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04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這題目都抬頭看向明遠樓,哪怕他看不清站在上面的李大學士和其他副考官,他都想罵一句。

“何等無恥啊!!!”坐在旁邊號房的舉人替他罵了。

“儀封人請見”,出自《論語·八佾》,原句是“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意思是儀這個地方的一位官員聽說孔子來了,請求見孔子,他說:“每個來到我這的君子,我還沒有不曾見過的呢。”孔子的隨從帶他去見了孔子。他見完出來後,對孔子的隨從說:“你們為什麼擔心現在的天下混亂不定呢?天下已經混亂很久了,但上天會讓你們的先生來教化萬民,恢復天下秩序。”這句話是從旁人的角度稱頌孔子優秀的品德,讚揚孔子的所作所為。

但偏偏李大學士出的這道題,題目是“儀封人請見”!

要是聯繫全文,當然可以輕鬆破題。可無論如何,寫的文章必須始終圍繞“儀封人請見”五個字。

一個官員想要求見孔子。

要以這句話寫一篇文章,談何容易!

盛京貢院們,舉人們愁斷了頭髮,望著卷子不知如何作答。李大學士自己考上了進士,是聞名天下的大學士,可是貢院內的舉人們還等著出頭啊!他出這種偏題來考自己,為難自己,舉人們罵一句“何等無恥”,也不是沒有緣由。

然而再怎麼罵,卷子還是要寫的。

唐慎拿著筆在草稿紙上勾勾畫畫,他寫了幾個破題點,可都覺得不滿意。這種題目容易走題,一旦走題,或者寫出犯上的文章,等於葬送了自己這次的會試之路。

王溱說,讓他穩紮穩打,不要想拿第一,要想著考進殿試。在此基礎上,再追求名次。

唐慎苦地想到,難道王子豐早就知道李大學士這次出了個偏題,容易讓人寫跑題?

隨即他又想,那肯定不至於。因為他,王溱早就避嫌沒能成為本次會試的考官。

會試與其他考試不同,會試的主考官必然是中書省高官,連三個副考官也都是中書省大官。王溱十七歲中狀元,之前兩次會試都是他資歷不夠,一直只當副考官,沒當過主考官。本來有傳聞,今年很有可能讓王溱當主考官,但因為他的師弟唐慎參考,他只能避嫌,這次連副考官都沒當。

會試主考官,是每一個官員的豐功偉績,是他們官場一生的里程碑。

不過下一屆,以王溱的資歷,他極有可能擔任三年後的會試主考官,且可能比這次更大。

胡思亂想了一陣,唐慎嘆了口氣,繼續想題目。

官員拜訪孔子,與孔子談後,由衷讚歎孔子。他在拜見孔子前,就稱讚孔子是君子。那麼“儀封人請見”,請見……好一個“請見”!

“請”字,既說明了官員對孔子的尊敬,也說明了官員拜訪孔子,是在拜訪聖人君子。

而無論是官員未見孔子,就有的尊敬,還是他見了孔子後的表現,都是在讚美孔子高尚的品德與行為。

儀地的官員想見孔子,天下誰人不想見?

哪怕是千年之後,他們這一萬多在號房裡埋頭寫文的舉人,也想見!

雖然不合時宜,唐慎卻想起一句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生不逢時啊!

瞬間湧上心頭,唐慎拿起筆,在草稿紙上快速寫下:“封人慾見聖人而曰之請,既見聖而嘆其行。夫天生夫子而不得見之,三請而見聖言,是以見聖而不自知……”破了題後,唐慎又仔細思考,逐句斟酌,花了兩個時辰終於寫完這篇文。

他長舒一口氣。

會試的第一題太難,他不求無功,但求無過。唐慎自認自己寫的已經算是標新立異,且在梁誦和王溱的雙重指導下,他的八股制藝向來結構嚴謹,文辭井然,只要破題不錯,就不會出錯。

好好休息了一下,把這篇文謄抄到試卷上後,唐慎再看第二題。

看清第二道題的題目,唐慎雙目圓睜,吐出一口濁氣,抬頭看向遠處的明遠樓:“何等無恥啊!!!”開平二十七年,盛京會試第二題——“逃墨必歸於楊”!

作者有話要說:隔壁老王:好巧,我也喜歡麻辣兔頭。

第41章“逃墨必歸於楊”,出自《孟子·盡心》,原句是“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

戰國時期,並不如秋那般百家爭鳴,有三大學派比較為世人接受,這三者就是墨家學派、楊朱學派和儒家學派。

“逃墨必歸於楊”,是孟子評價這三大學派的話。意思是“拋棄了墨家學派,必然會走向楊朱學派。拋棄了楊朱學派,必然會走向儒家學派”。

總而言之,在孟子看來,儒家學派是正統,是所有學派的最終正道。

如果單純地看這個題目,其實並不算特別難寫。墨家學派主張兼愛非攻,要的是捨己救人,造福蒼生。楊朱學派是利己主義,不管他人,不管天下,不損人只利己。唐慎一下子就能想出兩種破題思路,比如從利己利人的角度來寫,以墨家和楊朱兩派,來宣揚儒家利己利人的思想。

然而這一切都建立在,批判墨家、楊朱,尊崇儒家的前提下。

唐慎望著紙上的題目,又抬頭看看遠處的明遠樓,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