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763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以為然道:“夫人真要扯這點講,那狡童當年所為,不是更上一籌?”張士遜於洪任職時,因政績出彩,真心愛護百姓,使百姓投桃報李,亦是對他崇敬愛戴。他任期滿時,因百姓不捨其離,紛紛奮力挽留,傳為了一時美談。
但在寇準看來,陸辭這些年來於地方上任職的履歷,不僅絲毫不比張士遜薄弱,且所任之所皆是貧瘠困苦,卻能因地制宜,靠授人以漁,使當地人口興旺。
不論猶如脫胎換骨的汾州還是秦州,甚至是沾了陸氏莊園的東風、漸起生氣的隨州,百姓再和愛戴陸辭,卻絕不會為私心強留,甚至會為其升遷得重用、福惠他地而欣喜……
能令百姓‘無私’,才是真的大智慧。
陸辭對存在於心思各異的同僚與夫人間、關於自己的親密夜話,自是無從得知。
而他的心思,也不可能都放在打理與同僚間的際上。
在用了小半個月的功夫,徹底悉了政事堂的運轉
程,近期的大小事務後……
他便摩拳擦掌,預備幹正事了。
作者有話要說:註釋:1.別頭試:宋真宗在位期間,經翰林學士楊億舉薦,張士遜任監察御史。當時,宋真宗正在為科舉舞弊案惱火。貢舉剛剛開始“糊卷法”,即密封考生名字,以防閱卷作弊。張士遜擔任諸科巡鋪官,發現進士考試中存在親緣人關係,就上奏請求迴避,宋真宗把名字記在了屏風上。從此,姻親迴避成為一條律令,科考風氣大正。
一向以公正廉明著稱的寇準,因此對張士遜大為好,結為摯友。中書擬人充江南轉運使,兩次提
名單都被宋真宗否決,而欽點了張士遜。後來又升遷為侍御史,轉任廣東,又轉任河北。
2.張士遜與仁宗亦師亦友,擔任太子詹事,除右諫議大夫,兼為太子右庶子(如果這是宋史3)3.宋夏戰事爆發時,輦官鬧事(就是我前面曾註釋過的,不願被充入軍的那批輦官),正趕上張士遜進宮上朝,當場把張士遜嚇得滾落在地,旋即連上七道奏摺請辭宰相之職,不願蹚這場渾水(《狄青傳》p63)。
4.民遮馬首不得去,因聽還洪(這個就不用我翻譯了吧,你們肯定做過題!)第三百七十二章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
從陸辭步入都堂的那一刻起,朝臣們的心裡或多或少地都對此有所預料,知曉他在悉政務之後,八成要折騰出什麼大動靜來了。
——即便如此,他們做夢也沒想到,陸辭走馬上任後的頭一把火就敢燒得如此之旺,還赫然對準了連自開朝以來、最為英明神武的太宗皇帝都奈何不得的遼國!
就在陸參政登堂入室的第十天,當官家例行在議事堂中與三輔二參同議國事時,他悠悠然地呈上了《論當與遼國絕商以備戰》的建議。
他遞上奏章時,面帶微笑,神一切如常,令得趙禎毫無防備地將其展開、標題入目後,登時大驚一跳。
陸辭的字跡向來工整嚴密,論中清晰寫道:大宋當採取前些年制裁夏國的同樣策略,先是遣去使者同耶律隆緒進行談判,以限制貿易往來為威脅,喝止其數年來多次以軍資相援夏軍、屯兵邊境的不當作為;耶律隆緒如若聽取,李元昊必死無疑;然以貫來遼國狼子野心,斷然不願,便可以此為由大作發揮,徹底斷絕雙方的榷場易……
斷絕與遼國的榷場易?
讀完第一章時,趙禎難以置信地眨了眨眼。
若他所記不岔的話,就在小夫子初任秦州知州時,還曾大力主張敞開榷場,三方共同派兵以保障商戶安全,再鼓勵雙方互市賣賣的罷!
他偷偷地瞟了瞟陸辭,而此時的陸辭還微微笑著,從容地抱著臂,聽幾位同僚就東軍軍資來源爭論不休,全然沒給他多的提示。
趙禎無法,只有硬著頭皮繼續讀了下去。
在那驚人的建議後,陸辭逐字逐句地闡述了緣由:過往開放榷場,主要緣由,除卻鼓勵民生經濟,更主要還是為引入西北域的優良馬種,納入官營牧馬管轄,以減輕軍隊供馬壓力;然宋廷目的,多方具是心知肚明,而真正的良馬品種,皆由各勢朝堂嚴密把控,哪裡會輕易
出,光明正大現身於榷場?但凡稍好些的馬匹,要麼早受閹割,不得留種用,要麼被哄抬至天價,
本無法大量採購,而不得不年年依賴於旁勢以馬作‘朝貢’回禮。如今大宋與宗珂結盟,同進同退,可市蕃馬良種,何必高價求遼?
更令人憂慮的,除了一直居高不下的戰馬價格外,更有宋軍中嚴出境的軍火物資,如硫磺,箭苛、銅鐵、煙硝等物,往往也經此渠道暗中
出。一旦工匠們潛心多年研製出的秘器為他人所得,後果可謂不堪設想……
趙禎唸完整篇奏摺,只覺條條觸目驚心,儘管情上已被說服大半,理智上,他仍覺此事難以達成。
對素來強橫的遼國強硬至此?
那是先帝都無法做到的事,更別說是……軍力國力,皆不如十數年前的此時了。
其實,如果是稍小些的建議的話,只要不太離譜,趙禎之前都已想好了要盡力達成,好給足小夫子這個新參政顏面的。
但事涉遼國,他哪好再按計劃,只有深口氣,以儘可能平靜的口吻,將陸辭所寫的這篇策論
至內臣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