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結局章:冷兵器時代結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隆武十三年,齊魯運河建成通航;隆武十四年,涿揚(京杭)運河建成通航;隆武十六年,三京鐵路建成通車了:至此,秦(司隸)、並、冀o、司隸(青)、徐、荊、揚八州聯成了一個整體。

隆武二十年,平坦寬闊的馳道遍佈全國,縱橫錯形成網絡。馳道向南翻山越嶺經番禺、合浦、趾、九真,一直通到南郡城西卷;向東經幽州順東北平原通到松江(今哈爾濱);向北穿越長城,遠出外將諸邊聯為一體;向西經關中,南連巴蜀,北通西域,遍及極邊之地。即使遠在西域長史府極西之地,南到南郡極南之地,有消息快馬報往京都臨淄,也不過就是十七、八天的事。

便利的通、低廉的稅賦,及眾多的城市人口,商業就蓬發展起來。那時候,大齊的繁榮昌盛,前所未有。商業稅迅速超過農業稅,到隆武二十年的時候,商業稅已佔到帝國財政收入的六成以上,成為帝國財政地支柱。

當年,大齊鑄造金五銖不滿一億(相當於二十億錢),項奉欣喜若狂…帝國終於有望收支平衡了。

也就是在這一年,忽然有言稱煉出小偽金…後來查明是造謠一一謠言如野火燎原,一發而不可收拾,在短短的時間內閃便電般傳遍了大江南北。

兩漢四百年之久。鑄錢不過千億之數,而張涵立國短短二十年時間,竟鑄錢一千六百億(八十億金五銖)之巨。張涵就是憑著這筆錢,才能輕稅薄俺,從而締造了大齊只空前世。

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這麼大量的貨幣在通,早已釀成了嚴重地危機。一旦人們對金五銖喪失了信心。湧到市場上的金五銖數量,令張涵也大為震驚。投放到市場上平易物價的五千萬石糧食一掃而空,算了算軍隊、官吏~隸等需要地糧食,張涵手裡已沒有了多少富餘,他也不敢孤注一抑。隨後,糧食的價格如同脫韁之野馬,一路猛漲了三倍。每石米麥要五、六百錢之多。一般工人勞作終不過半飢半飽,勉強餬口而已。

糧食有沒有?

答案是肯定的,有!

但是,不在張涵手中,而在世家、富商、普通農戶的手裡。

普通農戶是不必考慮了。此時此刻。謠言遍地。南方說北方遭旱災,北方稱南方遇水害。華夏是個多災多難地國家,以大齊如此廣袤的領土,幾乎年年都會遇到水旱災害。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年事實上還真遭了災,只是沒有傳言那麼離奇罷了。在這種情況下,農戶手裡有富餘地糧食,多半也不敢放到市場上。而前兩者不約而同。均在不遺餘力地囤積居奇。

於是乎,隆武二十年的大齊竟發生了糧食危機。張涵下詔令嚴命所有糧商必須開門售糧,並限制糧價,宣佈如有囤積居奇者,必嚴懲不怠云云。又處死了一大批官商勾結,囤積居奇的。沒收了大批糧食,以穩定市場。

但是,這些措施也僅僅維持了民眾基本的溫飽。

二十年高速發展,使大齊的工商業空前發達。生產力到了一個很高地水平,國內市場漸漸飽和。海外市場又不足以滿足工商業的需要。

尤其是蒸汽機運用到紡織業後,機織布的產量飛速擴大。競爭空前烈而殘酷,大量小堡商者本就勉強維持。此刻物價飛漲,錢賤物貴,商品生產出來又賣不出去,頃刻之間,大量小堡商業者應聲破產。而糧價高昂也沒有給農戶帶來什麼好處。糧價上漲也不敢賣,偏偏物價同時飛漲。無數人破產,使城市居民大量外遷…有去採金的,有去出海的,也有去邊地開荒地,不管怎麼說,填飽肚子才是最重要的。農產品本就有過剩趨勢,城市市場萎縮,又導致農產品滯銷…

這簡直是一場惡循環!

