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24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五)二十年代,名道士寇謙之才建立起來正式結構。北魏帝國皇帝拓拔燾、宰相崔浩,都是虔誠的道教徒。因之北魏帝國遂成為一個道教帝國,皇帝登極時,都採用道教儀式,由道士祝福。佛教在中國從沒有達到過這種頂峰。
信仰都具有排他,佛道二教必然的要發生衝突。本世紀(五)四四六年,正是杏城(陝西黃陵)民變的次年,拓拔燾駐軍長安,在佛寺中發現武器。這是一個很好的藉口,他立刻指控佛教徒跟杏城變民領袖蓋吳,共同謀反,下令全國(這時他已統一了北中國)焚燬所有的廟院。和尚尼姑,不論老少,一律處斬。這場屠殺,是佛教史上著名的“三武之禍”的一禍(拓拔燾號稱太武皇帝)不過拓拔燾的孫兒拓拔氵壑卻信奉佛教,四五二年即位後,佛教即行復興。——三武之禍的其他二禍:一、下世紀(六)五七四年,北周帝國第三任皇帝宇文邕(號稱武皇帝)
佛。二、九世紀八四五年,唐王朝第十八任皇帝李炎(號稱武宗皇帝)
佛。但第二次沒有
血,第三次則道教以及當時盛行的其他宗教,如景教、襖教等,同受惡運。
在南中國,佛道二教沒有引起政治干預。二教在民間各自發展,各有相當成功。道教的五斗米派得到廣大群眾信奉。佛教則出現一位傳奇人物——釋法顯。
道教是中國宗教,經典在中國。佛教是印度宗教,經典在印度。而佛教派系之多和經典之多,在世界各宗教中,高居第一位。所以那時中國每一位高僧都盼望能到釋跡牟尼誕生的聖地印度,尋求原始經典。釋法顯是後秦帝國人,於上世紀(四)最後一年(三九九)從長安出發,經過西域蔥嶺,進入北天竺(北印度)北天竺對佛經只有口傳,沒有文字記錄。於是再向南行,於本世紀(五)四o四年,即鳩摩羅什到長安的次年,釋法顯也到了中天竺(中印度)學習梵語梵文。六年後(四一o)釋法顯攜帶十一種佛經,從師子王國(斯里蘭卡)乘船返國,他本打算先去廣州,不料在海中遇到颶風,於四一四年,竟把他的船吹到廣州以北兩千公里外的牢山(山東青島)牢山屬青州(山東青州)管轄,青州那時尚是晉帝國的領土,釋法顯無法回到後秦帝國首都長安,只好到晉帝國首都建康(江蘇南京)釋法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外國留學生,而且最為成功和最有貢獻,當鳩摩羅什在北中國翻譯佛經時,釋法顯在南中國也翻譯佛經。
因為譯經的緣故,佛教對中國文化,有劃時代的影響,中國不但收了新思想——士大夫仍然在清談,但已改變了內容,從前是談老莊,現在則談佛。而且迫使中國的方塊漢字,第一次暴
出它的缺點:字彙貧乏和音節單調,梵文表達出來的很多事物,包括思想和意境,漢文往往不能表達。於是大量新創的字彙產生,如“菩提”、“涅槃”、“剎那”之類,純是梵文的音譯,為漢文注入新的血
。因譯經而創造出的新文體,即半文言半白話的混合體,對中國文字更是一個很大的衝擊,使得下世紀(六)之後,白話文終於脫離文言文而單獨出現。若干高僧不能書寫,只能口述,一些沒有受過官僚專用的文言文訓練的門徒,將他們的談論,用樸實的文體記載木來,遂成為一種格言式的“語錄體”——這種語錄體以後被儒家學派廣泛採用,它的妙處是,只需要片段的言語就可造成一個學者,不必辛苦的去建立思想的和邏輯的謹嚴體系。在言語上、中國人受方塊漢字的拘限,不能向多音節發展,而單音節必然的產生大量的同音字,大量同音字的漢字,只宜於用來書寫,不適合用來宣讀,而佛經是需要向聽眾宣讀的。形勢促使他們改用白話文外,又必須在音調上補救。前面所提到的那位為保衛士大夫門第而戰的沈約和他的朋友,
據梵語的啟示,為中國的方塊漢字,定出四聲——平上去入,中國言語在音調上遂比以前豐富亅亅亅30.第三十章:大分裂時代結束本世紀初,南朝南齊帝國亡於兵變。南梁帝國代之而起,又被內憂外患所迫,萎縮成為北朝的附庸。陳帝國又代之而起,割據局面遂到尾聲。北朝北魏帝國在民變中凋謝,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不久,東帝國被北齊篡奪,西帝國被北周篡奪。而北齊又被北局併
