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68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收藏小狐看書,防止丢失阅读进度】

哪怕陸辭是經貢舉、甚至三元及第的文臣出身,一旦轉武資後,一切就再不做數。

按以文馭武之則,從此他只能出任文官主帥的副手,再不能獨當一面。

而有這麼位曾經最擅出風頭的副指揮使在,擔任主指揮使的那位文官,難道不會對其再三堤防,甚至奪取功勞?

在仔細盤算、商榷後,丁曹二人皆認為此事不宜耽擱,明早朝之後,便準備向太子私下提起。

到底是一名宰輔與樞相聯袂前來,趙禎再習慣了召李迪、寇準等人前來議事,也斷無失這兩位如等閒的道理。

當即慎重地接見了二人。

趙禎面上的沉穩持重,只堅持到了聽明白二人來意——“丁相公、曹樞相說笑了。”趙禎忍俊不道:“小……陸秦州雖率軍大敗吐蕃,然其奏疏亦寫得明明白白,居功最偉者,為奮不懼死的諸多將士,改良弓弩的工匠,以及立下誅殺敵首奇功的其弟狄青。”他未道出口的真正、也是主要原因還是:不論是小夫子的容顏氣質,還是體格武藝,怎麼瞧怎麼斯文雅緻,無論如何與武將不搭邊啊!

硬要說來,連丁謂和曹利用都比小夫子像武人得多。

作者有話要說:註釋:我還真沒黑丁謂,丁謂史上就對劉平幹過這種缺德事兒。……天禧元年(1017)五月間,劉平奉召入朝,出任正八品的監察御史。依本朝規矩,監察御史是朝廷最高監察機關的御史臺的官員,官階雖不顯赫,但肩負監督彈劾百官之責,從來受到天子和朝臣的重視。初任言官,他就勇於論事,直指弊政,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兩年後,劉平兼任三司鹽鐵判官,也就是獲得中央最高財經機關的兼職。三司下轄戶部、鹽鐵、度支三部,判官屬各部的副職,權責也不算小。當年,他又被選為出使遼朝的賀正旦使臣,代表本朝持節出使遼國祝賀新年。就在天禧四年,他遷任從七品的殿中侍御史之際,幾年前搶劫其家屬的盜賊被抓獲,失去的兩件物品退了回來,天子獲悉案情後,對其清廉頗為讚賞。

從政十四個年頭,從地方到中央,閱歷已不算淺,而47歲正是力旺盛之時,加上有皇帝的好,於是劉平放開手腳,不避權貴,數次上疏批評朝政。但因此得罪寵臣丁謂,從此埋下倒運的種子。

據記載,宋真宗因賞識劉平才能,打算重用他。善權術的丁謂卻找機會對皇帝說:劉平是將門之子,素來知兵,若派他到西北統軍,足以剋制項。丁謂的這番恭維言語,其實暗藏算計,不僅當即打消了天子的念頭,以後也斷送了劉平光明的文官前景。(《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將壇說》詩書之將:劉平)第二百二十章許是趙禎的口吻聽著很是隨意輕快,面上也帶著寬和的笑容,丁謂與曹利用對視一眼,決定再出言試探,看是否還有迴轉餘地。

丁謂正道:“依臣之見,陸辭身為秦州知州,率區區六千土丁,便可擊潰整三萬吐蕃銳,大揚國威,令我等快哉。儘管部下功不可沒,然陸辭將此功盡數歸於下屬,顯是過於自謙了。臣雖不曾親眼目睹,亦不難想象那份膽氣人,運籌帷幄,實乃難得將才,遠勝一干有勇無謀的‘武官’。現西北狼煙雖熄,然周邊夷人部族還進犯不止,正缺如此忠勇善戰之棟樑,鎮守邊陲。將星熠熠,不亦圖生逢其世?”趙禎聽他誇小夫子的前半部分聽得津津有味,不時點頭,在聽到最後一句時,眼底竟真出一抹認同之來。

“邊境安危,至為緊要,需託之於有德有能有勇之人,缺一不可。”他虛心問道:“相公認為,當如何佈置西北防線?”丁謂大義凜然道:“陸辭年歲雖輕,然其才幹遠勝同年,令年長者亦自慚形穢。非常之機,當行非常之事,不當拘泥資歷輩分。殿下不妨藉此回驚天動地之功,轉其文資為武,鎮守邊境,守大宋平安。”趙禎猶豫:“如此恐怕不妥。即便在太宗朝時契丹囂張,國難當頭,亦不曾強轉文官為武臣。我不曾問過陸辭,怎好替他做了這決定?”想當年,縱使太宗再渴盼投筆從戎者出現,以振士氣,也僅是下詔予以鼓勵罷了。

而最後應詔的,包括在民間傳聞裡俠骨豪情、士林間卻譭譽參半的柳開在內,也僅有四人。

而這四人中,柳開最後死在如京使這一七品銜上,另外三人更是默默無聞。

曹利用得丁謂眼,迅速接道:“殿下仁善,然為人臣子,受非常恩典,平難以報效,現有次良機,豈能推脫?臣雖無陸辭之將才,然膽力仍壯,若殿下需臣下投身軍旅,我亦願戰歿沙場,死而無恨。”趙禎不免動容。

丁謂趁熱打鐵:“陸辭年歲雖輕,然觀其政績斐然,為人磊落,偏好大刀闊斧、剛決果斷之策,絕非鼠目寸光,不分輕重之輩。殿下下詔,其定願從之。”趙禎默然片刻後,誠懇道:“相公所言極是。”丁謂眼前一亮。

緊接著,就又趙禎坦白道:“然將西北安危,盡寄託於陸辭這場五成靠‘幸’,三成靠‘奇’,二成方靠‘策’的大勝,未免太過草率。況且他年資過輕,擢升過快,不但勉強,他也難以服眾。”說到這時,太子宛若無意地調轉矛頭,直直對著丁謂:“真要說來,我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