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8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父母鎮住了。

蹴鞠若真與兵家練武有關,且陸辭還說了,當朝太祖也甚喜蹴鞠之戲,曾命人繪製君臣同戲的《蹴鞠圖》的話,那他們方才一直持以輕蔑的態度,讓別人知曉後,豈不得生出是非來?

鍾父斟酌片刻,還是將徵詢的目光,瞥向了最後可能讀過陸辭所提的那一串串書目的鐘元。

真是這樣?

鍾元一臉肅穆地點了點頭。

——他記得個啊。

作者有話要說:註釋:我國古書上稱踢足球為“蹴鞠”,或作“蹙鞠”、“踢鞠”,意為腳踢皮球的玩意。這與古代習武練兵有關。據《戰國策》等書記載,足球活動在戰國時已盛行。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就是沛縣豐邑的足球。劉邦當皇帝后,還在京城長安仿照豐邑的式樣造了“新豐城”,裡面有踢足球的設施,以供他父親和球們遊戲。

漢王朝以足球練兵,皇宮裡的校場就是足球場,名曰“鞠城”。劉邦本人也是足球愛好者。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著作有《蹴鞠二十五篇》,稱“兵技巧十三家”,列於兵書類,說明足球與軍事訓練的密切關係。此書雖佚,但它表明漢代踢足球不僅很普遍,而且有了總結踢球技術的專著。東漢李尤所撰《鞠城銘》寫明球隊的建制和裁判規則。

大體上說,先秦至李唐以前,足球偏重於練兵,故兩軍對陣,競賽劇烈,運動量大,對士兵健康、習武大有好處,為帝王們所重視和提倡。

不過至唐、宋時期,足球活動有很大的演變和發展。唐代的足球對抗賽,出現進球門(即在足球兩端各豎兩竹竿和木柱,上面加網)。宋承唐制,但又有改進。宋代足球賽是兩隊攻一個球門,球門不在地上,而是在場地中間豎兩高約三丈多的木杆,中間有一個直徑一尺左右的圓形球門,用各彩綢結紮裝飾,稱“風眼”。比賽時,還奏特定的音樂。一般說來,唐、宋時的足球活動仍然是對抗賽,但由於唐代興起更富有軍訓意義的馬球運動,足球便向娛樂遊戲的方向發展,尤其是宋代的足球表演,更是如此。

宋太祖趙匡胤兄弟也是足球的愛好者,有一幅《蹴鞠圖》形象地描繪了宋代君臣踢足球的熱鬧場景。宋廷舉辦的各種盛會或重大節,都有踢足球或足球技巧的表演。宋廷設有“蹴鞠供奉”(宮廷專職足球隊),分“毬頭”、“次毬頭”、一班球員三個等級。足球活動既有對抗比賽,也有表演遊戲。宋徽宗趙佶就是一個球兼踢球高手。宋代有兩個靠一腳好球藝而受寵發跡的大官僚。一個是《水滸傳》裡描寫的那個高太尉(高俅)。據宋人記載,高俅本是蘇東坡的書童,後來被送給王晉卿。王晉卿與趙佶有往。有次王晉卿派高俅送東西給那時還未當皇帝的端王趙佶,正逢端王在園中踢球,高俅在旁觀看,表現出不以為然的樣子,端王看見了問高俅:“看樣子你也會踢球?”高俅說:“會一點。”端王叫高俅與他對踢,果然腳法練,技藝不凡,高俅遂得寵留在身邊“供奉”。後來端王登基做皇帝(即徽宗),高俅被封官,升至使相高位。有些踢球的人也來向徽宗要官做,徽宗說:“你們有高俅那雙好腳頭嗎?”另一個是靠踢球升大官的是李邦彥,所謂“踢盡天下球”,自號“李子”,官至宰相,人們稱之為“子宰相”。蹴鞠成為某些人時髦的敲門磚和晉升的階梯。這雖是荒唐,但也說明足球的行時。(《兩宋文化史》)第一百七十八章鍾父僅僅念過一年書,就因那時官學尚未興辦,而私塾束脩又過於高昂,家中弟兄共有六個,靠耕種為生的老鍾家本供不起幾個小的也跟著念,而不得不離開學堂了。

鍾母孃家更為貧困,自然是既上不起女學,家中也請不起驕陽先生,至今仍是目不識丁,倒是做工時略學著認了幾個字、又會計簡單的數了。

鍾父正因吃過太多大字不識的苦,才在家境略微寬裕時,就惦記著送獨子鍾元去最好的書院唸書,饒是全家要為此省吃儉用,他也不願放棄。

奈何鍾元小時玩心過重,整只知走街串巷,要麼就耍那蹴鞠之戲,書頁則沾都不沾,更別說完成課業了。

常常惹得夫子大發雷霆,差點要不顧他苦苦哀求,將其逐出書院。

要不是在他最發愁的時候,有陸辭這個大貴人搬到他家隔壁來,將鍾元治得服服帖帖,竟是領回了正道上,那恐怕自己就真要眼睜睜地看著兒子跟著那幫狐朋狗友成廝混、最後淪落成街上混混了。

至於陸辭,還真真是他這輩子見過的,最有本事的人。

年少時便知藏鋒內斂,不論身份高低,皆謙遜有禮,極其善於際。

即便貢舉不第,鍾父也不難瞧出,假以時,此子定非池中之物。

只是他沒想到的是,陸辭逢雲化龍的時機到來得如此之快,好像昨還與他家傻兒子一塊揹著書箱上學院的人,今就一個天一個地,隔了段這輩子都不可能追趕得上的遙遠距離了。

說不羨慕,那絕對是假的。

鍾元目前靠首次下場便取解,而得了點小名氣,但昔與他一同就讀南都書院的陸辭,卻已是朝中堂堂從三品大員,儼然成了大宋自開朝以來升遷最速的升朝官了。

鍾父也不敢多想。

自家種的好賴自家知,有他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