,北周帝國接著又被它的皇親國舅楊堅篡奪,改稱隋帝國。
本世紀八十年代,隋帝國征服南朝,大分裂時代告終。中國又歸於統一,而且是長期的統一。
一南梁帝國的北伐南齊帝國皇帝蕭寶卷於本世紀(六)第一年(五oo)起他登極以來第三次兵變,大將崔景慧圍攻臺城(皇城)被另一位大將蕭懿撲滅。可是蕭寶卷不久又把蕭懿殺掉,於是第四次兵變,也是最後一次兵變爆發。蕭懿的弟弟雍州(湖北襄樊)州長(刺史)蕭衍,在襄陽叛變,率軍順長江東下。蕭衍在江陵(湖北江陵)另立蕭寶卷十四歲的弟弟蕭寶融當皇帝。但蕭寶卷並不在意,他在皇宮中,用黃金鋪地,鑿成蓮花,教他最寵愛的妃子潘玉奴走在上面,讚美說:“步步生蓮花。”為支持此項步步蓮花的黃金,國庫為之枯竭。蕭衍叛軍於本世紀(六)第二年(五o一)十月,
進到首都建康(江蘇南京)城下,完成包圍。蕭寶卷鎮靜如昔,三次兵變都被掃平,他相信第四次兵變沒有理由例外。所以他在圍城中專心忙碌擴建他的宮殿,民間有一棵好樹木或一株好竹,都被毀牆拆屋,移植入宮。他的左右親信中有幾個比較清醒的,看出局勢嚴重,希望蕭寶卷能安靜下來。其中一人乘著蕭寶卷坐騎忽然驚嘶的機會,向他進諫說:“我看見你父親,他很不高興,責備你總是出宮遊蕩。”蕭寶卷大怒,拔出佩刀,尋找他老爹的鬼魂。既然尋找不到,就用草縛一個他老爹的人像,斬首,把頭掛到宮門口,昭示全國。將領們請他拿出宮中財物犒軍,蕭寶卷跳起來喊:“為什麼只教我花錢,敵人來了難道只殺我?”一個人被無限權力作
到如此程度,使人嘆息。到了十二月,蕭寶卷正在殿上無憂無慮的作樂聽歌時,城防司令官王珍國率軍殺入皇宮,一個宦官一刀砍中他的膝蓋。蕭寶卷仆倒在地,另一位中級軍官(中兵參軍)張齊從旁再砍一刀,斬下這個只十九歲的年輕人的頭顱,
接蕭衍入城。
明年(五o二)蕭衍命蕭寶融下詔禪讓,南齊帝國只二十四年就告結束。蕭寶融和蕭姓皇族,當然不能逃過亡國失位君主的命運,像豬一樣被屠淨光。
蕭衍的國號是南梁,他即位後不久就雄心,打算統一中國。南齊二十四年之間,跟北魏保持國際和平,邊界無事,蕭衍打破這個局面。
五o五年,蕭衍命他的弟弟蕭宏親王當總司令,統軍北伐。只不過四年前,蕭宏還是南齊帝國一個平民庶姓的微不足道的低級職員(功曹史)可是他既當了親王,權力就是能力了,他遂成為大兵團的最高指揮官,渡過淮河,進入敵境。但他心中卻十分恐懼,推進了十數公里,到達洛口(安徽懷遠)即不敢再進。明年(五o六)北魏反攻部隊陸續集結,蕭宏更加神魂不安,幾次都要撤退,被一些將領苦苦留住。可是,一個暴風雨的晚上,營中發生夜驚,稍為習軍旅生活的人都知道,夜驚是平常的事。蕭宏卻心膽俱裂,竟拋下他所統率的大軍。秘密乘坐小艇逃走。等到天亮,將士們才發現失去元帥,全軍立刻崩潰,搶先渡淮河南奔,互相爭奪殘殺,死傷五萬餘人,卻連敵人的影子都沒有看見。然而最奇異的是,蕭宏高官貴爵如故。
蕭衍不承認失敗,九年後五一四年,他決心奪取壽陽(安徽壽縣)壽陽是北魏帝國突入淮河南岸的一個軍事重鎮。蕭衍命在壽陽下游一百三十公里處的浮山(安徽五河)附近,建立橫斷水壩。計劃水壩築成後,淮河上游水位提高,壽陽即被淹沒。這個方法很好,但問題在於那個水壩,它必須能夠承受水庫的壓力。工程部門官員提出警告說,淮河的河,盡是泥沙,飄忽
動,水壩基礎,必不可能穩固。但蕭衍堅持自己的見解,於是開始施工。動員二十餘萬人,從淮河南北兩岸。分別興築,向中
合攏。五一四年十一月開工,五一五年四月完成。想不到剛剛完成,水庫的水只積蓄一點點,水壩即行崩潰。幸虧
雪還沒有融解,損失不大。可是,蕭衍不接受這個教訓,下令重建,從五一五年四月,到五一六年四月,歷時一年零一個月,第二次完成,長約四公里半。這是一個驚人的長度,即令在一千五百年之後的二十世紀,也是世界上最長的水壩之一。
最初,北魏帝國對這個水壩十分恐慌,準備出兵攻擊築壩工人。但宰相李平了解水,認為水壩絕承受不住水庫的壓力,不必出兵,它會自然解決。所以北魏連壽陽居民都沒有疏散,倒是蕭衍卻忙碌起來,在壽陽附近山頭,安排災民收容所,準備壽陽陸沉時收容逃出來的災民。水壩完成後五個月,九月份來臨,淮河水位暴漲,水庫盈滿。於是,天崩地裂般一聲巨響,遠在一百五十公里以外都聽得見,水壩第二次崩潰。建立在壩上的軍營和沿淮河下游兩岸的村落,總共十餘萬人,包括將士和睡夢中的婦女兒童,為了蕭衍一個人愚昧的一意孤行,全被洪水捲走,葬身東海。