從這一年開始,大齊經濟進入了長達十年的不景氣。項奉嚮往已久的收支平衡成了泡影不說,征服西域也只能是張涵‮夜午‬夢迴時的幻想了。好在大齊的薪俸優厚,又是半米半錢,而軍屯所出的穀米和紡織作坊所出的機織布,只要不動刀兵,也差不多足以供應政府和軍隊的開支了。

戰事減少,財政困難,便有人提議改革兵役制度,減少軍隊。這也是老話了。張涵思量再三,沒有改變兵制,但同意縮減常備軍,取消新軍編制僅保留其框架以訓練後備兵員,而擇其銳與常備軍混編。換句話說,邊軍和軍依然是常備軍,其餘便就是新軍與常備軍地混合了。

至此,陸軍被縮編為四十一個軍,除邊軍和軍外的軍隊均以五成編制,使總兵力減少至四十五萬餘。

邊軍設四大將軍:平西將軍,下轄二軍,馬步各一,維護西域穩定,保持絲綢之路暢通;青海將軍,下轄二軍,馬步各一,抵禦發羌和唐旄的侵襲。隴西將軍,下轄二軍,馬步各一,兼管廣漢和涼州,為前二軍之後援;平北將軍,下轄三軍,馬二步一,掌西海至大鮮卑山(今大興安嶺)兵事;又設雁門將軍,下轄三軍,掌幷州兵事,為安北軍後援;幽、益、荊、揚、五州和關中地區各設二軍,南步被馬,掌其兵事;豫州、東北、秦東(雒陽地區)萊三島和漲海諸島各設一軍,皆為步兵,掌其兵事;設軍十將,下轄十二軍,八步四馬,掌冀o、徐、司隸(原青州)四州兵事;其中,荊州兵兼管武關,豫州兵兼管螺轅關和大谷關,泰東兵兼管潼關,關中兵兼管褒斜道兩處關口和隴山關,冀州軍兼管旋門關;水師三萬:大河水師、荊揚水師、司隸水師各統兵一萬;海軍七萬:北海艦隊和東海艦隊各統兵萬五,漲海艦隊統兵二萬,中央艦隊統兵二萬;至此,常備軍力縮減為為55萬。

至於義務兵,經過半年訓練之後,憑其咱練成績,選擇其中優秀者補充進常備軍中,或戍守邊疆,或為地方守備,其餘人等皆轉為工程兵,負責馳道、鐵路、運河、城池和水利的建設和維護…變相服勞役了。

隆武二十五年(222年),大齊稍定,張涵封禪泰山。其時,張涵年事漸高,而諸國皆選美人珍奇獻上,數年下來醇酒美人漸漸消磨了他的雄心壯志,在項奉的勸說下…攘外必先安內…就放棄了遠征西域一事。

隆武三十一年(228年),隆武帝崩,享年七十二歲。

在張涵晚年地時候,他逐步放手朝中政事。太子張寧聽從了侍讀司馬懿的建議,小心翼翼行事,除貪瀆之事外,一切都蕭規曹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在張涵死後,順利地繼承了皇位,是為洪文帝。

不過,張涵卻極不喜歡司馬懿。在隆武二十九年(勁年)年初,將司馬懿召至宮中,悄悄處死了他。本來,張涵有意將諸葛亮也處死的,但諸葛亮運氣好,有司馬懿之事在前,裝病逃過了一劫。張涵思前想後,覺得諸葛亮威脅不大,也就算了。

另外,張涵在若若病筆後,將梁家連拔起,他總算是顧念著若若的情份,沒有大開殺戒,卻把梁氏一族盡數放到了大洋洲。先有王氏一家,又有梁氏一族,大洋洲穗被人稱之為“外戚洲”張寧則被要求許諾,終生不加罪於長兄。後來,張寧確實履行了諾言,然他另行扶植起其它錢莊來打壓四海錢莊。時勢如此,張寧也無可奈何,被迫收縮了防線,而張寧終不好做地過於明顯,四海錢莊最後勉力維持了下來,但一時之間難免出幾分頹勢。

洪文帝張寧素與世家子弟親近。繼位後,世家勢力有所反彈。可是,學校和圖書館遍佈全國,經過二十二年的科舉‮試考‬,寒門子弟已經充斥朝中,其勢力足以左右朝局。張寧頗有幾分顧忌,他也無心令一家獨大,便在兩者間玩起了平衡。

久無戰事,西域諸族似乎忘卻了大齊地軍威。洪文帝也希望能在武功上有所作為。他不敢奢望超過父親,卻也不願讓人說他虎父犬子。雙方心有靈犀,邊疆的衝突邊猛然加劇了許多。

洪文七年(234年),張涵苦心研製了三十年的火炮首次出現在戰場上(在張涵的指引下,火炮已經比較成了)。猛烈的炮擊如同雷霆萬道同時落在聯軍陣中。轉瞬間,丁零、匈奴、車師和烏孫的聯軍便告崩潰。

冷兵器時代結束了…

大家正在读