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94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记住【小狐看書】:WWW.XIAOHUKS.COM
人涕零。
一晃兩個時辰過去,這場堪稱賓主盡歡的宴席,才漸漸收尾。
就在眾人湊夠了見這稀罕的文曲星的熱鬧,準備各自歸位,接著忙碌時,陸辭揮了揮手,讓樂聲停下,笑地請李老和劉宰隨他上了臺階,抖開方才寫下的那張密密麻麻的漫長禮單,一一念了一遍。
這葫蘆裡,是要賣什麼藥?
送禮的商賈對此很是不知所措,不由面面相覷,又漸漸生出幾分不安來。
結果唸完後,陸辭便攜李劉二老,向他們鄭重拱手一禮,微笑著繼續宣佈道:“……宴畢,將由李、劉二位老丈主持,把所籌善款投入新設‘濟慈局’,用於修建收納濟民的‘濟慈屋’,每隔一,直至
來,將供應‘濟慈粥’,供饑民取食……諸位慷慨解囊,名姓亦當銘於濟慈碑上……”聽到這,目瞪口呆的眾人才回過味來,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陸辭竟是早有準備,以不好推卻的禮為本金,一切過了眾人眼後,臨時成立了‘濟慈局’,且還將相關的具體事宜,都給了密州最有名望的兩位老丈,並不真正過手。
眼見著自己還稀裡糊塗著,陸辭就已經四兩撥千斤,讓送來的燙手山芋變成了濟貧的善款,得名望最多的也成了捐款的商賈和主事的兩位熱心士紳,不免叫他們心情複雜。……罷了罷了,好歹有個好名頭呢。作者有話要說:註釋:1.關於陸辭反諷的話,其實改自史實,正主是北宋時期的宋庠與宋祁,人稱“二宋”。
小宋是個很有趣的人物,後文會寫到。
一次上元節夜裡,大宋在書房讀《周易》時,又聽說小宋點著華燈擁著歌醉飲,第二天就派人去帶話:相公寄語學士,聞聽昨夜燒燈夜宴,窮極奢侈,不知是否還記得從前上元夜一起在州學吃
飯嗎?小宋聽罷,笑著讓來人帶話回去說:也寄語相公,不知當年吃
飯是為的什麼?(《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將壇說》)2.士紳的社會影響力和參與度都非常高,宗族、鄉約、社倉、書院等最重要的社會組織,無一不是由士紳發起、組織、建立並主持的。
宋代的民間慈善,主導權也逐漸從宗教團體轉移到士紳群體身上,如南宋士紳劉宰(確有此人,只是名姓被我挪用了2333),曾經三度“糾合同志”,開辦“粥局”,為無家可歸、無糧餬口的饑民施粥,並以寺院收留饑民。第一次“粥局”從嘉定二年(1209)十月持續至次年三月,
救饑民四千多人;第二次“粥局”從嘉定十六年(1223)冬持續至次年四月,
就食者最高達一萬五千人;第三次“粥局”從紹定元年(1228)二月持續至四月。活人無算。(《宋:現代的拂曉時辰》)第一百八十五章就在陸辭費了近一個月的功夫,險險趕在年關前將內外瑣事處理完畢,安心等著同家人密友過個鬆快年時,天卻不從人願。
眼看著冬至的熱鬧剛過,除夕和元旦的炮仗聲漸近,已購置完年貨,在自家院中鹹魚躺著,順道考校狄青功課的陸辭,就接到了一封出乎意料的密信。
五百里加急,又是來自京師……
哪怕還沒看到那明晃晃的太子印戳,陸辭也能輕易猜出,這十萬火急的寄信人是誰了。
他微微蹙眉,直覺有些不妙。
遂起了身,一邊往書房走去,一邊叮囑狄青道:“你接著默,京中有事,我需去書房一趟。若你默完以後,我尚未回來,你便換篇課文繼續默。”狄青老實巴地點了點頭。
鑑於他慣來表現得成穩重,陸辭並不擔心他會似柳七那般一旦失了轡頭就四處亂跑。在簡單
代了這麼一句後,就匆匆回到了書房,命下僕看守在門口兩側,旋即獨自將門嚴密閉上。
卻說他自歸鄉後,並不曾與有一段師生情誼的小太子斷了聯繫,而是一直偶有通信。
對自記事以來,就未曾踏出過宮門一步的趙禎而言,他能窺見宮外那陌生的人間煙火的途徑,除了冰涼枯燥的書中文字外,便只剩真心實意待他、從不以他年少而一昧訓誡勸告的陸小夫子了。
陸辭隨筆描繪的民生畫卷,皆是栩栩如生,每回都叫趙禎讀得如痴如醉,心生嚮往。
而在回過信後,都會無比珍惜地親自將信收藏起來。
一個多月下來,已積下了不薄不厚的一沓。
然而尋常的通信,既無需大費周章地動用加急的郵遞,更不必秘之又密。
陸辭將封口的火漆輕輕割開後,取出單薄的信紙。
甫一展開,就看到信頭赫然寫著兩個潦草大字:速歸不好的預,竟是得到應驗了。
陸辭深知,趙禎從來不是無的放矢的子,而是超其歲數的穩重內斂,能到這般急切的地步,怕真的遇著大麻煩了。
他微微凝神,就著燭火的明輝,細細讀了起來……
陸辭雖晉升極快,到底只是一從三品的官階,乍然離京,頂多只在暗湧動的朝中
起了一點水花。
會真心實意地惦記他的,除了太子殿下外,便只有柳七朱說為首的一干親密友人了。
就連對他稱得上欣賞的寇準等人,也只是難得閒暇,才會想起這滑不留手的狡童。
而朝中的明爭暗鬥,更不會因陸辭一人的暫時離席而偃旗息鼓,反倒是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