歷史上很少創業的君主,像蕭衍這樣的顢頇。
二二十年代——北魏遍地抗暴北魏帝國自上世紀(五)九十年代遷都之後三十年間,是帝國的鼎盛時期。北魏在文化上最大的貢獻書法和浮雕,都集中在這三十年間完成。中國碑帖中,“魏碑”最為著名,就是因為它的書法有不同凡響之處,北魏行一種肥胖型書法,但骨骼均勻,肌
結實,使方塊的漢字充分表現出它的華貴美。至於浮雕,是佛教最興盛時的產品。佛教在本世紀(六)達到以前從未有過的巔峰,帝國全境有僧尼二百餘萬人,寺院三萬餘所——僅洛陽一地就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信徒們除了到寺院燒香捐獻祈福外,還用雕刻佛像的方法祈福。北魏帝國的佛像雕刻,是最高的一種藝術成就。聞名世界的龍門懸崖(又名伊闕,洛陽南二十公里)上的佛像浮雕,有數萬個之多(直到現代,沒有人查清它的數目)鬼斧神工,使人歎為觀止。若干巨像的一個手指,就跟普通人一樣大小。這浮雕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紀,仍矗立在那裡,供後人憑弔。
但帝國鼎盛時期的同時,也孕育了帝國滅亡的種子。
第一北魏帝國為了抵禦北方新崛起的野蠻民族柔然汗國的南侵,沿邊建立了一些軍鎮,其中的六個最為重要,稱為六鎮,即懷朔鎮(內蒙古固陽)、武川鎮(內蒙古武川)、撫冥鎮(內蒙古四子王旗)、懷荒鎮(河北張北)、柔玄鎮(內蒙興和北)、御夷鎮(河北赤城)這六鎮在建都平城(山西大同)時,駐紮著全國最銳的部隊、士強馬壯。貴族子弟,以在六鎮服役為榮,六鎮遂成為帝國的生命線和主要安定力量。自遷都洛陽,六鎮逐漸淪為荒漠的邊陲,被目光如豆的當權人物遺棄在腦後。尤其元宏雷厲風行的門第制度,同是一家人,隨政府遷到洛陽的人成為國姓郡姓高門第的世家,生下來就有富貴。而留在六鎮為國殺敵捐軀的人,卻成為平民庶姓低門第的寒門,淪為防衛司令官(鎮將)的奴婢,受到非人的
待。他們不能升遷,不準出境,不準讀書,不準與高門第人士通婚。太多的暴政使邊民對北魏政府痛恨入骨。有眼光的大臣如軍區司令部秘書長(大都督長史)魏蘭
,曾不斷指出其中危機,但沒有人理會。邊民除了叛變外,無法拯救自已。
第二政府宮廷的組織和權力,益擴張,當權人物除了擁有無限尊嚴外,還必須擁有無限財富,才能保持和發揮無限尊嚴。於是不久就跟三世紀末晉帝國崩潰前夕一樣,官員們互相以窮奢極侈誇耀。宰相元雍,僅女婢就有五百餘人,男僕就有六千餘人。另一位親王元琛,他的馬槽都是銀製的,飲食器具都是西域(新疆)進口的外國貨。他曾
慨說:“我不恨沒有見過石崇,只恨石崇沒有見過我。”石崇是晉帝國的一位州長級官員,靠貪汙和殺人掠貨成為富豪。太多的元雍、元琛,必然官
民反,人民除了殺官自救外,只有被殺。
本世紀(六)一開始,就斷續發生抗暴行動。進入二十年代,民變更如同雨後筍。我們且將二十年代重要的民變列為一表,說明人民憤怒的程度。所列都是農民革命,加上號者屬於兵變,兵變也多因不堪暴政而起。
三北魏帝國的分裂北魏帝國有一個野蠻傳統,可能來自紀元前一世紀西漢王朝第七任皇帝劉徹的啟示。劉徹將立他的兒子劉弗陵當太子時,先把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殺掉,預防她將來以皇太后的身份,干預政治。北魏帝國把這個偶然事件,明定為一種制度。所以在北魏宮廷中的慘劇,也比其他王朝為多。每當選立太子時,年輕母親即被迫服毒,哭聲響徹內外。一直到本世紀(六)初,第八任皇帝元恪立他的兒子元詡當太子時,元詡的母親胡貴嬪本應處死,但元恪不忍心這樣做。一百餘年的野蠻習俗,才告廢止。元恪於五一五年逝世,元詡即位,年才六歲,胡貴嬪順理成章的當了皇太后,掌握政府大權。
年輕貌美的胡太后當權後的行為,對她丈夫元恪的善意立法,實是一種尖銳諷刺。這位一百年以來第一個出現的貨真價實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