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神童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張漢傑是誰,他表現的非常出,甚至比平時還要出
,神態自若,從容不迫,一舉一動,莫不合乎禮儀,說話也
利清晰。
“哈哈哈…”來賓很不給張漢傑面子,不但沒有給以掌聲鼓勵,反而都笑出了聲,聲音越來越大,變成了鬨堂大笑。有人彎捧腹,笑的肚痛;還有一人笑的連酒杯都打翻了…
年齡如此之小的一個孩提,再怎麼表現的象個小大人,也只會令人覺得可愛而已。
張漢傑寶寶在心中大加腹誹,卻絲毫不於外,再次行禮過後,他面帶微笑,慢步走回張昭身邊,坐好。
眾人面面相覷,都是大驚奇,一鶴髮老者不由讚歎道“真是氣度不凡”引發了一片認同之聲。隨後的話題,便圍繞著張漢傑寶寶展開了。
這鶴髮老者乃是騶縣縣令孫琿。張家辦的這次抓周宴,魯國相併沒有親自出馬,只是派人送來了禮物,孫琿卻是親身前來的。在他的帶動下,眾人對張漢傑的表現予以肯定,並一致地恭喜張昭。
張昭高興的很,笑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條縫,卻還在謙虛“諸位過獎了,小孩子家家,一點兒小聰明,不值一提,不值一提…”張漢傑安靜地跪坐在一側,手自然的放在膝蓋上,一副小大人的模樣,心裡卻直翻白眼,‘拜託,謙虛的時候,就不要笑的那麼明顯,一看好假的~’一個硃紅的鍛子包裹擺在張漢傑面前,看的出來,緞子質地不錯,柔軟細膩有光澤。輕輕打開來,裡面是一些兒代表了各行各業的小傢什。
東西做的很用心,一個個小巧玲瓏,惟妙惟肖,都是按照嚴格比例縮小尺寸製成的。有一卷竹簡,寬僅四寸,上面用蠅頭小字,寫了一篇《小雅-鹿鳴》,毫無疑問,這代表了文事;有一把六寸長的小刀,厚實的牛皮刀鞘黑黝黝的,木製的刀把上纏著防滑的細線,刀身寒光閃閃,這代表了武功;此外,還有小算籌、小鋤頭、小墨斗…
張漢傑比同齡的孩子大不少,卻也沒有矮几高,他被放在了几案上。十八樣傢什代表了十八個發展方向,個個緻漂亮,張漢傑挨個查看了一遍,先選擇了那捲小竹簡,以左手將之抱在懷中。然後,再用右手去拿小刀。
選定以後,張漢傑寶寶跪坐在几上,長身而立,擺出一幅左手抱書,右手提刀的模樣。抓周不過是討個好口彩,張漢傑也不想耍什麼花樣,過尤不及,文武雙全應該是不會錯的。
“知道你拿的是什麼嗎?”坐在右首的一個老翁溫言問道,張漢傑抬頭一看,老翁頭髮花白,連鬢鬍子梳理的整整齊齊,笑咪咪地望著他,臉上和藹可親,眼中卻滿是笑意,顯是不懷好意,準備拿他娛樂一番。不過,他也沒有辦法迴避,唯有被迫接招了。
兩手合在腹之間,抱住竹簡,很自然地躬身向之行了一禮。
“知道。”李嵩是魯縣李氏的族長,在魯國頗有文名。魯縣李氏也是魯國有名的門閥,勢力不亞於騶縣張氏。它的基在魯國的郡城魯縣,官面上的勢力還在張氏之上,而張氏遠離政治中心,卻在財力和私兵上具有優勢。
地方門閥間就有利益衝突,更多時候也會抱成一團。李嵩此次親自出馬,是注意到了朝中動盪,有密切兩家關係的意思。兩家一者在南一者在北,並沒有太大的衝突,只要挾起手來,在魯國這一畝三分地,基本就穩如泰山了。
事情很順利,李嵩受到了熱情接待。張昭對此非常歡,可以說一拍即合。現在情勢不明,看不出誰佔據上風,一動不如一靜,別搞出什麼事來。
李嵩事情辦完,心情輕鬆,見這小孩子如此伶俐,不由起了戲謔之心。所以說,張漢傑看的,還是很準的。然而,明白歸明白,對他的境況並無幫助。來者都是客人,都是長輩,沒有他說“不”的道理。
“你左手拿的是什麼?”
“書簡。”
“為什麼拿它?”
“書中有故事,有智慧。”
“右手呢?”
“寶刀。”
“為什麼選寶刀?”
“將軍佩寶刀。”
…
總而言之,李老頭的問題就是圍繞拿的是什麼,為什麼拿它,為什麼一下拿兩個,…,諸如此類,一直問下去,似乎沒完沒了。
張漢傑大怒,很想吼一聲“我左青龍右白虎老牛在中央…”然後以宋朝為例子,給李老頭上一堂關於文明與武力辯證關係的理論課,上網灌水,誰還沒見過這個。但…忍了,他耐著子,用孩子話哄這死老頭。
新生以來,張漢傑遇到的挫折極多,哪怕是極細微的瑣事,也須經過一番努力方可實現,這子卻是磨練了出來。
“如果二者只能選一個,你會選哪個?”
“為何只選其一?”李嵩愣了愣,這孩子“就只能選一個。”
…
“我要選這兩個!”
“為什麼?”
“沒有智慧,也能當大將軍嗎?”張漢傑眨著眼睛,張嘴微笑著,出八顆小白牙,晶瑩璀燦,純真可愛,天真爛漫的樣子。
一語即出,眾人皆驚。
張氏家教再好,這孩子也太聰明瞭。一般說來,一週歲的孩子,話都說不清楚,哪裡還能如此利。舉止落落大方,行為合乎禮儀,與人說話竟也條理分明…這孩子太聰明瞭!
此時此刻,李嵩與張漢傑的問答,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聽到張漢傑的話,驚訝的客人們一時不由啞然。整個大廳裡,寂靜的呼
聲都能聽見。
張漢傑倒沒什麼,他才一週歲,出點兒醜也沒事,不會有人在意。李嵩卻覺到了壓力,老臉一紅,忙哈哈一笑,自我解嘲道。
“這孩子…可真了不得,神童,真是個神童!”
“神童”本是李嵩隨口一說,卻引起了在場者強烈的共鳴“神童”之說算是定下了。
延熹元年夏五月,一個神童在魯國騶縣官誕生了…他“一個月能爬,二月能立,三月能走,四月能言,…,天生聰慧過人,在抓周時,便顯示出文武雙全的天賦,面對刁難,面不改心不跳,稱‘無謀豈可為將’…”無意之中,張漢傑已小有名聲。神童之名,解釋了他許多怪異之處,鞏固了他在張家的地位,也給了他更多的自由。當然,也不會全是好事。附近地區的傳聞還基本屬實。稍遠一點兒,就說什麼的都有了。
南陽岑公孝與張昭本是舊識,素有書信往來,他就聽到一個傳言,只樂個半死,遂親自手書一信,詳細描述了他聽到的言…“落地以後
風便長,三月之後健步如飛,一週歲時能文善武,抓周宴上賦詩一首,轟動萬眾震驚全場”云云,其笑意溢於紙外。
【做人要厚道,看書要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