,就足夠了,不需要刻意去追求什麼。當然,也有人認為人生就應該有所收穫,不管使用的方式是否得當。自已,天生就應該擁有一些東西。那麼,你的答案又是什麼呢?

還有一個問題。在這個世界裡,有這樣多的旅者,他們,或者你們,難免會碰撞在一起。是擦肩而過,亦或是是結伴前行,都取決於你。不過,無論怎麼樣,你都會和周圍的人產生集。不管是利益上的,還是情上的。或許,社會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吧。每一個單獨的個體的一生,都像在泛舟前行,通過這樣那樣的關係連結在一起,也就有了社會,如同鐵鎖連舟那樣被各種關係所連結在一起的社會。哪怕你不願意這樣,斬斷了和周圍小船的鎖鏈,那麼你又能獨自漂泊到哪裡去呢?所有的小船都在往一個方向前行,又有多少空間可供你輾轉騰挪呢?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沒有了選擇的餘地。和你相遇的小船,並不都是一樣的。有的船對你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在這場漫長的航行中,有的船還是初次踏上路程。還沒走多遠,就已經被猛烈的風暴吹到了不為人知的角落裡。然後擱淺了,動彈不得。而有的船卻早已是輕車路,只是回到港口更換船帆而已。在遇到因風暴而擱淺的時候,大船給了小船必須的幫助,小船要跟著他航行嗎?或許這一艘船的重要,要遠遠超過你周圍的小船。雖然我們無法脫離這個社會獨自生活。但是,我們或許還是能夠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做出選擇,不是嗎?那麼,是否應該去爭取一下呢?

不過不管怎麼選,在追求著什麼,人們都希望自已所做出的選擇不留下遺憾。有時候,在自已在意的人和整個社會之間,如果要做出選擇的話,是很難的。或許,會有什麼的事情會讓雙方發生衝突也說不定。就接下來的故事,就是這樣的。兩艘本不應該走到一起的小船,就這樣靠到了一起。他們,又會做出什麼選擇呢?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